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舒旋
〔摘要〕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人際信任量表,隨機抽取廣東珠三角地區(qū)392名高中生為被試,探討負性生活事件對人際信任的影響,經平均數差異檢驗、方差分析及回歸分析等,結果發(fā)現(xiàn):(1)對高中生影響較大的負性事件依次是考試失敗、學習負擔重和被人誤會。其中,人際關系和學習壓力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受懲罰因子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所有因子在是否獨生子女水平上均無顯著差異。(2)高中生的人際信任度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降低,獨生女的人際信任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女,其他無顯著差異。(3)負性生活事件對高中生人際信任度的回歸效應顯著,其中,學習壓力因子最具預測力,其次是人際關系和喪失,受懲罰具反預測力。
〔關鍵詞〕人際信任;負性生活事件;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07-0016-05
一、引言
在人際交往中,對人性的態(tài)度往往以人際信任度表現(xiàn)出來[1]。人際信任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交往對象的言詞、承諾以及書面或口頭陳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種概括化期望[2]。信任可減少處于人際互動過程中個體間由于時空分離所造成的距離感,它是良好人際互動的前提[3]。研究認為,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4],人際信任對人際關系的好壞也有一定的影響[5]。
高中階段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個體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高中生已經開始思考自我、他人和社會的關系,開始建立與人交往的信任基調。因此,了解高中生人際信任度的狀況,關注這一群體的生活質量,有助于促進其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人際信任度受生理、心理、教育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高中生人際信任度的各種影響因素中,生活事件的作用不容忽視。生活事件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經歷的各種緊張性刺激。自20世紀30年代H·Selye提出應激(stress)的概念以來,生活事件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應激源對個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作用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6]。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人際信任的探討主要局限于人格特征、心理控制源、自我概念等內在特質方面,而作為人際信任與負性生活事件等外在因素的系統(tǒng)研究在國內較為少見[7-9]。因此,本研究試圖對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與人際信任度的關系展開嘗試性的探討,以期為學校素質教育,尤其是改善高中生人際關系、合作精神和共處意識提供有益的科學參照。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體分層抽樣法,共發(fā)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392份,隨機抽取廣東省珠三角地區(qū)5所中學的高中生,其中,高一170人,高二132人,高三90人,男女各半。有效回收率為86.9%。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劉賢臣等人編制修訂,用于大中學生生活事件發(fā)生頻度和應激強度的評定。量表共27個項目,分5級評定,1為無影響,5為重度或極重度[10]。量表的Cronbachα信度系數為0.89,標化后為0.90;奇偶分半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84,Spearman-Brown校正奇偶分半信度系數為0.91。經模型擬合的CFA結果修訂,本量表共6個因子,分別為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和其他。量表的構想效度良好。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90,同時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效度。
2.人際信任量表
由Rotter在1976年編制修訂,用于測查受試者對他人的行為、承諾(口頭或書面)陳述之可靠性的估計。共25個項目,包含兩個因子,一是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二是對無直接關系者的信任。量表采用5級評定,1為完全同意,5為完全不同意??偡謴?5分(信任程度最高)至125分(信任程度最低),中間值為75分。該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76,平均間隔7個月的重測信度為0.56(p<0.01,n=24),而間隔3個月的重測信度為0.68(n=42)。有關結構效度的研究提示本量表得分反映出了家庭背景、社會階層、宗教信仰的不同[10]。本研究中,量表總的Cronbachα系數為0.65,且量表的內部一致性效度良好。
3.統(tǒng)計學處理
首先按照以下原則剔除無效問卷:(1)整份問卷答案呈現(xiàn)同一性作答或波浪形作答;(2)整份問卷漏答題目大于3題的;(3)同一題項選取2個答案的題項數大于3的;(4)整份問卷中答案修改超過3題的。其次,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有一般描述性分析、頻數分析、t檢驗、皮爾遜相關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
(三)結果
1.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的評定結果
(1)負性生活事件的平均刺激量
由圖1可知,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中平均刺激量最大的是考試失敗,其次是學習負擔重、被人誤會或錯怪、升學壓力大、與同學或好友發(fā)生糾紛、生活習慣明顯變化以及不喜歡上學等,平均刺激量達輕度到中度水平。
