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松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安徽合肥230036)
在中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進程中,先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特點決定了采集和種植是當時人民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種類繁多的植物遂不斷出現(xiàn);人們在利用它們時不斷形成與之相關(guān)的思想、制度、崇拜等植物文化,一些植物逐漸成為傳統(tǒng)文化重要載體而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學(xué)者對傳世文獻的這些植物已從多領(lǐng)域、多角度進行了研究,但對出土文獻中的則較少關(guān)注。據(jù)統(tǒng)計,近年面世的上博簡和清華簡里所見樹木類植物近十多種。本文擬結(jié)合學(xué)界對傳世文獻中植物研究的成果、以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植物遺存,來探討其中的松、柏、梓、桐、榛等樹木類植物及其文化意義,以期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化為松柏棫柞 清華簡——程寤簡1
梓松柏副 清華簡——程寤簡4
莫如松梓 上博簡四·多薪簡2
上博簡和清華簡“松”的形體均由木、公兩部件構(gòu)成,但清華簡左從木右從公,上博簡則相反。因古文字形體書寫位置往往左右無別,故二者實為一字?!墩f文》云“松,木也。從木公聲。,松或從容”,含義為松樹。
薛蟄龍的《毛詩動植物今釋》指出松有諸多種類,且以短葉馬尾松為例,稱其有赤松、短葉松、油松、紅皮松等類別[1]。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云:“松,花為松黃,樹皮綠衣為艾蒳,燒汁為松”“凡北地松難長,多節(jié)質(zhì)堅,材任棟梁……南方松僅供樵薪”[2]767。上引薛文還總結(jié)出松樹可供觀賞,松木可制作船艦、橋梁乃至火柴桿等,松樹之脂即俗稱的松香應(yīng)用甚廣,樹脂燒成的松煙為制墨最佳之材料等特點。此外,《詩經(jīng)》中還多處記有松木用于建筑宮室宗廟和制作舟車的情形??傊墒浅R姷姆N類豐富的樹木,既可觀賞又可制作器具而用于建筑和生活之中。
松的文化意義,學(xué)界多將其與柏文化相提并論。本文也將之置于下文“柏”一并述及。
松柏棫柞 清華簡——程寤 簡1
杍松柏副 清華簡——程寤 簡4
欲惟柏夢 清華簡——程寤 簡7
簡文“柏”形體均從木從白,與《說文》“從木白聲”的記載相同。王安石《字說》“柏為百木之長”,《爾雅》“柏,椈”,《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詩·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大雅·皇矣》“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詩·商頌·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以上“柏”都指柏樹而習(xí)見于典籍。
李時珍《本草綱目》云“柏葉松身者,檜也,其葉尖硬亦謂之栝,今人名圓柏,以別側(cè)柏”。薛蟄龍的《毛詩動植物今釋》謂“柏,又名:椈柏(爾雅),側(cè)柏(埤雅),厓柏、香柏(河北習(xí)見樹木圖說),扁柏,厓柏、柏刺(俗名)”[1],闡釋了柏的種類。因柏樹具有姿態(tài)雄偉、木材致密等特征,故柏木為不可多得的良木之一,成為制作其他物品的重要原材,如《詩·邶風(fēng)·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詩·墉風(fēng)·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均言用柏木制成的船。
考古實物中,河姆渡遺址曾發(fā)現(xiàn)圓柏的果實[3],陶寺遺址中提取的25份木炭樣本共773塊炭化碎塊中,就有250塊為側(cè)柏[4],表明了柏樹及其種植歷史之久遠。
