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西南民族大學 文新學院,四川 成都610041)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而語法是使這些材料組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獨立意義的手段。詞主要涉及構(gòu)詞法和詞義兩個方面,語法主要包括詞法和句法。傳統(tǒng)研究認為詞義和句法是語言研究的兩個不同層次,因此沒有去考慮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者們逐漸發(fā)現(xiàn)詞匯語義和句法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這里的詞匯語義具體是指動詞的語義。他們發(fā)現(xiàn)屬于同一語義類的動詞會有相同的句法表現(xiàn),動詞語義對句法形式具有決定作用?!爸劣谌绾未_定動詞的哪些語義特征和句法形式相關(guān),哪些動詞屬于同一語義類,如何描寫和句法形式相關(guān)的動詞的語義特征,這三個問題是句法—語義界面研究所要關(guān)注的三個問題?!保?]句法—語義界面研究始于國外一些語言學家對英語動詞句法表現(xiàn)的研究,主要有投射理論和構(gòu)式理論。
句法—語義界面的研究給傳統(tǒng)的詞匯語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以往我們認為引起詞義變化的有隱喻、轉(zhuǎn)喻、語義要素的變化、語法化這些途徑,而未曾想過詞義的變化有可能反過來受到句法組合變化的影響。蔣紹愚先生認為:“詞義和句法過去是分開研究的,最近開始關(guān)注兩者的關(guān)系。對兩者的關(guān)系進行探討,認為詞義的變化會影響詞的句法組合,反過來,句法也會影響詞義的變化,還有的是詞義和句法組合同時發(fā)生變化。”[2]他在《古漢語詞匯綱要》里詳細列舉了“為”“斯”“必”三個由句法組合引起的詞義變化的例子[3]。在《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中,他進一步將句法和語義的關(guān)系概括為詞義影響句法、句法影響詞義、詞義和句法共同影響詞義三種情況,并相應地詳細列舉了古漢語的例子[4]。
基于詞義演變和句法演變相互影響這樣一個新認識,本文以北大語料庫作為語料來源,詳細分析了動詞“飲”在上古漢語中詞義和句法組合關(guān)系演變的情況,并具體考察了二者之間的影響。
《說文解字·第八下》:“酓欠,歠也。從欠酓聲。”[5]段注:“《易·蒙卦》虞注曰:‘水流入口為飲,引申之可飲之物謂之飲。 ’”[6]《甲骨文字典》:“(一期·菁四),像人俯首吐舌捧尊就飲之形,為飲之初文。字形在卜辭中每有省變……此彡實為飲酒形之省。 ”[7]按:許慎認為“飲”的本義為“喝”,段玉裁認為“飲”的本義是“喝水”,而徐中舒認為“飲”的本義是“喝酒”。筆者認為,徐中舒的看法是正確的,酒在上古時期尚屬于奢侈品,普通百姓能喝到酒很不容易,因此甲骨文像人伸出舌頭小心翼翼地去品嘗酒的味道。且“酉”形也說明了所飲之物為“酒”。因此“飲”的本義即“喝酒”,表達一個完整的事件,后面無需再跟賓語。在甲骨卜辭中,“飲”的語義主要有兩項:薦酒之祭和“喝”。其語例如下:
(1)貞來辛酉飲王亥。(粹七六)
(2)亦有出虹自北飲于河。(菁四)
例(1)中的“飲”表示薦酒之祭。例(2)中“飲于河”的“飲”是指“喝水”,這表明在甲骨卜辭中“飲”的詞義已經(jīng)擴大為“喝水”,但后面仍需用介詞引進地點狀語。我們把包含“飲”的對象之義的“飲”記為“飲1”,此時的句法組合通常是“飲1+0”。之后“飲”又發(fā)展為僅表示動作義,后面必須跟賓語表示“飲”的具體對象,我們將此語義記為“飲 2”。同時,“飲”還發(fā)展出了使動用法,此時“飲”變讀為去聲,我們記為“飲3”?!帮嫛痹谡Z義改變的同時,句法組合也發(fā)生了改變。在這一過程中,詞義和句法組合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筆者將以“飲”在上古漢語中的語義演變以及相應的句法組合展開討論。
從語義上看,“飲1”本義為“喝酒”,詞義擴大后也可指“喝水”,此時它的句法組合通常是:飲1+0,即無需再帶賓語。
2.1.1 A+飲1
“飲1”既然表示一個動作行為,那么“飲1”之前就能帶狀語表示程度、方式、狀態(tài)、時間,構(gòu)成“A+飲1”的狀中結(jié)構(gòu)短語。例如:
(3)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尚書·酒誥》
