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夢萍,云 紅
(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 400016)
隱喻不僅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格式,也是語言中重要的表達手段。中醫(yī)“取象比類”的形象思維就是一種基于隱喻的思維方式。因此,中醫(yī)語言中尤其是中醫(yī)方劑名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表達。這類方劑名多借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神話傳說或哲學中的事物、概念或經(jīng)驗表達方劑的成分或功效等。目前,在方劑名的英譯過程中,各個學者自成一派,標準混亂不清,譯文良莠不齊,甚至出現(xiàn)很多會錯方劑本義的翻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yī)方劑名英譯的標準化進程和對外傳播力度。為了開辟中醫(yī)方劑名英譯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對中醫(yī)方劑名中社會生活隱喻類的英譯進行探討,以期能從文化和認知等角度提出實用的中醫(yī)隱喻類方劑名的英譯方法,為中醫(yī)方劑學的術(shù)語標準化和英譯研究盡綿薄之力。
隱喻是人類主要的認知工具和思維方式,廣泛存在于人類的語言之中。隱喻是指將兩種不同概念的事物通過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或映射的方式達到形象比喻的語言行為。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本質(zhì)上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它是人類將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用來理解另一類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活動[1]。中國古代醫(yī)家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由此而形成了“取象比類”的認知和思維方法。從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理論角度來理解,中醫(yī)“取象比類”即基于“隱喻”的思維方式,用認知活動獲得的經(jīng)驗來表述常見的病因、病機、藏象治療與治則等新事物[2]。因此,隱喻成了中醫(yī)語言中一個非常普遍常見的現(xiàn)象,尤其體現(xiàn)在中醫(yī)方劑名稱的命名上。例如,方劑學制方原則講求的“君、臣、佐、使”,就是借“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來指中藥處方中的各味藥的不同作用[3]。根據(jù)不同的意象來源,筆者將隱喻類方劑名分為自然世界類、社會生活類、宗教哲學類和神話傳說類等四大類。這些隱喻方劑名中豐富的文化意象大大提升了中醫(yī)方劑名的文化內(nèi)涵,但也使其翻譯變成了一項棘手的任務(wù)。本文主要聚焦意象來源于社會生活的隱喻方劑名的英譯。
根據(jù)隱喻意象的不同表達內(nèi)涵,本文將社會生活類隱喻方劑名進一步分為三小類:(1)用一種或多種事物、概念或經(jīng)驗表明藥物成分的顏色、性質(zhì)、價值等;(2)用一種或多種事物、概念或經(jīng)驗表明方劑的功效;(3)用一種或多種事物、概念或經(jīng)驗表明方劑主治之部位或采用之治法。舉例和分析如下。
四君子湯首載于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甘草、茯苓、白術(shù)”四味藥組成,具有補氣、益氣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氣虛證?!夺t(yī)方考》[4]中記載:“是方也,人參甘溫質(zhì)潤,能補五臟之元氣。白術(shù)甘溫健脾,能補五臟之母氣。茯苓甘溫而潔,能致五臟之清氣。甘草甘溫而平,能調(diào)五臟愆和之氣。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庇纱丝梢姡朔絼┟械摹熬印敝饕怯成浞絼┧盟幬锔蕼氐男再|(zhì)。
