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彩 虹,盛 麗
(1.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安慶246133;2.法國里昂第三大學,法國里昂69000)
米歇爾·圖尼埃被譽為法國當代“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他的小說《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靈薄獄》①《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靈薄獄》(Vendredi ou les Limbes du Pacifique),1967年版,以下簡稱《禮拜五》。是對英國小說家笛福筆下“魯濱遜神話”的改寫。作者刻意借用了《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題材,從海難獨自幸存而流落荒島,新的魯濱遜同樣經(jīng)歷了造木舟、播種糧食、烤面包、馴養(yǎng)山羊、搭建住所、寫航海日志、誦讀《圣經(jīng)》、搭救野人“禮拜五”等類似情節(jié)。但是18世紀的魯濱遜顯然不同于在20世紀出現(xiàn)的魯濱遜,前者在荒島上復制著西方文明社會模式,是“一個特定的物質生產(chǎn)過程的神話”,后者則是一位在孤島環(huán)境中探索存在和生命真諦的詩人和哲人,是“一個特定的精神生活過程的神話”[1]329。這場精神的啟蒙旅程離不開水、土、氣、火四大元素,魯濱遜在進入太陽崇拜之前,經(jīng)歷了“水階段”“土階段”和“風階段”,也可表示為以下兩個公式:“土地+空氣=太陽;土地的魯濱遜+禮拜五=太陽的魯濱遜。”[2]235這四大元素并不是宇宙中實體物質,而是與四大元素的物質想象密切相關。巴什拉區(qū)分了兩種想象──產(chǎn)生形式因的形式想象和產(chǎn)生物質因的物質想象,物質想象是受物質本原特性影響并比形式想象更為深刻、強烈的活在物質中的內(nèi)在詩意想象[3]。
但是,在以“文明人”魯濱遜和“野蠻人”禮拜五為代表的兩種文明的對抗和融合中,魯濱遜的轉變和以水、土、氣、火四大元素為代表的物質想象有什么直接關系,又是如何演變遞進的?元素-魯濱遜對元素的崇拜是不是另一種宗教崇拜?自然新人魯濱遜最后追求的全新世界究竟是回到盧梭筆下的高貴原始人狀態(tài),還是一種薩特式的虛無主義,亦或是純粹的烏托邦?本文以“元素想象”為切入點,通過文本細讀,力求揭示作品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意象和元素想象的關系,以及魯濱遜在歷經(jīng)四大元素想象后對自己身份的元素構建。對《禮拜五》中元素想象所蘊含的哲學意蘊的闡釋,不僅是為了探尋魯濱遜如何在四大元素想象中構建自己的身份、尋找精神家園,也是為了啟發(fā)面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文明的我們?nèi)绾蔚玫骄窬融H,獲得內(nèi)心安寧。
小說以“弗吉尼亞號”在狂風巨浪中航行而遭遇海難開篇,且第一章開場魯濱遜已被海水沖到海灘上,魯濱遜的轉變首先是與“水”密切相關。水的實體形象從《禮拜五》書名中就可以看出其重要地位,文中還有大量關于“海浪”“潮水”和“暴風雨”等水形象的刻畫。首先與我們要研究的水的物質想象相聯(lián)系的便是爛泥塘──一種“合成的水”[3]159,它是兩種元素想象的混合:水和土。“面團”也被巴什拉視為水與土元素的混合,但是不同于“面團”的純潔性,爛泥塘是一種不純的物質,是一種骯臟的“面團”。爛泥塘是非洲野豬生活的地方,上面蚊陣飛舞并釋放著有毒的氣體。試圖逃離小島的計劃失敗后,頹廢絕望的魯濱遜陷入了爛泥塘,逐漸喪失了尊嚴冷峻的英國紳士形象。遇難前,他的“頭發(fā)剪得短短的”,“紅棕色的胡子剪得方方正正,兩眼灼灼有神,目光清澈”[4]4。而在爛泥塘階段他逐漸失去了人性,終日蓬頭垢面,他的兩條腿站不起來了,并會在“自己的爛汲汲的排泄物上滾來滾去”[4]34。這些細節(jié)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失掉人性,趨向獸性的魯濱遜。
