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前現代化時代到后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探析

2019-03-05 10:58:42夏慶宇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9年2期
關鍵詞:東歐國家民粹主義現代化

夏慶宇

(河南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學術界對“民粹主義”現象的關注始于20世紀,但直到今天,在中外學界、政界都存在這樣的情況:“民粹主義”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大致對“民粹主義”一詞所指的政黨、政治人物、政治主張有一個籠統(tǒng)的印象,但對這一概念的本質尚未形成明確共識。例如,國際著名的關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著作漢斯·科恩(Hans Kohn)的《20世紀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詹姆斯·格萊格爾(A.James Gregor)的《當代激進意識形態(tài)》、羅伊·麥克里迪斯(Roy Macridis)的《當代政治意識形態(tài)》均未對“民粹主義”概念加以充分闡釋。有學者指出:“盡管經常被使用,但‘民粹主義’一詞極不明確,在不同的語境中指代許多不同的現象,這令人困惑?!盵注]Margaret Canovan, Populism, Lond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81, p. 3.對此,一些學者認為難以總結出民粹主義的共性,例如有英國學者認為“民粹主義必然在思想、組織方面缺乏固定的形態(tài)”,因此無法對民粹主義給出定義;[注]G. Ionescu and E. Gellner, eds., Populism: Its Meaning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69, pp. 151-180.還有學者認為“民粹主義是一種多個階級參與的運動,其意識形態(tài)可以屬于左翼也可以屬于右翼,混雜而不定”[注]Gino Germani, Authoritarianism, National Populism, and Fascis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Books 1978,p.95.;另一些對民粹主義的共性的總結則難以令人滿意,如有美國學者認為“民粹主義是一種認為人們有能力就自己的生活作出決定的樂觀主義世界觀”[注]Jeffrey Bell, PopulismandElitism: PoliticsintheAgeofEquality,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1992, p. 3.。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化對“民粹主義”的本質的認識。對“民粹主義”概念進行的理論提煉不僅應從跨國共時性比較入手,還應從歷時性縱向比較入手。近些年來學界對民粹主義的考察主要局限于當代,須要看到,盡管近年來民粹主義在西方政壇十分活躍,但“民粹主義”并不是一種晚近才出現的新現象,而是一種已經歷顯著的歷史變遷的政治現象,對這種現象進行歷時性比較,將使其本質特征愈加凸顯。概言之,“民粹主義”在最初誕生時是一種前現代化現象;在實現現代化階段,民粹主義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當代的“民粹主義”則是一種后現代化現象。下面即對“民粹主義”從前現代化時代向后現代化時代的發(fā)展歷程進行剖析。

一、前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

眾所周知,民粹主義最早誕生于俄國。但將視野放寬就會發(fā)現:大致在俄國民粹主義誕生的同時,歐洲的較晚開始近代化進程的國家在19世紀下半葉普遍出現了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運動。這類國家主要是東歐國家,例如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都有自己的民粹主義派。除俄國之外的東歐國家的民粹主義運動由于規(guī)模不大、名聲不顯,因此容易被人忽視,但如果從包括俄國在內的東歐國家的近代化進程均起步較晚這一角度來思考民粹主義的產生背景,就會發(fā)現歷史上最早的民粹主義并不僅僅是一種俄國現象,而是較晚開始近代化進程的歐洲國家共有的一種現象。因此相較于“民粹主義起源于俄國”這種說法而言,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民粹主義起源于較晚開始近代化進程的歐洲國家之中”。只不過由于當時俄國國內嚴重的農奴制殘余使俄國的農民問題在整個東歐地區(qū)顯得最為突出,因此民粹主義才最早在俄國出現。

在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誕生之時,東歐國家的共同處境是:截至19世紀下半葉,多數西歐國家已率先實現了工業(yè)化、發(fā)展了資本主義經濟、通過硬性與軟性的對外擴張使西歐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大增;而東歐地區(qū)仍然以農業(yè)為主,其工業(yè)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都明顯滯后于西歐國家;而且東歐毗鄰西歐,能夠直接感受到已經實現了近代化的西歐國家?guī)淼膲毫Γ虼藮|歐國家不得不半主動、半被迫地接受來自西歐的資本主義模式,不得不開始近代化進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東歐國家誕生了民粹主義。

促使民粹主義在東歐國家誕生的直接因素是:面對著近代化進程在東歐的起步,面對著西歐的資本主義模式逐漸將東歐國家籠罩在內,面對著本國社會發(fā)生的快速變革和急速動蕩,東歐地區(qū)的民眾的政治態(tài)度出現了分化。當時東歐國家內部主要的政治分歧是。