目前,“四君子湯”主要譯作“Four Gentlemen Decoction”和“Sijunzi Decoction”?!熬印背1蛔g作“gentleman”,但其實“君子”的本身含義與“gentleman”實有出入,認知層面上也不吻合(gentleman:a polite word for a man,used especially when talking to or about a man you do not know;a man who is always polite,has good manners,and treats other people well;(old-fashioned)a man from a high social class,especially one whose family owns a lot of property①)。在中文中,“君子”自孔子時代起就特指品德高尚、有修養(yǎng)的人,尤其強調(diào)道德品行。這在中國文化氛圍中無需言明的喻義往往無法為浸潤在其他文化中的外國讀者所掌握。“Four Gentlemen Decoction”這一譯法無法讓外國讀者產(chǎn)生正確的認知圖式,也難以讓讀者真正理解此方的內(nèi)涵,因此,此譯法并不可取。2013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設(shè)立的 “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傳播工程”收錄的“君子”被譯成“Junzi(Man of Virtue)”,相對于“gentleman”,此譯法更符合“君子”的涵義[5]。本文認為,采用明喻等效法將“四君子湯”譯為“Four Junzi-like Decoction”最為合適。此譯法不僅保留了源語的意象和文化,還非常形象地表明了方劑成分的性質(zhì),顯示了中醫(yī)語言的豐富性。
“玉屏風散”為中醫(yī)補益劑,由“防風、黃芪、白術(shù)”三味中藥組成,具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虛自汗癥,汗出惡風,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成方便讀》[6]中記載:“大凡表虛不能衛(wèi)外者,皆當先建立中氣,故以白術(shù)之補脾建中者為君,以脾旺則四臟之氣皆得受蔭,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復(fù)以黃芪固表益衛(wèi),得防風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則黃芪自不慮其固邪,防風亦不慮其散表。此散中于補,補內(nèi)兼疏,顧名思義之妙,實后學所不及耳。”深受中國五千年文化基因影響的源語讀者都知道,“玉屏風散”中的“玉”為美之義,“屏風”為擋風之義,此命名方法主要強調(diào)此方有益衛(wèi)固表之功效,作用如同玉屏風一般,可遮風擋風。
目前,“玉屏風散”主要譯作“Jade Screen Powder”和“Yupingfeng Powder”。由以上分析可知,此方劑名的“玉”僅起到一個修飾性形容詞的作用,本文認為無需將其對譯出來。在英語中,“屏風”在語言層面上沒有與之完全相吻合的詞匯,在認知層面上可與“windshield/windscreen”相吻合。正因為兩者之間有“擋風、防風”的共同之處,使得兩種文化之間的“堅墻”得以打破。使用目的語讀者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表達“windscreen”或“windshield”對譯“屏風”,將“玉屏風散”之功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并且可以在目的語讀者中獲得更高的可接受度,更有利于此方劑名的傳播和交流。
“舟車丸”出自《景岳全書·古方八陣》,由“黑牽牛、大黃、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陳皮、木香、輕粉”組成,具有逐水行氣之功效,主治水熱內(nèi)壅,氣機阻滯證。關(guān)于此方名的由來,《醫(yī)方考》[4]中言:“通可以去塞,牽牛、大黃、甘遂、芫花、大戟,皆通劑之厲者也。辛可以行滯,陳皮、青皮、木香,皆行滯之要藥也。此方能下十二經(jīng)之水,下咽之后,上下左右無所不至,故曰舟車。”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思想的指導(dǎo)下,中國古代醫(yī)家利用疾病與戰(zhàn)爭的某些特征的相似性來認知和表述抽象陌生的疾病概念。在“舟車丸”這一方劑名中,喻體“舟”和“車”(古代戰(zhàn)爭中常用的武器裝備)是用來表明此方所采用之下法,能使水濕之邪暢行無阻,有如順流之舟和下坡之車順勢而下。