(4)湛湛露斯,在彼豐草。厭厭夜飲,在宗載考?!对娊?jīng)·小雅·湛露》
(5)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秶Z·越語下》
(6)使者行至齊,齊王方大飲,左右官實御者甚眾,因令使者進報?!秴问洗呵铩?/p>
例(3)中“崇飲”表示群聚喝酒,是“喝酒”的方式,例(4)中“夜飲”是喝酒的時間,例(5)中的“觴飲”是“執(zhí)杯暢飲”的意思,也是喝酒的方式,例(6)中的“大飲”表示喝酒的程度。除了上述這些語例外,上古漢語中還有諸如“群飲”“燕飲”“御飲”“樂飲”“中飲”“暗飲”“牛飲”等表達,用來表示與“喝酒”這一行為有關(guān)的活動。古人把喝酒這一行為區(qū)分得如此細致,說明上古時期“喝酒”是一件極為重要且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活動。
2.1.2 飲1+于+N
上面討論的是“飲1”的狀語在其前的情況,上古漢語中“飲1”的狀語也經(jīng)常后置,其句法組合關(guān)系通常是:飲1+于+N。此時“飲”的語義既可指“喝酒”,也可指“喝水”,不過后一種情況更多見。
(7)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qū)嫽蛴灐!对娊?jīng)·小雅·無羊》
(8)將率天下甲兵百萬,左飲于淇溪,右飲于洹溪?!俄n非子》
(9)齊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飲于王,醉甚而出?!俄n非子》
(10)治陰氣,用六數(shù),飲于黑后之井?!豆茏印?/p>
例(9)中“飲于王”指“在大王那里喝酒”,用介詞“于”引進喝酒的地點。 例(7)(8)(10)均表示喝水,用介詞“于”引進喝水的地點。
2.1.3 飲1+B
在專指“喝酒”這一語義時,其句法組合一般是狀中結(jié)構(gòu),即“A+飲 1”或“飲 1+于+N”。 但也有“飲1+B”的組合,即中補結(jié)構(gòu)。不過這種語例在上古漢語中只有“飲酣”一例。
(11)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飲,飲酣。《管子》
(12)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韓非子》
例(11)(12)中的“飲酣”是一個中補短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喝醉”,這是上古漢語中表“喝酒”義唯一的中補結(jié)構(gòu)。
“飲1”有兩個語義要素:a.表示一個事件,包含動作行為及其涉及的對象;b.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其中b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省略。綜觀上述可以發(fā)現(xiàn),“飲1”的三種句法組合關(guān)系中,對于本義“喝酒”,上古漢語出現(xiàn)最多的句法組合就是狀中結(jié)構(gòu)的短語,用來表示與“喝酒”這一行為有關(guān)的時間、狀態(tài)、方式等,此外還有一例“飲酣”的中補結(jié)構(gòu)。而詞義擴大之后的“喝水”之義只出現(xiàn)在“飲1+于+N”這一句法組合中,這是因為“飲”本義專指喝酒,詞義擴大才指“喝水”,于是為了與本義區(qū)別開,特用介詞引進了喝水的地點,這是詞義影響句法的情況。
“飲”的語義從表示“喝酒或水”這個事件發(fā)展到僅表示一個動作行為,我們稱之為“飲2”。與“飲1”不同,“飲2”僅僅表示動作,所以后面必須跟賓語,其句法組合通常為:飲2+N。
2.2.1 飲2+酒
在上古漢語所有語例中,“飲2”帶賓語“酒”的情況是最多也最為常見的。
(13)飲酒濡首,亦不知節(jié)也。《周易》
(14)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对姟む嶏L·女曰雞鳴》
(15)御叔在其邑,將飲酒?!蹲髠鳌?/p>
(16)公與晏子入坐飲酒,致堂上之樂,酒酣。《晏子春秋》
“飲酒”最早在《周易》中出現(xiàn),僅有兩例。其后《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14例,并且還有“飲旨酒”的用例?!帮嬀啤痹谏瞎艥h語中用例很多,占上古漢語“飲”用例的五分之一左右。并且此時“飲”已經(jīng)只表示動作,賓語必須出現(xiàn)。
2.2.2 飲2+N(除酒外)