第一, 是應當繼續(xù)堅持農業(yè)的主導地位,還是應當任由工業(yè)取代農業(yè)的傳統(tǒng)地位?在實現工業(yè)化之前,東歐國家均為農業(yè)國,主要產業(yè)只有農業(yè)一種,多數人口是農民。在工業(yè)這種產業(yè)形態(tài)迅速傳入并興起的情況下,東歐國家中的少部分人特別是資本家比較接受這種新的產業(yè),但是多數人則不愿看到農業(yè)的地位迅速下降。由于工業(yè)的確會使工人發(fā)生異化、確實存在著造成多種污染等缺點,許多東歐民眾面對工業(yè)這種新的產業(yè)形態(tài)的洶涌涌入感到無法適應,他們開始積極宣揚農業(yè)的美好以及農民的淳樸、高尚,宣揚農業(yè)生產符合人的天性、農村生活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而工業(yè)則會危害勞動者甚至導致社會傳統(tǒng)價值觀的扭曲。

上述觀點是早期民粹主義的重要來源。前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推崇農業(yè)、農村、農民,對農村生活加以理想化,對農業(yè)的重要性加以渲染,進而認為農民合作社是通往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的起點。例如俄國民粹主義者赫爾岑(Herzen)認為俄國不能像西歐國家那樣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消滅封建制度,只能通過俄國獨特的村社實現社會主義;巴枯寧也認為農民的高尚品德、農民共同體的建設和發(fā)展將成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共同體的基礎。[注]Adam B. Ulam, Ideologies and Illusions: Revolutionary Thought from Herzen to Solzhenicy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1-25.由于推崇農村,早期民粹主義者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反感城市,他們認為城市充滿了唯利是圖、爾虞我詐,與農民之間的團結友愛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主要是社會地位不高的東歐民眾面對資本主義制度涌入本國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

第二, 是應當抗拒西方國家對本國的影響,還是應當主動學習西方國家的一切?由于西歐國家在近代依靠掌握世界霸權等手段對東歐國家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壓力,因此19世紀的客觀事實是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對東歐國家造成了直接的甚至難以抗拒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東歐民眾對西方模式充滿了反感,他們認為西方國家對本國的影響是一種無形的侵略,因此產生了排外主義、民族主義情緒,這些也是民粹主義的重要內容。

早期民粹主義者們認為本民族的文化不應當被西方文化取代,尤其不應當接受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是一種邪惡的、壓迫性的、非人道的體系。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東歐的民粹主義者反對接受西方的事物、做法;還認為本國的城市已經被西方滲透了,因此民粹主義者們不愿留在城市,主張到農村去,他們認為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優(yōu)良品質只有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也是民粹主義者普遍推崇農村的一個原因。

第三, 是應當走本國獨特的發(fā)展之路,還是應當走西方國家走過的道路?在東歐國家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由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轉型的過程中,有關國家面臨著不同的選擇:是否應當由傳統(tǒng)社會轉型為近代社會?是應當學習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應當走社會主義道路?關于這些問題,民粹主義者給出了第三種方案,他們認為:傳統(tǒng)社會存在明顯弊病,應當促使本國社會進入一種新的狀態(tài);但與此同時他們既不主張走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也不主張走其它國家的理論家提出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主張走“第三條道路”——事實上,在英國工黨等社會民主黨于20世紀下半葉提出“第三條道路”概念之前,東歐的民粹主義者已經明確提出要走第三條道路了。[注]Joseph Held, ed., Populism in Eastern Europe: Racism, Nationalism and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2.東歐民粹主義者所主張的道路,主要是與國情相應的農業(yè)合作化之路。當然,有些民粹主義者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但他們所謂的社會主義是一種依托于農業(yè)、以農村為主要場地的“社會主義”。

應當看到,巴枯寧等民粹主義者之所以反對馬克思所倡導的社會主義,與排外主義、民族主義情緒有關——東歐的少數民粹主義者由于歷史原因而厭惡德國人、猶太人,進而從情感上排斥有關人士提出的理論主張。

第四, 是應當堅決反叛傳統(tǒng),還是應當維持舊的社會制度?在19世紀,東歐國家的封建勢力依然強大、國內充滿階級矛盾,而且這些國家的國際地位并不高,因此許多年輕人對國家、社會的現狀嚴重不滿,他們認為必須改變國家的現狀,必須否定傳統(tǒng)的社會權威(君權、父權、權貴特權、經濟特權),還要否定多數陳規(guī)陋習、建立一個新社會。為此他們主張發(fā)動革命或采取切實的、激進的行動改變社會現狀。但是這些年輕的民粹主義者們在否定了社會中的大多數既存事物之后,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依靠力量,他們找到的主要是農民(但事實上早期民粹主義者們依靠的主要是青年自己,他們并未得到農民的充分認可和回應)。因此他們深入到農村去,意圖通過宣傳、與農民共同勞作或身體力行的示范,引導農民成為建設新社會的主力。