對松柏文化的關(guān)注和研究,歷來源遠流長。人們根據(jù)松柏不畏嚴寒的生活習(xí)性,將之與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視其為堅韌不拔及強勁生命力的代表、為理想人格和高尚氣節(jié)的化身。松柏精神遂成為人們陶冶情操和品德修養(yǎng)的精神動力[5]。
楚簡文獻中,學(xué)者認為清華簡程寤簡“松柏棫柞”中松、柏、棫、柞四者應(yīng)是同一類事物,是與上文的“棘”相對的良木。簡文“太姒夢見商庭棘草叢生,后姬發(fā)將周的梓樹種下,結(jié)果化作松、柏、棫、柞——個中的潛隱意涵或是:殷商衰敗,而周的良木種于商庭,則繁衍出松、柏、棫、柞等樹木,是天命將授予周人的征兆”[6]。值得注意的是,吳郁芳分析與簡文內(nèi)容相近的《藝文類聚》卷七十九引《周書》“大姒夢見商之庭產(chǎn)棘,太子發(fā)取周庭之梓樹于闕,梓化為松柏”語句時,指出“文王以此為吉兆,謂‘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其根據(jù)就是商庭社樹變?yōu)榧?,而周闕之梓變?yōu)橹苋说纳鐦洹砂亍薄笆且陨鐦涞淖冞w,來說明國之興亡”[7],誠如毛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云“方周之興,大姒夢商之庭產(chǎn)棘,小子發(fā)取周庭之梓植之于闕間,梓化為松柏柞棫,覺驚以告文王……以為宗周興王之兆”[6]。綜上,簡文基于松柏的“良木”特征,以之為意象來昭示方周之興,進而顯現(xiàn)周民族開拓生存環(huán)境時昂揚的精神氣質(zhì)。
簡文除“松柏”連言外,還有程寤簡的“欲惟柏夢”和清華簡的“莫如松梓”。“欲惟柏夢”,指想應(yīng)驗前文夢見松柏的活動,“柏”與上文同義?!澳缢设鳌?,吳洋以《詩·小雅·頍弁》“豈伊異人?兄弟匪他。蔦與女蘿,施于松柏”為例,認為其間“‘蔦與女蘿’依附于松柏比喻周天子為諸侯兄弟所依附”“‘松’為兄弟所依憑”“正可與《多薪》第四章所云‘莫如同父母’相互照應(yīng)”[8],“松梓”表達的是兄弟之情。
莫如松梓 上博簡四·多薪簡2
乃小子發(fā)取周廷梓樹于厥間 清華簡1——程寤簡1
梓松柏副 清華簡——程寤簡4
惟梓敝(拂)不義 清華簡——程寤簡7
上博簡、清華簡該字都作“從木從子”的“杍”,但位置有異:上博簡左為子、右為木;清華簡反之。古文字中字形構(gòu)件往往正反無別,故二者為一字。原整理者釋其為“李”[9],季旭升的《上博四零拾》認為楚系文字“李”是“從木從來”結(jié)構(gòu),故此處釋‘李’不妥,應(yīng)為“梓”[10],甚確?!都崱吩啤皷j,通作梓”可資佐證。
《說文》“梓,楸也。從木、宰省聲”,《埤雅·釋木》“今呼牡丹謂之華王,梓為木王,蓋木莫良于梓”,《正字通》“梓,百木之長,一名木王”,說明梓樹是一種材質(zhì)上選的喬木,如《尚書·周書》“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涂丹艧”中的“梓材”。又《詩·墉風(fēng)·定之方中》曰“樹之榛栗,椅桐梓漆”,鄭玄箋云“樹此六木于宮者,曰其長大可伐以為琴瑟”,朱熹《詩集傳》云“四木皆琴瑟之材也”,均言其用于制作琴瑟樂器。《中國植物志》云“木材白色稍軟,可做家具。制琴底,所謂‘桐天梓地’者是也。古來以為木莫良于梓”,并謂“葉或樹皮可作農(nóng)藥”“果實(梓實)入藥”可治療多種疾病[11]14。據(jù)此可知,梓樹是一種制作器具且可藥用的良木。
傳世文獻中梓樹具有多種意象?!秶Z·楚語上》所云“晉卿不若楚,其大夫則賢。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是由梓樹為優(yōu)質(zhì)木材而引申為有才之士。劉勰在《文心雕龍·程器》篇中以“梓材之士”來形容作家應(yīng)具有的人格品位,將之作為人生最高境界和人格標準?!冻o·九章·哀郢》“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之語,是屈原被迫離開故國,望長楸而抒發(fā)的思念故都之情,由《說文》“梓,楸也”可知這里的“長楸”即梓,因此梓樹又象征故國。此外,還有“桑梓”連言的,《詩·小雅·小弁》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毛傳“父之所樹己尚不敢不恭敬”,馬瑞辰曰“桑梓懷父母,睹其樹,因思其人也……至后世以桑梓為故里之稱”,朱熹注“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這兩種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梓樹和桑樹,因其多為父母祖輩所植而讓人心懷敬意,感到親切和留戀,進而引申為家園、故鄉(xiāng)含義;“桑梓”成為故土和家園的象征。