“飲2”帶的賓語是“水以及其它流體”。此時“飲2”所帶的賓語已經(jīng)不僅僅限于流體,而且還有固體的東西,這時“飲”的詞義也由“喝”進一步引申為“隱沒、隱忍”之義。
(17)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孟子》
(18)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 《禮記》
(19)晏子俯而飲血,仰而呼天曰:“不與公孫氏而與崔氏者,受此不祥!”《呂氏春秋》
(20)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莊子》
(21)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關(guān)弓射之,滅矢飲羽,下視,知石也。(西漢)劉向《新序》
例(17)(18)(19)“飲 2”的賓語分別為“湯”“水”“藥”“血”等液體,此時“飲 2”與現(xiàn)代漢語的“喝”無異。除了這些賓語,上古漢語中還有“飲露”“飲一杯”“飲一豆酒”的表達。 例(20)中的“飲冰”用來形容十分惶恐焦灼,指受命從政,為國憂心,后也指清苦廉潔。這時“飲2”不僅僅是“喝下”之義,而是有“隱忍、忍受”之義,即“隱忍憂慮”。例(21)中的“飲羽”是指箭尾上的羽毛深入所射之物,即箭語被隱沒了。因此,“飲2”表動作義除了本義“喝下流體之物”外,還引申出了“隱忍、隱沒”的含義。
“飲 2”包含三個語義要素:a.“飲”的動作;b.“飲”的對象;c.“飲”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c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省略,a和b必須出現(xiàn)。此時“飲”只表示動作義“喝”,因此語義的改變要求句法組合關(guān)系中必須帶賓語?!帮?”中賓語必須出現(xiàn)這一句法條件還進一步擴大了賓語的范圍,除了“酒、水”兩個常用的賓語外,其它流體食物“湯”“藥”“血”也可作為“飲”的對象,“飲”的賓語甚至有“冰”“羽”這類非流體。值得注意的是,僅表示動作義的“飲2”所帶的賓語已經(jīng)不僅僅限于“酒”和“水”了,而是包括各類流體以及非流體之物。當賓語為非流體之物時,其詞義已經(jīng)引申為“隱忍、隱沒”之義,古代漢語中亦有“飲恨”的語例。從“飲1”到“飲2”,改變的不僅是句法組合中賓語必須出現(xiàn),而且賓語的種類也進一步擴大了。當賓語的種類從流體之物擴大到非流體之物(冰、羽),“飲”的語義就發(fā)生了改變,這是句法影響詞義的結(jié)果。
“飲”是一個及物動詞,古漢語中動詞經(jīng)常有使動用法,“飲”也不例外,而且用作使動的“飲”要變讀為去聲。我們稱之為“飲3”。“飲3”在上古漢語中有以下兩種句法組合。
2.3.1 飲3+N+酒
語義是“使……喝酒”。
(22)王子頹飲三大夫酒,子國為客,樂及舞?!秶Z·周語上》
(23)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蹲髠鳌?/p>
(24)晏子飲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財不足,請斂于氓?!薄蛾套哟呵铩?/p>
(25)愛熊而食之鹽,愛獺而飲之酒,雖欲養(yǎng)之,非其道。(西漢)劉安《淮南子》
“使某人喝酒”在上古漢語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固定用法,但是此用法在《國語》和《左傳》中出現(xiàn)得尤其多?!秶Z》中這一用法出現(xiàn)7例,占《國語》中“飲”用例的一半?!蹲髠鳌分谐霈F(xiàn)12例,占《左傳》“飲”用例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在其它上古文獻中這一用例很少。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飲3+N+酒”這一帶使令賓語和動詞的直接賓語的句法組合外,上古漢語中亦有省略了直接賓語的組合,且也是表示“使某人喝酒”之義,例如:
(26)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抖Y記》
(27)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寡人自以為修矣?!豆茏印?/p>
(28)吾以此飲吾主父,則殺吾主父。(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
