○臧安民
說起歷史上最有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非李白莫屬。而他的代表作之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更是家喻戶曉。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也是特別深厚的。
公元727年,李白已二十七歲。他東游歸來,到了湖北安陸。他在這里住了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李白聽說孟浩然也在此隱居,立刻登門拜訪。雖然兩人年齡整整相差了十二歲,可是二人一見如故,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無話不談。當時孟浩然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p>
孟浩然生于盛唐,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于曲意逢迎。他耿直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為當時和后世所傾慕。王維曾畫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與他關(guān)系很好。
公元730年三月,李白聽說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二人把酒言歡,談詩論道,形影不離。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情感色調(diào)。它不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痛斷肝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xiàn)的完全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愉快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符合,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這是一次名人、勝景、盛世、未來也無限美好的送別。情濃景更濃。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這次離別正值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他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shù)效果。
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中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原樓已毀,現(xiàn)存樓為1985年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