目前,“舟車丸”主要被譯為“Boats and Carts Pill”。在目的語文化中雖然也存在 “Treating illness is fighting a war.”的軍事隱喻,如西醫(yī)語境下的 “against disease” “heart attack” “l(fā)iver failure”“drug resistance”“the victim of shock”等一系列隱喻表達,但目的語讀者看到“Boats and Carts Pill”在認知層面上往往也無法立刻聯(lián)想到這層關(guān)系。因此,本文建議使用直譯加注的補償策略,將“舟車丸”翻譯為“Boats and Carts Pill”,并在原文第一次出現(xiàn)時加注進行補充(Boats and carts are two common types of armaments in ancient China,which are used to identify that this formula treats disease by using the purgation method.),這樣有助于激活目的語讀者腦海中“疾病如戰(zhàn)爭”的隱喻認知方式,讓目的語讀者順利將“舟車”與“舟車丸”所采用之治法聯(lián)系起來,從而建立起正確的語意連貫。
中醫(yī)社會生活類隱喻方劑名中存在著豐富的文化意象,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必須要充分挖掘方劑名稱的實際內(nèi)涵,厘清意象與方劑之間的認知關(guān)系。根據(jù)意象是映射中醫(yī)方劑的成分性質(zhì)、功效、治法或是主治部位,譯者可靈活采用以下幾種英譯策略進行翻譯。
隱喻較明喻隱晦含蓄,更能夠激發(fā)人的想象力。而明喻則直截了當、淺顯易懂。明喻等效法主要適用于使用隱喻意象表示藥物成分性質(zhì)的社會生活類隱喻方劑名稱的英譯。此法可將缺省的文化內(nèi)涵直截了當?shù)爻尸F(xiàn)給目的語讀者,減少了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障礙,也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中醫(yī)語言的意象和文化,顯示中醫(yī)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前文所述“四君子湯”中的“四”是指方劑所用“人參、甘草、茯苓、白術(shù)”四味藥,而“君子”是映射此四味藥甘溫平和的藥性。為了減少目的語讀者不必要的認知努力,化隱喻為明喻,將其翻譯為“Four Junzi-like Decoction”。此譯法在保留源語意象的同時,也可以形象地表明方劑成分的性質(zhì)。再如,“瓊玉膏”的英譯。目前,“瓊玉膏”主要被翻譯為 “Fine Jade Paste” 和 “Beautiful Jade Paste”。瓊玉膏首載于《洪氏集驗方》,由“生地黃、人參、白茯苓、白沙蜜”4味藥組成,主治虛勞干咳、咽燥咯血等癥,具有滋陰潤肺、補虛健脾之功效?!吨嗅t(yī)古方方名考》[7]認為,“該方以白蜜熬膏,膏白如玉。郭機曰:‘起吾沉瘵,珍賽瓊瑤?!室浴傆瘛??!碍偂痹诖藶樾稳菰~,意為“美好的、精美的”②;“瓊玉”即為美玉。此處的“瓊”僅為修飾作用,在翻譯時可省略不做處理。采用明喻等效法,將“瓊玉膏”翻譯為“Jade-like Paste”。 由于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擁有共同的認知體驗,他們在看到“Jade-like Paste”時也并不會出現(xiàn)理解障礙。此譯法保留了源語意象,兼顧了回譯性原則,在充分體現(xiàn)原隱喻的缺省內(nèi)涵的同時,又反映出中醫(yī)特有的“取象比類”的意象思維模式,有利于中醫(yī)方劑學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
轉(zhuǎn)換等效法是指借用目的語文化中常見的意象代替源語中的文化意象,從而達到相同的認知效果。同一個概念在兩種語言中可能會引起完全不同的聯(lián)想和表達,認知沖突會使目的語讀者出現(xiàn)誤解。若目的語文化中存在另外一種能夠激活與源語相同或相似認知模式的表達,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該采用轉(zhuǎn)換等效法。此種譯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用目的語讀者慣用的表達來代替陌生而費解的源語表達,主要適用于隱喻意象表示方劑藥效的社會生活類隱喻方劑名的英譯。前文所述“玉屏風散”中的“玉”起一個修飾性形容詞的作用,為“美”之義,在翻譯時可省去不做處理;而“屏風”這個意象主要是用來映射此方益衛(wèi)固表之功效,作用如同“屏風”一樣,可遮風擋風。本文主張采用轉(zhuǎn)換等效法,使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意象“windscreen”或“windshield”對譯“屏風”,打破兩種文化之間的堅墻。再如“青娥丸”的英譯。“青娥”主要是用來映射此方壯筋骨、活血脈、烏髭須、益顏色之功效。服用之后,能使病人肝腎充足、鬢發(fā)變黑、腰痛消失、動作輕盈、似少女一般靈活美貌。對于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讀者,此處蘊含的文化缺省是一目了然的。然而文化氛圍迥然不同的目的語讀者往往不知所云,難以通過語篇外知識獲得充分的感知和理解。在英語中,“青娥”在語言層面上沒有與之完全相吻合的詞匯,在認知層面上可與“maiden/young lady”相吻合。為了能順利激活目的語讀者腦海中儲存的認知圖示,幫助他們了解蘊含在此方劑名中的精微義理,本文認為應(yīng)采用轉(zhuǎn)換等效法,使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意象,將“青娥丸”譯作“Fair Maiden Pill”,完整傳達出服用此方后使人似少女一般顯得年輕和美貌的內(nèi)涵。
