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參加優(yōu)質(zhì)課評比而磨課,選文是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21課《楊氏之子》,試教后,在教研組教師們集體智慧的指引下,教學效果明顯改觀。
請看,改進前的教學片斷:
師:請大家看看,這篇文言文共有幾句話?
生:四句話。
師:你覺得四個句子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總分關系。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第一句是總起句,后面三句是圍繞第一句來寫的。
師:再進一步看看是圍繞哪個詞語說的?
生:甚聰慧。
師:讀讀后面三個句子,畫出最能表現(xiàn)甚聰慧的詞句。
生: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眱簯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p>
師:你是怎么從這些句子中讀出了楊氏之子的最聰明呢?
生:孔君平本來就想考這個孩子的,他說時故意不出現(xiàn)“楊”字,用“此”代替“楊梅”,用“君家”代替“楊家”。但是楊氏之子馬上就明白了,他回答時故意點破,指出“孔雀”不是孔家的鳥。
師:你體會得很有見地!還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甚聰慧”的?
(停頓了一會兒,生搖頭)
師:請大家把“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書上的句子比一比,會發(fā)現(xiàn)什么?
生:兩個句子的語氣不一樣。
師:“未聞”是沒有聽說,表達的是一種委婉的意思,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生:孔君平是長輩,這種語氣能表現(xiàn)出尊重對方。
師:你看,這楊氏之子,既把對方的話給對上了,說出來又很委婉,尊重對方。這就叫——
生:甚聰慧!
師: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像楊氏之子這樣會說話的孩子可不止一個,下面大家再看一則短文:
晉名將謝安,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輩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p>
師:這個故事說的是謝安在寒冬天給孩子們講學,下起了大雪,一時高興就問“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呀?”他侄子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好像把鹽撒在空中一樣)”
師:老師也寫了一句:“恰如柳絮天上飛?!?/p>
師:請同學們也拿起筆來,寫上一句表現(xiàn)雪在空中飄的句子,一會兒看看誰寫得最像?
觀課后,大家一致認為:如果粗略地去看這個片段,把拓展和練筆有機結合在一起,應該是個亮點??蓪嶋H上,片段中的亮點是前面關于理解四個句子之間的關系和對“甚聰慧”的理解,這拓展和練筆,不僅不是亮點,反而顯得很牽強。
在文言文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字詞句教學,再加上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把握,竟忘了還有篇章結構方面的學習要求。而我能夠把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作為教學的一個版塊,大家充分肯定了我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有很強的目標意識。另一方面,在結課環(huán)節(jié)來一個拓展,出示了一段與課文相類的文言文,盡管是很淺顯的文言文,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已經(jīng)是非常難的東西了,如果沒有給予斷句的話,學生恐怕都難以把文章讀通順,理解就更不用說了。
針對上述情況,大家給出了改進建議:應該在關注篇章結構這一塊多下一些功夫,做扎實一些,順勢引導學生破譯人物語言表達中的秘妙,一方面是話中有話;另一方面又有潛臺詞,這樣就能夠有效關注語文要素(感受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與幽默)的學習,才能真正形成亮點,一課一得。
請看,改進后的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主要是體會了人物在對話時,都是話里有話,僅僅這樣看,兩個人之間的對話還不是好玩的,如果我們能夠把他們在說話時省略的一些很重要的話,補充出來,看是不是更好玩一些。
師:請大家想想,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前面省略了什么話呢?或者說,他在說這句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楊梅的楊和楊氏的楊是一樣的,我暗中把這兩個攪在一起,看你這個小家伙怎么分得開?
師:那我們就把這個意思放進句子里來說一說(同桌互相說說)。
師:誰能說得出孔君平的味道來?
生:楊梅是楊,楊氏也是楊,呵呵,我看你怎么個楊法。這個就是你們家的果子啊。
師:看得出來,孔君平是想暗地里讓楊氏之子進他的圈套。
師:那楊氏之子上當了嗎?我們再看看楊氏之子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哼,把我們楊姓和吃的楊梅混為一談,我給你找個動物做搭檔,孔雀的孔和孔氏的孔不也是一樣的,嗯,我就把這兩個孔放在一起悄悄地還給他。
師:請大家也把這樣的想法帶到句子中說一說。
生:嘿嘿,我就拿個長毛的家伙來說吧。嗯,我好像也沒有聽說,孔雀是你們家的鳥呢。
師:你真把楊氏之子的聰明勁兒說出來了!
師:帶著這樣的理解,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對話,看能不能讀出那種特別的意味在里面。(生對讀)
師:通過這樣的讀,你讀出了什么?
生:甚聰慧!
師:以上我們理解了第一句和第四句的關系,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看第二句、第三句與第一句以及第四句之間的關系。
師:如果說從剛才的句子中最能體現(xiàn)楊氏之子的甚聰慧,那么中間的兩個句子是不是可以省去不要了呢?請大家把課文讀一讀,再想一想。
生:不能省去,沒有了這兩句,楊氏之子的甚聰慧就來得太突然了。
師:那這兩句寫出了什么?
生:“父不在,乃呼兒出”是寫兩個人怎么碰在一起的。
師:還有嗎?
生:“為設果,果有楊梅”寫了他們談論的對象是怎么來的。
師:這是一個方面的原因,大家看看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生:這兩句也寫出了楊氏之子的聰慧。
師: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來呢?
生:“父不在,乃呼兒出”,一般人到別人家里去,大人不在家的話,就會離去;孔君平不是這樣,當大人不在家時,他就直接把楊氏之子這個小孩子叫出來,可見這個小孩子在他眼中是能夠管事的。
師:從哪里看出能管事呢?
生:“為設果”,是說楊氏之子主動擺上了水果招待客人,說明他會做人,懂得待客之道。
師:我們可以把課文描寫楊氏之子“甚聰慧”再梳理一下:楊氏之子的聰慧,先是表現(xiàn)在一些細小的行為上,后是表現(xiàn)在語言的快速反應上,課文在寫的時候是通過行為上的表現(xiàn)作鋪墊,最后突出語言表達上的機智與幽默。
師:下面看看大家學習之后,能不能運用課文中的智慧,假設你就是楊氏之子,在客人說出“此是君家果”時,用筆寫出巧妙地應答來,再互相交流(可選做)。
1.假設來的客人姓黃,該怎么答?
2.假設來的客人也姓楊,該怎么答。
3.自己挑戰(zhàn)一下,挑一個姓答答。
反思自己改進后的教學,聚焦了單元語文要素:一是讓學生深入對話背后的內(nèi)心活動,達到對人物語言的理解,進而破譯語言的秘妙所在;二是讓學生通過對第二句和三句內(nèi)容及作用的理解,理清了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懂了課文怎樣圍繞總起句進行分寫;三是在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練習說說有智慧的表達上,雖然同樣是結合小練筆,但在內(nèi)容上所練習的與學習的保持一致,也就是具有相似的語境,對于開始學習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既降低了練筆的難度,又便于學生模仿,以確保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