須要指出的是,東歐民粹主義者們主張反叛傳統(tǒng)主要是指反對既有的政治權威、社會權威,但是他們對民族文化以及農民的傳統(tǒng)特別是合作勞動、互幫互助的習慣以及緊密的人際關系等持充分肯定的態(tài)度。

綜上所述,當包括俄國在內的東歐國家面對西方模式的強大壓力而開始近代化進程之際,民眾圍繞是否應當接受來自西歐國家的影響、是否應當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是否應當由工業(yè)取代農業(yè)的主導地位等問題形成了不同意見。少數人例如資本家愿意接受西歐的資本主義,多數社會底層民眾則不愿接受資本主義,這既是一種基于經濟原因而出現的反應,也是一種帶有嚴重主觀情緒的、心理上自發(fā)出現的反應。這種以抵制資本主義制度、抵制近代化進程為主要訴求的社會反應就是最早的民粹主義。

早期民粹主義的主要內容、主要特征是:第一,推崇人民,特別是推崇農民,主張通過建設、發(fā)展農民共同體建立新社會。第二,否定封建主義和傳統(tǒng)權威,主張與傳統(tǒng)社會決裂,主張通過暴力革命等激進的變革方式迅速建立農民主導的新社會。第三,反對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反對西方對本國的影響;主張堅持民族文化和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第四,不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也不主張走它國理論家提出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主張走結合本國以農業(yè)為主的實際情況的第三條道路,大體上屬于一種自發(fā)的農村社會主義。第五,不認同以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道德觀,不認同冷漠的人際關系,主張互助協(xié)作、建立團結友愛的社會,認為理想的社會應當是人民的共同體。第六,認同民族主義,帶有排外主義、種族主義因素。第七,青年是早期民粹主義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和實踐者。

在19世紀下半葉,德國以及包括俄國在內的東歐國家普遍誕生了民粹主義運動。其中俄國民粹主義誕生得最早,其它東歐國家以及德國的民粹主義則要比俄國民粹主義晚誕生二、三十年;盡管如此,它們屬于同一種現象,即都是這些國家在近代化起步階段對近代化進程作出的一種反應。而西歐國家并未遇到東歐國家所面臨的上述局勢,因此西歐在前現代化時代并未產生民粹主義(曾有東歐的民粹主義者如巴枯寧在西歐地區(qū)活動,但這不意味著西歐地區(qū)率先產生了民粹主義,因為當時的西歐并不具備產生民粹主義的條件)。

二、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民粹主義

位于德國至俄國之間的歐洲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有早有晚、或急或徐,但是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至20世紀70、80年代之間,歐洲的較晚開始現代化進程的國家均經歷了明顯的現代化的過程。因此,筆者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民粹主義稱為前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至20世紀70年代“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歐洲明顯興起之間的民粹主義稱為實現現代化階段的民粹主義,將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民粹主義稱為后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

本小節(jié)將總結民粹主義在實現現代化階段的特征。這個階段的民粹主義仍然是一種“東歐現象”,但應當注意到:俄國傳統(tǒng)民粹主義在“十月革命”勝利、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停止了活動;德國的民粹主義政治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一度絕跡;東歐的民粹主義政黨在“二戰(zhàn)”后要么解散,要么合并入共產主義政黨之中。也就是說,前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傳統(tǒng)后來陸續(xù)中斷了。因此本小節(jié)將重點介紹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民粹主義運動的情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民粹主義運動的主要特點表現為三方面:第一,民粹主義者結成政黨并積極參政。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前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運動更像是一種自發(fā)的農民運動,民粹主義派意圖通過深入農民中間建立理想的社會,他們開展的主要是農民運動(還開展了一些敵視政府的暗殺活動),以青年為主的早期民粹主義分子并未形成通過參與乃至掌握政權來實現民粹主義的理想的觀念。然而“一戰(zhàn)”結束后,隨著東歐國家普遍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參政已經不再像封建王權統(tǒng)治時代那樣困難,因此民粹主義派普遍開始建立政黨(主要是農民黨)、積極參與選舉,意圖通過掌握國家政權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第二,民粹主義運動在民族主義氛圍濃厚的國家中、在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中最為活躍。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這個歷史階段,民粹主義在德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王國、匈牙利的影響力尤為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且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仍然以農業(yè)為主,它們的工業(yè)化進程要比其它東歐國家更加落后。在這個歷史階段東歐國家的人口仍然以農民為主,民粹主義者也多數出身于農民階層。第三,在這個階段民粹主義還曾對馬克思主義在東歐國家的傳播產生過重大影響。兩派都屬于左翼運動,區(qū)別僅僅在于馬克思主義者更推崇工人階級,民粹主義者更推崇農民階級。兩派之間的關系既有都主張建立新社會的相似的一面,也有相互較量的對抗的一面,但兩派的沖突反而使兩派的影響力均得到增強。