(2)負性生活事件在各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受懲罰因子得分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t=2.61,p<0.01),且男生高于女生;其余因子不顯著。在是否獨生子女變量上,生活事件各因子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年級變量上,人際關系因子(F=2.72,p=0.067)和學習壓力因子(F=2.28,p=0.065)得分呈邊緣性顯著,進一步事后檢驗得出,人際關系因子得分隨著年級的遞增而升高,且在高一和高三之間達到了顯著性差異(p=0.043);在學習壓力因子上,高三得分最高,高二最低,二者之間的差異亦達到顯著性水平(p=0.032);其余因子不顯著。
2.高中生人際信任度的基本特點
研究結果還顯示,受懲罰因子對高中生的人際信任度具有反預測作用。受懲罰越多,人際信任度反而越高。這可能的原因是,在國內,教育向來崇尚“嚴師出高徒”的訓導,作為高中生,已經能夠理解長輩的批評和懲罰更多的是出于愛和責任?;谶@一點,受懲罰反而有利于增進高中生的人際信任度。但在高中階段,懲罰能否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盡管人際關系、喪失、受懲罰等負性生活事件會對高中生的人際信任產生影響,但學習壓力作為第一應激源,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高中生的人際信任。要提高人際信任,除了教給學生恰當的人際交往技巧和生活應對方式之外,追根溯源,還要營造一個良好的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提高人際和諧度,從而緩解過于沉重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結論
(1)高中生最為突出的負性生活事件依次為考試失敗、學習負擔重、被人誤會、升學壓力大、與好友發(fā)生糾紛等。在年級變量上,人際關系因子得分隨著年級的遞增而逐漸升高,但學習壓力因子得分高二最低,高三最高,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他因子均不顯著。在性別變量上,受懲罰因子得分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其余因子均不顯著。在是否獨生子女水平上,所有因子均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2)當前高中生的人際信任度顯著低于理論水平,出現(xiàn)下滑趨勢。在年級變量上,高中生的人際信任度逐漸降低,差異顯著;在女生水平上,獨生女的人際信任度顯著高于非獨生女。
(3)負性生活事件中學習壓力對高中生的人際信任度最具預測力,其次是人際關系、受懲罰和喪失,其中受懲罰的影響是負向的,其余為正向。
五、不足與展望
本次調查研究證實了最初的研究設想,即作為心理社會應激源的負性生活事件與高中生的人際信任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從理論上區(qū)分了影響高中生人際信任度的負性生活事件。但本研究亦存在兩點不足:其一,本研究所采用的人際信任量表是由Rootter等人編制的國外量表,雖然該量表在國內使用較多,但由于量表所體現(xiàn)的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背景與我國存在一定的差異,致使被試對量表題項的理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二,本研究只在廣東珠三角地區(qū)取樣,取樣范圍小,樣本代表性不強,從而使結論的可推廣性受到限制。
本研究只是對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與人際信任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首先,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是影響高中生人際信任度的最主要因素,但學習壓力究竟通過何種方式對人際信任度起作用我們仍然無從知曉;其次,受懲罰程度越大,高中生的人際信任度反而越高,這一研究結果給我們留下深深的反思,懲罰教育對于學生人際信任的形成究竟有何意義;最后,當前高中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心理困擾,其人際信任度亦呈下滑趨勢,學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盡可能地消除其心理困擾,提高其人際信任,從而營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以上問題都值得研究者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龔藝華.淮陽市518名中學生人際信任與自我價值感水平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27(7):621-622.
[2]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3]李龍輝.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高中生人際信任及自尊的相關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4]劉偉芳.大學生自我概念與應對方式、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06.
[5]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6]伍明輝,宋鳳寧.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6):440-442.
[7]許碧云,陳炳為,倪宗瓚,等.青少年行為、情緒問題與生活事件典型相關分析[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4,4(4):263-266.
[8]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2):1-21.
[9]鄭信軍.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2(6):440-442.
[10]Hamsher.J.H,Geller.J.D & Rotter.J.B. Interpersonal Trust,Internal-external Control,and the Warren Commissio Repor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8(9):210-215.
[11]Rotte.J.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4):651-655.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華僑中學,中山,528415)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