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山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山西 長治 046011)
“有機體”一詞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近代以來,隨著社會學及哲學的發(fā)展,人們提出了社會有機體這個名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研究者眾多,成果豐碩,我們要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為我們今天的改革發(fā)展,找尋哲學基礎和現實路徑。
對于社會有機體的認識,從廣義上來講,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從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這一命題的提出,到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對城邦形成的論述,再到亞里士多德從他的“四因說”角度去認識城邦,這其中都蘊含有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因子。到了近代,康德從目的論角度論述了有機體的思想,黑格爾雖然進一步豐富了社會有機體思想,但是其基礎是“絕對精神”,這種唯心主義的錯誤立論基礎,使其認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到了19世紀,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和斯賓塞提出了社會有機體思想??椎碌谝淮卧谏鐣W領域運用了有機體這一概念,并拿社會有機體和生物有機體進行了對比;斯賓塞在前人的基礎上,從社會結構和進化的角度研究了社會有機體。與前人的研究不同,馬克思在研究社會有機體時,堅持實踐論導向,堅持從社會有機體的主體——現實的人的角度來研究。他認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1]102。當然,馬克思對于社會有機體的論述中,都是以“機體”和“有機體”等詞匯來論述的,而且這些詞匯散見于其各個文獻中,我們在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時,一定要把它放在其歷史唯物主義的整個大的框架下去理解,結合社會實踐去理解和發(fā)展,以此為我們今天的實踐提供動力和路徑。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一方面從側面上體現了改革的成就;另一個方面也暴露出了我們在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變化,側重點在“全面”二字,我們賦予“小康”更高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2],“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這些樸實的話語,讓我們對于全面小康有了更深的理解。深刻理解全面小康,我們就要對社會結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研究社會有機體、分析社會結構變化對于我們今天的實踐意義重大。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是強調人的主體性的。他認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盡的豐富性”,它并 “沒有在任何戰(zhàn)斗中作戰(zhàn)”!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人、活生生的人[1]118。由此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哲學思想,我們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今天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很多方面的發(fā)展還不平衡、不充分,我們要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實踐才是架起夢想和現實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全體人民一起實干,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依靠誰”的問題?!耙揽空l”決定了“為了誰”,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為了人民群眾,這是我們的目標導向和價值取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處理好“依靠誰”和“為了誰”的關系,讓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成為價值的享受者,這體現在我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體現在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也體現在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中。
從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其整體性的特征,即社會的各個部分,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馬克思認為,“把政治國家看做機體,因而把權力的劃分不是看做機械的劃分,而是看做有生命的和合乎理性的劃分,——這標志著前進了一大步”[4]。由此也可以看出馬克思在對有機體的理解中是強調整體性的,這對于我們今天的發(fā)展來說,有很大啟發(fā)。我們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最突出的就是 “全面”二字。我們的全面小康,要實現“五位一體”的全面發(fā)展,從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來看,“五位一體”就是一個整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都是構成這一整體的一個要素,它們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滯后,都會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關注各要素的組合,以促進整體的更好更快發(fā)展,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實踐性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們理解和發(fā)展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一個要求。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我們在理解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時,要看到社會有機體中的各要素,不僅僅是有機聯系的,也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其中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完善上層建筑。只有既解決好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5]。我們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是一個大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我們要看到各要素的變化,與時俱進地對各要素進行調整,使各要素能協調發(fā)展。隨著改革的推進,我們的經濟體制在不斷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是我們現在的政治體制不斷改革,文化體制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系日益完善,生態(tài)文明建設不斷加強,這就是我們系統、動態(tài)把握“全面小康”這一有機體的體現,也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在今天的生動實踐。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從實踐出發(fā),強調社會的整體性、系統性,強調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作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發(fā)展不僅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而且對于我們今天的改革實踐也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實踐要求,進行艱辛的理論探索,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指導思想內涵豐富,其中很多方面都汲取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豐富營養(yǎng),是對其的繼承與發(fā)展。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所強調的“全面”就是社會有機體中整體性特征的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是社會有機體中人民是實踐主體的體現;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五大發(fā)展理念,正是正確處理社會有機體中各要素關系的體現。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也是社會有機體理論中對自然環(huán)境重要性強調的體現。
實踐是理論產生的基礎,科學理論是實踐的行動指南,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繼承和發(fā)展這一理論,可以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提供更多科學路徑。從社會有機體這一整體來看,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是社會有機體的“骨骼”,這都要求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要重視經濟發(fā)展,重視物質上的小康。作為社會有機體血肉系統的上層建筑,也不是被動的,其對于經濟基礎也有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深化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發(fā)揮好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作為社會有機體主體的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實踐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受惠者,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小康要加強社會建設。從社會有機體的重視自然基礎自然環(huán)境來說,我們要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總之,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哲學依據和方法論指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進一步理解和豐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這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能動性,綜合施策,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