以上三例都未出現(xiàn)“飲3”的具體對象“酒”,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一是上下文語境已經(jīng)明確了是“喝酒”的場合,所以下文就省略了賓語;二是此處“飲3”的使動用法是從“飲1”引申而來,而“飲1”本來就表示“喝酒”,無需再單獨加賓語。
2.3.2 飲3+N1+(介詞+N2)
(26)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于河而歸?!蹲髠鳌?/p>
(27)是拯溺而垂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秴问洗呵铩?/p>
(28)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肚f子》
(29)魯有沈猶氏者,旦飲羊飽之,以欺市人。(西漢)劉向《新序》
(30)匈奴不敢飲馬北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馬。(西漢)劉向《新序》
例(26)“飲馬于河”表示“使馬在河里喝水”,介詞“于”引進的是地點。而例(27)“飲之以堇”表示“使他喝下毒藥”,介詞“以”引進的名詞實際上是“飲 3”的直接賓語。例(28)“飲人以和”表示“使人如沐春風”,用的是“飲”的引申義,介詞“以”引進的名詞實際上也是“飲3”的直接賓語。例(29)中“飲羊”就是“使羊喝水”,由于直接賓語很明確,所以省略。例(30)“飲馬北河”與例(26)“飲馬于河”的語義是相同的,但前者省略了介詞“于”。在上古漢語中還有這樣的例句:
(31)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肚f子》
這說明上古漢語中“河”可以直接做“飲”的賓語,而現(xiàn)代漢語“喝”的賓語不能是“河”。
在“飲3”的兩種句法組合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喝酒或水”這個常見的語義,其句法組合中要么“飲3”的使令賓語和直接賓語都出現(xiàn),要么省略直接賓語。如果“飲”的賓語是除“酒和水”之外的不常見的其它東西,那么就要用介詞引進“飲3”的直接賓語。
“飲3”表示使動義時變讀為去聲。它有三個語義要素:a.所使令的賓語;b.使令賓語發(fā)出的動作行為;c.使賓語發(fā)出動作行為的主語。其中c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省略。在上古漢語中“飲3”最常見的組合是“飲3+N+酒”,N表示人,語義為“使某人喝酒”。同樣是表示“使某人喝酒”的語義,上古漢語中還有“飲3+N”的句法組合。這是因為前者的來源是“飲2”,賓語必須出現(xiàn),而后者的來源是“飲1”,直接賓語不用再出現(xiàn),后面跟使令賓語即可。還有一種組合關(guān)系是“飲3+N1+(介詞+N2)”,例如“飲馬于河”,表示“使馬在河里喝水”,介詞“于”引進的是喝水的地點,即地點狀語。并且這里用的是“飲1”的語義,賓語沒有出現(xiàn)。但是在另外兩個例子“飲之以堇”和“飲之以和”中,很明顯用的是“飲2”的語義,即它必須帶賓語。綜觀“飲3”的兩種句法組合,其實是在“飲 1”和“飲 2”的語義基礎(chǔ)上加上了使動義發(fā)展來的,而且這種使動義是由整個組合關(guān)系帶來的,即蔣紹愚先生在《漢語歷史詞匯學綱要》中提到的構(gòu)式義。因此這是構(gòu)式影響詞義的一個例子。關(guān)于構(gòu)式對語義的影響,陸儉明先生指出:“按照句式語法理論和詞語的語法、語義多功能性的觀點,語言研究要重視對一個個具體句式的研究,而且要從具體句式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來考察分析句式內(nèi)部詞語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與語義關(guān)系。”[8]此即強調(diào)語法研究中句式對詞義的影響。
本文分析了動詞“飲”在上古漢語中的語義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語義變化相應地會引起句法組合的變化,而某一個固定的句法組合也會反作用于語義的變化。這說明語義與句法組合之間存在密切的關(guān)系,尤其是動詞語義,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僅可以細化對詞的分類,而且可以明了各個詞具有的性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