水在爛泥塘的混合中起著主導作用,在一種積極的“軟化作用和粘合作用”[3]179的雙重性中被想象。水因為浸透性軟化了土,便能從土元素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更具輕盈性,但它化解土的同時又具有“黏滑性”。置身水元素想象的輕盈和軟綿綿泥漿的浮動中,魯濱遜也沉浸到了童年的幻夢中,一個有關他父親、母親和妹妹的溫情柔軟的回憶。爛泥對他如同一個搖籃或一個子宮,充滿家人的輕言細語,洋溢著家庭的親切氛圍。爛泥這種不潔的軟物質,充滿魔力而又混雜著惡心,一方面是散發(fā)惡臭的罪惡象征,另一方面它的柔軟能帶給你如睡在子宮中的溫柔回憶。
爛泥塘實際上是“潔”與“不潔”的二元混合,可在二元倒置游戲中由泥化金。與不潔的爛泥塘聯(lián)系起來的便是在西方傳統(tǒng)中是與“人性”完全對立的“獸性”,而在《禮拜五》一書中,“人性”與“獸性”緊密相連。魯濱遜由自己的棕色濃毛聯(lián)想到金色海豹,由紅色頭發(fā)到狐貍;航海日志中,他把自己比喻為老公山羊,“我就是昂多阿爾”[4]209;那條叫泰恩的狗也是在他的主人不再沉溺于污穢和瘋狂后才回到他的身邊,與魯濱遜相比,“它依然深深滯留在文明狀態(tài)中”[4]57。而當魯濱遜用筆寫字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回歸了文明世界。通過書寫這一神圣行為,魯濱遜可以命名和控制世界,其中也包含動物性,他甚至在航海日志中以第一人稱寫下了一部希望島憲章。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書寫的工具卻來自動物──禿鷲的羽毛和箱鲀的墨汁。書寫與文字,看似專屬于人類的行為,并且擁有理性和知識一直被視為人優(yōu)于動物的關鍵,也是“萬物之靈”征服支配后者的武器。圖尼埃試圖通過文字游戲消解“人性”和“獸性”的對立?!抖Y拜五》的改編版《星期五或原始生活》中,禮拜五發(fā)現(xiàn)一只白色蝴蝶就是一朵會飛的雛菊花[5]89。此前魯濱遜視角中,蝴蝶就是蝴蝶,花就是花朵,一件事物的命名就對應著我們現(xiàn)實生活看到的事物。而現(xiàn)在的魯濱遜已經(jīng)意識到詞與物有不對等的可能性,并且兩個看似有差異的東西其實可以相互靠近,甚至混合。當“詞可從一個東西飛到另一個東西”[5]89,新的事實就會產(chǎn)生。能指和所指不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中,語言因此從先前文化所強制的預設中掙脫出來。圖尼埃還通過探尋文字起源,把古希臘的一種哲學思想cynisme和狗聯(lián)系起來[6]223,因為cynisme源于希臘文κυνó?,意為“狗”,中文譯作“犬儒主義”。動物的法語單詞為animaux,發(fā)音類似于ani-mots(ani對應animaux的前半部分,而mot正是詞的意思),所以不難看出圖尼埃在這種詞源游戲中試圖建立動物和詞的聯(lián)系,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從而解構動物和人類之間的對立。圖尼埃在《圣靈之風》中說:“人只是神話了的動物?!盵7]191他的哲學體系中獸性/人性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假設:1)原始神話:獸性/人性的共生;2)失去共生:獸性≠人性;3)獸性x理性=西方的人性;4)西方的人性x獸性-符號=元素的超人性;5)元素的超人性x傳說中的動物性=重獲的共生;6)獸性/超人性的共生=終結神話[8]239。人性和獸性向彼此邁了一步,魯濱遜便在水元素想象中具備了“人獸性”。