在實現現代化階段,民粹主義派在德國、東歐國家積極參與政黨競爭,力求獲得政治權力。在參政過程中,民粹主義政黨的政治綱領既延續(xù)了傳統(tǒng)民粹主義的立場,又有所變化,主要政治訴求包括如下幾方面。

第一,可以將當時的民粹主義政黨共同的社會理想歸納為:對內主張建立“人民共同體”、對外主張建立“民族共同體”。所謂“人民共同體”,即賦予人民特別是農民以主體地位,消滅階級矛盾、消滅剝削階級,建立平等、團結、友愛的社會。所謂“排他性民族共同體”,即將其它民族從“人民共同體”、從本國中排除出去、對外尋求民族獨立乃至謀求實現對其它民族的統(tǒng)治。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德國和東歐國家的民粹主義者普遍把本國的少數民族視為敵人,往往熱衷于宣稱本國的統(tǒng)治者們故意將農民從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排擠了出去并且蓄意優(yōu)待外國人(主要指生活在本國的少數民族、外來人口,特別是猶太人),他們認為這種狀況必須得到扭轉。[注]WilliamOldson,AProvidential Anti-Semitism: Nationalism and Pol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Romania,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1, pp. 58-67.

第二,在實現現代化階段,民粹主義派已經不再像在前現代化時代那樣強烈排斥工業(yè),他們開始認為工業(yè)是實現國家獨立自主和富強的前提條件,但他們依然排斥資本主義體制,依然認為不能讓外來文化取代本民族文化,例如德國法西斯就比較認同公有制和計劃生產,提倡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是民粹主義中的一種極端成分,法西斯主義的內、外政策均符合民粹主義的理念,但其為了實現目標而采取的手段要比一般民粹主義派更加極端化。)在以農業(yè)為主的東歐國家中,這種認識強烈表現為民粹主義政黨擔心資本主義制度的成長壯大會導致農村既有的社會狀態(tài)出現瓦解。

與前現代化時代相似的是,東歐民粹主義政黨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對本國的傳統(tǒng)社會和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一種威脅、是對“人民的文化”的威脅,這種心理導致東歐的民粹主義政黨出現兩種政治傾向:一方面是將農村生活理想化。他們宣稱本國農民生活在和諧的氛圍之中,在其他人需要的時候農民們能夠相互幫助,農村的風俗習慣捍衛(wèi)了本民族的文化,在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溫暖、友好、真誠的,實現工業(yè)化之前的那種原始的、落后的、少知寡識的生活反而是美好的。另一方面是仇視城市。他們認為外國人入侵本國社會是從城市開始的,外國人(例如猶太人)剝削本國的真正的人民即農民,本國政府卻通過不合理的對外政策、民族政策、稅收等手段讓“吸血的資本主義”從本國獲利;本國的城市為外國人或外國人的異端思想提供了入侵的落腳點,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城市是冷漠的、充斥著極端個人主義,人們只追逐利益,在城市中弱者受到強者的壓迫和剝削,人與人之間也不能通過相互幫助改善處境。

第三,民粹主義派不僅不認同資本主義,也不認同社會主義,主張走“第三條道路”。由于牽涉到民族矛盾,東歐的民粹主義政黨一般不愿被與俄羅斯、德國的民粹主義運動相提并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除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等少數斯拉夫人的國家之外,多數東歐國家對沙皇俄國和德國的印象不佳。當時東歐人對俄國的厭惡也導致一些東歐國家的民粹主義者不喜歡蘇聯(lián)倡導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反對農民的。另外,東歐的一部分民粹主義政黨是受到法西斯主義影響而建立的,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法西斯聯(lián)盟(National Fascist League)”,它們主張與納粹合作。但多數民粹主義派則反對法西斯主義,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的主張與納粹的意識形態(tài)截然不同。在上述情況下,東歐國家的多數民粹主義者都將自己的主張稱為“第三條道路”。他們認為本國的主體是農業(yè)、農村、農民,因此既不需要西方的資本主義,也不需要蘇聯(lián)式的社會主義,而需要與二者都不同的道路(東歐地區(qū)的一些民粹主義政黨也主張實現社會主義,但它們認為每個國家的社會主義應當是基于本國國情的,應當是以農村地區(qū)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的)。