中醫(yī)方劑的命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祖先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而外國讀者普遍缺乏對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一般很難讀懂甚至理解不了其中蘊含的醫(yī)學信息。當目的語文化中沒有與源語相同或相似的源域和目標域,翻譯工作者應(yīng)增加必要的信息做些補償以實現(xiàn)等效。在翻譯中醫(yī)方劑名時,補償?shù)刃Хㄖ饕m用于隱喻意象用來表示方劑治法或主治部位的社會生活類隱喻方劑名的英譯。如前文所述“舟車丸”中的“舟”和“車”主要是用來映射此方所采用之治法為下法,能使水濕之邪暢行無阻,有如順流之舟和下坡之車順勢而下。在“取象比類”的思維的影響下,中醫(yī)利用疾病與戰(zhàn)爭的某些特征的相似性來認知和表述抽象陌生的疾病概念。為了激活目的語讀者腦海中“疾病如戰(zhàn)爭”的隱喻認知方式,本文建議采用補償?shù)刃Х?,通過加注的補償方式讓目的語讀者順利將“舟車”與“舟車丸”所采用之治法聯(lián)系起來,從而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和掌握其中的醫(yī)理內(nèi)涵。再如“華蓋散”的英譯。“華蓋散”由“麻黃、紫蘇子、桑白皮、杏仁、赤茯苓、陳皮、甘草”組成,具有宣肺化痰、和中平喘之功效,主治氣喘咳嗽?!叭A蓋”原指古代帝王所用的車蓋。中醫(yī)認為,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居五臟六腑之首,因而有“華蓋”之稱。由此可知,“華蓋散”的“華蓋”是用來表明此方劑所治之部位,作者在行文時將其視為與意向讀者所共享的背景文化知識而加以省略。源語讀者深受中國五千年文化影響,他們可在腦海中對缺省造成的語義真空進行空位填補。而目的語讀者往往會感到一頭霧水,無法獲得正確有效的語境意義。本文建議使用補償?shù)刃Х?,將“華蓋散”翻譯為“Canopy Powder for Dispersing Lung”。此譯法將源語中所含的內(nèi)隱主治部位“肺”直接明示出來,既保留了原隱喻意象,又能幫助目的語讀者準確理解方劑本質(zhì),減少讀者的理解障礙。
隱喻與歷史文化背景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中醫(yī)“取象比類”的思維決定了中醫(yī)語言中尤其是中醫(yī)方劑名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表達。正是因為中醫(yī)隱喻類方劑名中存在著豐富的文化意象,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和認知能力在英譯過程中的作用才更加不可忽視。譯者對隱喻類方劑名的認識不應(yīng)該只停留在語言層面,還應(yīng)該充分挖掘這類方劑名稱的實際內(nèi)涵,厘清意象與方劑之間的認知關(guān)系。對于社會生活隱喻類方劑名的英譯,譯者應(yīng)先辨別出意象究竟是表明方劑的成分性質(zhì)、治法、主治部位還是表明功效。若方劑名中的隱喻意象是映射方劑的成分性質(zhì),譯者可采用明喻等效法;若隱喻意象是映射方劑的功效,譯者可選用轉(zhuǎn)換等效法;若隱喻意象是表明方劑所采用之治法或主治之部位,譯者則可采用補償?shù)刃ХāV挥羞@樣,才能讓目的語讀者能同源語讀者一樣領(lǐng)略中醫(yī)方劑的內(nèi)涵和藝術(shù)價值,從而提高中醫(yī)方劑學在目的語讀者中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從真正意義上促進中醫(yī)方劑學的對外傳播和交流。
注釋:
①參見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網(wǎng)頁版:https://www.ldoceonline.com/
②參見辭海網(wǎng)頁版:www.cihai123.com/zidian/109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