上引楚簡文獻中,清華簡《多薪》章節(jié)中“莫如松梓”的“梓”,如前所述,與松連言成“松梓”以表達兄弟之情。至于程寤簡“乃小子發(fā)取周廷梓樹于厥閑”“杍松柏副”“惟梓敝不義”,學(xué)者關(guān)注較多,并將這三處的“梓”相提并論。一般認為,第一個“梓”為實指,后兩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袁瑩認為“梓”是良木,喻為賢才良人;程寤簡7“惟梓敝不義,芃于商,俾行量亡乏”指的是“文王以梓比喻賢人,告訴太子發(fā)要重用賢人,使社會有法度”[12]。黃懷信的說法與此大致相當[13]。沈?qū)毚涸啤疤粢姌溆谏掏⒅g的‘杍(梓)樹’,實際上已掌握住‘天命之子’的溝通天地的命脈,當這個‘通天’的意象確立下來后,‘小子發(fā)’接續(xù)去處理”[14],是將“梓”的象征意義抽象化,頗有新意。申超認為“梓是代指太子發(fā),松、柏、棫、柞指周的賢臣。此夢蘊含的意義是太子發(fā)將會率周的賢臣占領(lǐng)商都,推翻商朝”[15]。是將梓樹所具的高貴品質(zhì)和賢能集中于太子發(fā)這位有才之士身上,而“松、柏、棫、柞”等眾木也被賦予人格成為太子發(fā)率領(lǐng)的諸位賢明之臣,他們一起成為推動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與簡文意義最為吻合。
榛棘之閒 上博八·李頌簡1
簡文此字形體為“秦”,整理者讀作“榛”[16]232?!墩f文》“榛,木也。從木,秦聲。一曰菆也?!遍患瓤芍搁荒?,如《詩·邶風(fēng)·簡兮》“山有榛,隰有苓?!标懙旅鳌夺屛摹吩啤伴?,本亦作蓁同。木名,子可食。”又可指叢生的樹木,如《楚辭九思憫上》:“株榛兮岳岳?!焙榕d祖《補注》:“《博雅》:‘木叢生曰榛?!薄对姟ご笱拧ず德础贰罢氨撕德?,榛楛濟濟?!标懙旅鳌夺屛摹芬蹲至帧吩啤伴?,木叢也。”今人匡可任、李沛瓊認為榛是“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17]50。整理者認為簡文用的是《說文》或義,指叢生的樹木,可從。
關(guān)于榛的功用,《詩·鄘風(fēng)·定之方中》云“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编嵭{“樹此六木於宮者,曰其長大可伐以為琴瑟,言豫備也”。陸璣《疏》云“山有榛之榛,枝葉似栗樹,子似橡子,味似栗”。薛蟄龍指出榛的“木材堅硬,致密,可制手杖、傘柄,及其他細工之用種子供食用外,亦可榨油”[1]。據(jù)此,榛木以其質(zhì)地的特性可制作樂器和其他器具;榛樹的果實可食用和榨油。
考古發(fā)掘資料中,早在新石器晚期的地處遼河流域的沈陽新樂遺址中有榛的堅果的遺存[18],陜西半坡村古人類遺址中也曾發(fā)現(xiàn)過大量的榛子果殼[19],都是榛樹出現(xiàn)在早期人類活動的記載。
因榛的果實可食用,古人不僅將其作為生活食用物品,還將之作為贈送的禮物,《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云“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是把榛的果實用為女贄,即古代女子謁見別人時捎帶的禮物?!吨芏Y·籩人》云“饋食之籩,其食榛”,是將榛子作為祭祀品來供奉上天,成為祭祀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提出的是,與西方文化樹神崇拜中或用榛樹作為意象[20],突出其為保護人類的神異力量不同,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榛樹多為實指。