水物質想象主要體現(xiàn)爛泥塘的經(jīng)歷,魯濱遜最初的發(fā)展歷程解構了固化的主流價值觀。傳統(tǒng)人類學認為人是由猴子或猿人再變成一個智人,但在水元素的物質想象中,魯濱遜并沒有拋棄所謂的獸性。他從一開始就試圖剝下“西方文明”的外殼,在太平洋的靈薄獄這個全新的、未受玷污的白板上開始精神摸索。原罪在這個善與惡、天堂與地獄的中間地帶被洗清,水元素中的物質想象就是一個新生兒由此誕生的起點。經(jīng)歷了最初的瘋狂墮落和絕望后,他面向希望島,由此開始了朝著土元素階段的轉化。
兩種對立統(tǒng)一的想象占據(jù)著土元素的主體,一種是外傾的,另一種是向心的。巴什拉用介詞“contre(反)”和“dans(在里面)”形象比喻了兩者的區(qū)別。具體來說,一方面,不同于水、火、氣元素,土元素是和金屬、石頭、木材等這類堅硬的、穩(wěn)定的、頑固的實體物質的特性相聯(lián)系的。一旦接觸到這類土物質,想象力便會激發(fā)出改造、抵抗堅硬物質材料的意志。另一方面,人本能的好奇心和潛意識引導我們深入物質的內(nèi)部,去窺視洞悉內(nèi)部的秘密。深入到物質內(nèi)部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不受外在形態(tài)束縛,如哈姆雷特曾言,“即使我身處果殼之中,我依然以為自己是無限宇宙之王”,物質內(nèi)部空間無窮無盡。它也是一種有張力的休憩,法國詩人亨利·米修在詩歌《魔法》寫到:“放個蘋果在桌子上,再把我放進蘋果里。多么安靜!”
魯濱遜在土階段面向希望島時,他首先是勘察全島,調查島上可利用的動植物、水資源,繼而繪制海島地圖、播種谷物、創(chuàng)辦牲畜馴養(yǎng)業(yè)。這座小島逐漸變成了“一片他所能主宰的原始土地”[4]43。他還建造了房屋,充當為“人類博物館”;制作了漏壺計時,用機械客觀的、準確無誤的時間裝置讓自己回到正軌;建立了“度量衡博物館”,把琢磨不透的小島變得清晰可見。通過建造、組織,人為秩序代替了小島原始自然秩序,一切都是經(jīng)過“測度、證實、確定、經(jīng)過數(shù)學計算、合乎理性的”[4]60。魯濱遜甚至還制定了《希望島憲章》和《希望島憲法》,定期舉行儀式,誦讀圣經(jīng)。巴什拉曾如是評價土元素魯濱遜經(jīng)歷的最初階段:“《魯濱遜漂流記》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部敘述勞作的、產(chǎn)業(yè)化生活的小說。他在孤獨中挖地鑿石伐木,在物質上工作,改變物質。”[9]33-34
洞穴探索則象征著土元素魯濱遜的另一階段,洞穴的不可溶解性代表著一種堅硬,是一個安全和使人放心的場所。“洞穴是一個永遠充滿想象的避難所,它使人很快聯(lián)系到一個得到庇護和安靜的休憩的想象?!盵10]228深入洞穴時,“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方位──他蜷曲成一團,膝蓋縮回抵著下頦,小腿交叉,兩手放在兩腳上──正好把他嵌在穴內(nèi)?!盵4]96由堅硬礦物質組成的洞穴代表著魯濱遜母親的嚴肅形象,深入地下就是回歸溫暖童年的想象。在洞穴中的休憩對魯濱遜發(fā)現(xiàn)真理、進入新生活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從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不同于那個表面上被治理的井井有條的希望島的另外一個意義上的島。然而,“這種休憩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10]232,因為洞穴即象征母親的子宮,又構成了天然的墳墓。恰如伊利亞德所言:“生無非就是從大地母腹剝離,死就是歸于塵土。”[11]222魯濱遜在日志中寫道,山洞“它奇跡般地把子宮濕暖黑暗的寧靜與墳墓的寧靜合二為一,它把今生和彼岸連接貫通起來了”[4]102。洞穴連接內(nèi)與外,生與死。
