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我們這些大人,可還記得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也曾在泥地里撒歡,田野里瘋跑,也曾貪玩忘了功課,調皮犯下錯誤?我們這些大人,可還記得那些天真爛漫的童稚時光?可曾在歲月的回望中感嘆過流光易逝,在午夜的酣夢里重回童年?
近日,讀了豐子愷老先生的《我們這些大人》,我內心十分感慨,這本書的題目似乎是在寫“大人”,內容卻全是對自己童年的回顧。平實自然的語言中躍動著對童年無比關照與呵護的詩情,簡樸靈動的插圖中浮現著令人忍俊不禁又悵惘的畫意。翻讀后,我不禁一聲嘆息:我們這些大人,曾經,也是孩子……
孩提時代,父母忙于農事,我每天放學后總會集結一群小伙伴,去河里摸魚捉蝦,到山里追逐嬉鬧,甚至爬到樹上捉迷藏。還有一個傍晚,正躲在枝椏間為別人找不到而兀自歡喜的我,忽然聽到母親急促的召喚,倉促間跳下樹,卻被樹枝刮住衣裳,整個人都吊在了半空中……童年早已遠去無蹤,可那別樣的頑皮經歷,卻始終鮮活于腦海,讓我分外懷念兒時的自由與美好。
如今,作為人師和人母,我是“愛”孩子的:生怕他們在跑跳打鬧中磕傷碰傷,生怕他們在雜草樹叢中遭到蟲蛇叮咬,生怕風吹雨淋后他們變成七扭八歪的小苗。可我忘了,不經歷風雨的苗木終歸是孱弱的;也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曾經在無所拘束中享受了許多童年的快樂。
曾經,我是孩子時,為了逃避責罰撒過謊,為了少寫作業(yè)耍過詐,在課堂上偷看過小說改寫過歌詞,課下也沒少搞惡作劇……如今,站在家長和老師的位置,站在學生和孩子的面前,我卻得了“健忘”癥:為孩子的不能自控而憤怒,為學生的不能安靜而煩惱,為那些層出不窮的小意外小麻煩而苦悶。
豐老先生說:“闖禍,不肯用功,正是健全兒童的表征,服從,忍耐,不鬧禍,終日埋頭用功,在大人或者可以做到,但這決不是兒童的常態(tài)?!逼綄嵉囊痪湓挘瑓s令我瞬間覺醒。顯然,我這個大人,一直都在用“我是個孩子”包容著自己的過去,卻以“你得像個大人”捆綁著孩子和學生們的現在,用我的標準處處要求他們“該怎么樣,必須怎么樣”。手執(zhí)兩把標尺、刻度卻截然不同的我,可還記得,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可還記得那顆孩童之心的本色?
為人師長的責任無非是引領孩子穿行于成長的此岸與彼岸之間。有時,我們要走在孩子的前面,以先行者的姿態(tài),為他們推開一扇看世界的窗;有時,我們又要與孩子比肩而行,以陪伴者的溫情,攜他們走一段人生的旅程;有時,我們還要甘于孩子身后,以欣賞者的姿態(tài),笑看他們的一路豐茂。但我們唯獨不可以做成長的控制者、旅程的設計者和自由的困縛者。
因為,曾經,我們都是孩子,現在,我們也要允許孩子做回真實的自己!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威海,264300)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