李頌簡“榛棘之間”的“榛棘”,與王粲《從軍詩》“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中的義同,均為實指,意為叢生雜木。聯(lián)系簡辭“木斯獨生,榛棘之間”文意,指桐樹獨立生長于榛棘叢木中間,以突出桐樹生長環(huán)境的與眾不同,烘托其具有的獨特品質(zhì)。
相吾官樹,桐且怡可 上博八·李頌簡1
簡文“桐”從木從同?!墩f文》“桐,榮也?!薄对姟む{風(fēng)·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朱熹《集傳》“桐,梧桐也。”《爾雅·釋木》“櫬,桐?!焙萝残惺琛耙环N皮青碧而滑澤,今人謂之青桐,即此櫬梧是也。一種皮白,材中樂器,即下榮桐是也。”整理者據(jù)此認為簡文“桐”指梧桐[16]236,可從。
桐的種類,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分為青、白、赤三種,陳翥的《桐譜》分類更細致,有紫桐、白桐、膏桐、刺桐、赪桐、梧桐等六種。其功用,蔡卞《毛詩名物解》卷五云“桐,木之良利者也,其性虛以柔,故能受聲,以為琴瑟”,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稱“其木輕虛,作器不裂,作琴瑟者即此”,薛蟄龍在《今釋》中謂桐木“又供簞、笥、書箱、幾、案等家具之用,又以木材之紋理美麗,用于建筑上之種種裝飾。樹形姿態(tài)既美,而又開美花,故又甚宜于園林觀賞之用”。由此可知,桐的用途十分廣泛,既可制作琴瑟和家用器具,又可作建筑、園林的裝飾。
據(jù)學(xué)者研究,桐樹是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重要的植物意象[19],或以其有制作琴瑟之用而成為琴的代稱,如謝惠連《琴贊》“嶧陽孤桐,裁為鳴琴”,宋孝武帝《孤桐贊》“名列貢寶,器贊虞弦”等?;蛸x予梧桐人格象征意義以喻高貴品質(zhì),如《詩經(jīng)·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鄭箋云:“鳳凰鳴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視下,觀可集止。喻賢者待禮乃行,翔而后集。梧桐生者,猶明君出也。生于朝陽者,被溫仁之氣亦君德也。”陸游的《寄鄧志宏》:“自慚不是梧桐樹,安得朝陽鳴鳳來”?;?qū)⑽嗤┖网P凰組成復(fù)合意象以表達愛情[21],如陳子昂的《鴛鴦篇》:“鳳凰起丹穴,獨向梧桐枝”,李商隱的《丹丘》:“丹丘萬里無消息,幾對梧桐憶鳳凰”等諸多文學(xué)作品。
上博簡八的《李頌》篇,除了整理者釋讀之外,學(xué)界對其展開了較為充分的討論[22-24],對本篇主旨為頌“桐”和楚辭《橘頌》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等形成一些共識。簡辭中,雖僅“相吾官樹,桐且怡可”一句言及“桐”,但全篇從“桐”的外形、習(xí)性、品格、精神多方面進行描述。其中“木斯獨生,榛棘之間兮”“鳳鳥之所萃,竢時而作兮”“守物強干,木一心兮”都是歌頌桐具有的赫然獨立、志節(jié)高尚、心志專一的品格和精神,與上引傳世文獻中以桐為意象比喻高貴品質(zhì)的蘊意相同。這種以桐為意象,昭示了人們對美好品格和精神的向往和追求,乃至簡辭中認為圣人應(yīng)具備這些高貴品質(zhì):“是故圣人兼此,和物以理人情”。
本文以《上博簡》《清華簡》所見幾種樹木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傳世文獻記載,以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資料,在闡釋文字形體基礎(chǔ)上,探討它們的含義和所表示的文化意義。這些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一)對每種植物的釋義,有助于加深對楚簡文獻的理解,促進了楚簡文獻的本體研究。(二)綜合出土文獻記載,尤其是出土實物資料展開對傳世文獻植物的研究,旨在為植物研究提供更廣闊的思路,以求植物研究能得到更全面地開展。(三)對每種植物在傳世、出土文獻中文化涵義的梳理,客觀上深入了植物文化意義的研究。當然,有關(guān)這些研究的繼續(xù)開展和不斷深入,還有待于更多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