進入“紅色背斜谷”階段,魯濱遜沖向位于平原的紅色背斜谷,不斷重復combe(背斜谷)一詞時看到的是一個豐腴肥滿的女人[4]116。因為讀音的關系,他把背斜谷和女人的lombes(腰)聯(lián)系起來,小島成了“土-妻子”的形象。這個山谷具有象征意義的紅色隱射文中一只巨大的紅蜘蛛,它的叮咬打破了魯濱遜想通過“植物通道”解決性欲的嘗試。根據(jù)杜朗的想象理論,紅蜘蛛是一個致命的女性象征。背斜谷不僅是一個女人,而且是一個很危險的女人,這種致命的象征意味因紅色得到加強。紅色是一種血肉的象征──經(jīng)血,在集體原型無意識中,如弗雷澤在《金枝》中提到,經(jīng)血一般被視為禁忌,是污穢不潔的。但是血也是生命源泉,“血令人生畏不僅因為它既主宰生也主宰死,也因為它的女子特性,它是第一個人類時鐘,第一個與月亮戲劇相關的人類標志”[12]122,經(jīng)血又與生殖能力息息相關。所以,在土元素想象中,背斜谷-腰-墳墓,愛與死,生與死都緊密融合在一起?!皭叟c死,是一個個體的解體的兩個側面,愛與死是以同一沖動投身于大地的同一元素的。愛與死兩者都具有土地的性質?!盵4]120-121
土元素的想象與魯濱遜的欲望息息相關。從外出發(fā),魯濱遜辛勤勞作、建造、治理、立法,復制人類社會,恢復消費型社會秩序。但不斷索取、不斷占有,由消費社會所刺激的欲望也不斷擴大。從內(nèi)出發(fā),土的想象主要和女性特征聯(lián)系,“土-母親”和“土-妻子”代表他的自然欲望。圖尼埃并沒有像笛福那樣壓抑否認或試圖抹去其筆下魯濱遜的自然欲望,他反對的是第一種消費欲望,因為累積的財富以及在孤島的絕對自由狀態(tài)沒有緩解主人公內(nèi)心的孤獨感。圖尼埃在這方面與盧梭一致:“我們的欲念是我們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因此,要想消滅它們的話,實在是一件徒勞又可笑的行為,這等于要控制自然,要更改上帝的作品?!盵13]288在土元素想象中,魯濱遜──一個具有陽剛精氣的男性,曾試圖與土-母親和土-妻子交媾,但都以失敗告終。傳統(tǒng)社會的性觀念雖然符合傳統(tǒng)道德觀,但并非唯一正確的價值觀,新生代終把上一代推向虛無。圖尼埃質疑單一原始的性是生產(chǎn)的必要性,其在作品中大量創(chuàng)造的同性戀人物就是試圖掙開生育的束縛,理性正視性的純潔性和肉欲性,倡導性的多元化,顛覆男女單一異性關系。
經(jīng)過水和土的元素想象,魯濱遜已經(jīng)從新生兒變成了具備“人獸性”、非基因“性”的男人。但是,此時的魯濱遜仍然受土元素的困擾,水階段的無所事事令人陷入墮落絕望,而在土階段文明事業(yè)的推進并不意味著幸福的倍增,在禮拜五的引導下魯濱遜將進入下一階段的升華。
《禮拜五》中由土元素想象上升到氣元素想象的飛躍平臺便是樹,因為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懷著來自土地的生命而伸向藍天”[14]263,連接著土地和空氣,與之結為一體。樹在地下的生活,尤其是根的部分,在物質想象中毫無疑問地和土的物質想象相聯(lián)系,圖尼埃把根稱為“黑夜的和土地的元素”[15]203。火藥爆炸后,希望島的守護精靈──一株巨大的雪松[4]15倒下了,也象征著魯濱遜和土元素的聯(lián)系消失了,“他總算從扎在地上的根上解脫出來了,因此引他走向別樣的事物的進程已經(jīng)開始”[4]174。從土元素束縛解脫出來,便進入了氣元素的世界。在圖尼埃式寫作的想象中,一株樹首先是一種地下的根莖和空中的枝葉的平衡。而這種平衡根據(jù)巴什拉的物質想象,來源于樹的“垂直性”[14]263,正是此特性使得樹能夠平衡氣的世界。樹的“垂直性”在詩人的想象中總能與人的“直立性”相媲美,每棵樹都像是一個直立的人,扎根泥土卻把手臂伸向純凈的蒼穹。禮拜五扮演著“人-植物”的游戲,身纏常青藤,頭頂花束,那只叫泰恩的狗還把他誤認為玉蘭花樹,但這株樹的樹干卻動了起來。在樹的物質想象中,垂直的樹干連接著根與枝葉,如果根是屬于土元素想象,那么完全屬于氣元素想象的便是枝葉。“綠葉,是樹的肺,就是樹的肺腑,所以,風是它的呼吸”[4]187,風在枝葉的氣元素想象中起關鍵作用。
風賦予禮拜五的特性通過羽箭、風箏以及由風撥動的豎琴展現(xiàn)。禮拜五著迷于垂直向上的力量,制造了克服重力借助空氣摩擦飛行的羽箭。他將昂多阿爾的羊皮制成風箏,使這頭死掉的公羊飛起來,營造了一個既輕盈又沉重的夢。昂多阿爾的腸衣被改造成豎琴,風是它的彈奏者,發(fā)出“真正原始的音樂,不屬于人性的音樂,它既是大地晦暗的聲息,又是天體的和諧之音”[4]193。風力的游戲也體現(xiàn)在禮拜五對煙斗的沉迷,他讓肺里面吸滿了煙,而“煙就使這隱藏在胸腔內(nèi)部的空間具有了意識,而且好像是發(fā)光體一樣,這就是體現(xiàn)在他身上最飄忽如氣、最有靈性的東西”[4]169。與風有關的游戲所具有的重要象征意味都離不開氣元素想象。
渴望飛翔或“上升情結”屬于人類共同的原始經(jīng)驗,“這種飛翔反映了一些人自愿放棄身軀而在精神中遨游的能力”[16]129,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魯濱遜的游戲借助了在傳統(tǒng)基督教中象征“圣靈”的風?!杜f約》用希伯來語ruah(風、氣)表示靈,法語“精神”(esprit)一詞也源自含有“氣”含義的拉丁語spiritus。杜朗在《想象物的人類學結構》中也強調靈魂與氣的緊密性,并認為把靈魂和呼吸的氣體相聯(lián)系是一種普遍的信仰。他發(fā)現(xiàn)非洲的巴姆巴拉人也有類似的表達,“靈魂ni停留在呼出的氣中,而呼吸被稱為ni na klé,字面意義就是說‘靈魂上升和下降’”[12]200。由此可見,氣元素想象代表著魯濱遜的精神追求。在具有風特性的星期五指引下,魯濱遜開始了蠶蛹破繭成蝶的蛻變,希冀獲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正如法國著名漢學家朱利安所說,“酒的香氣(esprit de vin)”“鹽的氣味(esprit de sel)”和“香水的芳香(esprit d’un parfum)”中“esprit”表示“沉淀之后的事物從物體散發(fā)出來,無窮的擴散暈開,那是微妙散發(fā)但是不分開的”[17]69。換言之,物質與精神的對立消解了,魯濱遜的身體與靈魂不再二元對立,而是完美融合。氣元素想象下的魯濱遜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和自在精神狀態(tài)的存在,既不是一個純粹物質的機械軀殼,也非一個脫離形體的精神存在。
這種靈與肉、土元素和氣元素的統(tǒng)一具化為圖尼埃筆下一種輕而多孔的浮石。禮拜五想象著一塊石頭像蝴蝶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它雖然掙脫了土元素的束縛,但仍舊是一塊石頭,就像魯濱遜具有輕盈靈魂的同時始終沒脫離土地的聯(lián)系。圖尼埃另一部小說《榿木王》的主人公迪弗熱談到靈魂可以“滲透到肉體中,使肉體布滿細孔,變得輕盈而富有生機,就如酵母給面團以靈性”[18]296。一個連接了土和氣想象的多孔石頭類似于一個多孔的身體,看似堅硬的材質和多孔漂浮的特性矛盾統(tǒng)一。此外,浮石因為吸收外界液體和空氣構成了一種“流動性”。這種運轉不息和內(nèi)外交互作用把人置于不斷流動的境界,打破了西方傳統(tǒng)靈肉分離的思維模式,有形實體和無形氣體相輔相成、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個身心交融交織的流動生命世界。
因此,在氣元素想象構成的這個世界中,魯濱遜在少受文明玷污的禮拜五的指引下,逐漸褪去文明的痕跡,回歸自然本性,蛻變成一個既有“多孔性”特質又具有靈魂的“人-植物”。雖然圖尼?;貧w自然的傾向可以追溯到盧梭的自然觀,但禮拜五絕不是盧梭筆下“善良的野蠻人”。后者只是西方文化虛幻中的美德存在,是迂回批評當時西方文明人缺陷的利器。前者卻具有自己的個性和美德,代表著異于文明人魯濱遜的另一類文化范疇。正是在這兩種文明的對抗和融合中,魯濱遜才得以邁入火元素想象階段。
土地-魯濱遜在禮拜五的的影響下漸漸轉變?yōu)樘枺敒I遜。太陽城階段的魯濱遜充分享受著“原始生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達到了近乎宗教意味的完美和諧的境界。太陽城并不意味著奧古斯丁的“天上之城”或“上帝之城”,因為耶和華和禮拜五肯定是不相容的,“對基督徒來說,禮拜五也是基督死去之日。維納斯誕生,耶穌死亡?!盵4]210太陽取代了上帝,成為了魯濱遜追求的永恒力量和終極意義的化身。只有將太陽和火元素想象聯(lián)系起來才能理解魯濱遜對其不同于異教徒的原始太陽崇拜的追求。
太陽并不具備類似“爐火”“燭火”“火山”等具體的火的形象,卻由火滋養(yǎng),是一種物質想象中的火。在《希望島刑法》中,魯濱遜把污泥濁水視為一種精神墮落的罪惡,違反者需在糞坑中拘留雙倍時間作為懲罰,因為糞坑相較于污泥濁水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毒劑,每天有“六小時處于最炎熱的猛烈日光曝曬下”[4]66。太陽之所以能阻止魯濱遜趨向于原始野蠻狀態(tài),維持著希望島的文明,原因在于太陽代表著一種“純火”,即除臭、除濕、防腐,又燃燒了物質的不純性,經(jīng)過熔煉提純起到凈化作用。故而能懲罰與基督教規(guī)定的“德行”背道而馳的“罪孽”。另一個形式的“太陽”便是煙斗──“一個埋在地下的太陽”[4]168,帶來的聯(lián)想是“煙草在這個小小的曲頸甑里反復燃燒〔……〕,轉化成〔……〕濃漿,其中的精華他(魯濱遜)的鼻孔,讓他感到。這就是著魔的在手掌心里的大地與太陽的[4]169?!盁煻贰钡那i甑的形象宛如煉金術師的容器,在巴什拉看來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性器官,“火被禁錮在性的曲頸瓶里”[19]28,而文中的“刺激”“愉快”“封閉”“婚房”等都在暗示著這個地下的“太陽”象征著一種“性化的火”。
“性化的火”太陽從表面上分析則是對象征著“純火”太陽的褻瀆。航海日志中,魯濱遜反思到他所接受的清教徒式教育,“罪孽”就是無節(jié)制、貪婪、奢侈、淫蕩、放縱,在爛泥塘污穢中自暴自棄?!暗滦小卑ㄈ套?、克己,肯定自我以及對物的控制,精神、靈魂的純潔必然要求摒棄肉體的欲望和享樂,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我完善。但是在這種“德行”下實施的卻是對希望島近乎毀滅性的控制,“某種基督教教義的實質根本否定自然和萬物”[4]46,即自然在人類的控制中遭到毀滅性破壞?,F(xiàn)代文明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德行”,反而給自然帶來了無盡的“罪孽”。再者,“德行”的法語單詞vertu源于拉丁文virtus(德行),與viri(l男性)、virilité(男子特性、男子生殖力)(Litté)同根,違背了清教思想里的“德行”“純潔”?!暗滦信c罪孽”、“純與不純”的二元倒錯中,固有的概念、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發(fā)生了位移,解構了原本非此即彼、不可兼容的對立。過分宣揚的“純”帶來的是“宗教的凈禮、政治的清洗、對人種純潔性的保護”[18]83,因此圖尼埃在寫作中試圖運用“天真”把顛倒的價值觀重新“良性倒錯”回來。
圖尼埃在《愷木王》中寫道:“純潔是天真的惡性倒錯。天真是對生命的愛,意味著微笑地接受上天和人間的食糧?!盵4]83所以,“太陽城”里的居民都有“如孩子般地天真純潔,因為這種純潔已經(jīng)達到了太陽性征的程度,這種性征比之于雌雄同體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是循環(huán)的。一條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就是這種自身封閉圓滿無缺的的性愛的形態(tài)”[4]8。“性”并不是不純的象征,異于笛福筆下的“無性”魯濱遜,圖尼埃筆下的魯濱遜一直是“有性”的。而這種天真純潔的性愛形態(tài)是通過“雌雄同體”神話實現(xiàn)的,個體超越了男性、女性的束縛,達到自足?!按菩弁w”的神話代表著“最初的一種完整性形象,引導他的主人公去想象一個修復好的整體。調和著對立,甚至在‘善’與‘惡’中建立起一種同源關系。在雌雄同體的世界觀和寫作方式中,熱衷通過喬裝打扮、閹割、效仿異性來重新建立原始的統(tǒng)一”[20]261。
太陽統(tǒng)治階段的魯濱遜把愛笑愛唱歌的禮拜五作為他的榜樣,乞求太陽把他變得和禮拜五一樣,變成了“魯濱遜-禮拜五”的混合體。“魯濱遜-禮拜五”被比喻成神話中的“孿生子”而不是人類的“雙胞胎”?!半p胞胎”從生物學角度可區(qū)分出“異卵雙胞”和“同卵雙胞”,雖然后者源于一個受精卵,但是遺傳上的相似并不代表精神上的相似,他們并不共有一個靈魂,所以就連最初看似相近的雙胞胎其實也是不同的?!叭祟惖碾p胞胎是多元的。太陽城的‘孿生子’是單元的”[4]214?!棒敒I遜-禮拜五”這對孿生子上升到了卡斯托爾和波魯克斯這對孿生子的神話,而后者正是博愛的象征,古希臘所追求的精神理想就是如兄弟姐妹般的人類聯(lián)系。
魯濱遜因此在“雌雄同體”神話、孿生子神話中邁入了神圣的境地,圖尼埃在這種神話寫作中追求的酷似性其實是對博愛的至高追尋,渴求達到一種完美狀態(tài)。生活在太陽城的魯濱遜并沒有變成太陽,而是與水土風火氣光這些自然元素都詩意地融合成一個整體,成為了自然本原的一部分,得到了莊子所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體驗,成為完美的人類典型。
最終,魯濱遜在《禮拜五》結尾破繭成蝶,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贖,在物質想象中找到了心靈與幸福的棲居地。一方面,圖尼埃筆下的魯濱遜是一個顛覆者形象,他敢于質疑社會傳統(tǒng)價值觀,打破歐洲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等各種“主義”,重新反思人與自然、與他者的關系。新的魯濱遜總是站在動物、女性、野蠻人、同性戀、黑人和孩子等“弱勢群體”“邊緣人群”身邊,打破人類、男性、文明人、異性戀、白人和成年人這些“強勢群體”“主宰人群”的統(tǒng)治。在元素想象中解構—建構—重組,抽絲剝繭,其實就是對簡單、幸福生活的價值追求,希望與自然融合一體。回歸自然真實、本原淳樸的簡單幸福觀也許是圖尼埃為“現(xiàn)代文明人”探索出的一條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另一方面,新的魯濱遜渴求超越人類生存的限制,他在火元素想象中追求的統(tǒng)一是和“雌雄同體”神話,維納斯、麗達、狄俄斯庫里等神話人物相聯(lián)系的,并且向本原的回歸如同回到神話中無憂無慮的黃金時代,希望島也類似于回到人類仍舊處于天真、自由和幸福狀態(tài)的伊甸園。這個自然化的新人更接近于神話傳說故事遇到的那一類人,返回到力量的源泉,重新開始新的歷程。不斷地往返重復,改編改寫,在神話思維中獲得回歸,這正反映出圖尼埃內(nèi)心的糾結與掙扎?;蛟S小說的意義并不在于明確指出一條精神救贖之路,也不在于重建一個全新世界,而是激發(fā)我們對人類生存、人類命運的不斷地思考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