以上所介紹的是東歐民粹主義政黨的普遍訴求,還應當指出,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這個歷史階段,東歐各國的民粹主義政黨的具體主張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色彩,例如保加利亞、波蘭;有些比較激進,例如匈牙利的民粹主義者曾鼓動城市居民——包括先輩是農民的產業(yè)工人們——重新回到農村去,還主張抵制城市中的“虛偽文化”,在田園般的農村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更加幸福的生活;有些則帶有國際主義傾向,例如保加利亞的民粹主義者斯塔姆波利斯基曾設想創(chuàng)建一個獨立于共產國際之外的“綠色國際”,“綠色國際”將以實現全世界農民的利益為目標。

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這個歷史階段,盡管東歐國家均出現了民粹主義政黨,但當時東歐國家的封建主義殘余、保守主義勢力十分頑固,它們不愿看到代表社會底層民眾又不愿意聽從獨裁者擺布的民粹主義政黨上臺執(zhí)政。故而盡管當時民粹主義政黨在農民中間有很強的號召力,但它們的參政之路并不順暢,只有保加利亞的民粹主義政黨“保加利亞全國農民聯(lián)盟(BANU)”依靠選票獲得了組閣權(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些東歐民粹主義政治家例如霍爾蒂·米克洛什、約瑟夫·蒂索依靠德國納粹的支持上臺執(zhí)政),但以保加利亞國王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對該黨領導人斯塔姆波利斯基的執(zhí)政百般刁難,最終通過發(fā)動政變推翻了保加利亞全國農民聯(lián)盟政府,極右翼恐怖主義組織將斯塔姆波利斯基殘忍殺害。[注]John D. Bell, Peasants in Power: Alexander Stamboliski and the Bulgarian Agrarian Union, 1899-1923,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1-38.此外,盡管德國納粹以及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等東歐國家的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派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曾掌握政權并且一度對世界政治造成了重大影響,但最終法西斯勢力慘重失敗并因其反人類極端暴行得到應有下場,因此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派與國家政權的結合并未取得真正的成功。

由此可見,盡管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民粹主義政黨曾為爭取政權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做出了努力,但他們的努力未獲得顯著的成績。民粹主義派政治力量之所以意圖掌握政權,是想把現代化的進程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民粹主義式的現代化,但他們的力量并不足以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因為民粹主義是一種激進甚至偏激的政治力量,其不可能長期獲得多數社會民眾的支持。

三、后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

“二戰(zhàn)”之前,民粹主義主要是一種尚未完全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中的現象;“二戰(zhàn)”之后,民粹主義主要是一種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中的現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至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爆發(fā)期間,西方國家出現了經濟飛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社會福利制度日趨完善,但現代化進程的高速推進期也漸趨結束?!艾F代化被視為一種經濟動力學,相繼促使農業(yè)活動下降,工業(yè)活動始而增長隨后衰落,以及繼之而來的服務業(yè)的急速增長?!盵注][法]弗朗索瓦·巴富瓦爾:《從“休克”到重建:東歐的社會轉型與全球化-歐洲化》,陸象淦、王淑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工業(yè)化進程在達到一定程度后會趨于減速,繼而進入后工業(yè)化時代。到了20世紀70、80年代,歐美國家出現了“后現代主義”思潮?!昂蟋F代理論”的主要論調是:西方國家已經實現了現代化、進入后現代化歷史階段,因此人們應當將關注點轉移到思考如何適應后現代化時代的生活(例如如何使工業(yè)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人性化),而不必再繼續(xù)關注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了。

然而西方國家的“后現代理論”忽視了一個問題,即盡管到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但世界上還有更多的國家、地區(qū)并未實現現代化。也就是說,自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進入尾聲以來乃至于今天,全球在事實上分裂為兩個世界:一個是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世界、一個是尚未實現現代化的世界。由于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西方國家并未積極幫助其它國家實現現代化,反而在很多時候不愿看到后發(fā)國家實現現代化,由于全球南北差距持續(xù)存在并不斷擴大,故而尚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的人口要想過上現代化的生活,最方便的辦法不是追求本國的現代化而是移民到西方國家去。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出現了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的人口顯著地涌向西方國家的現象,這種持續(xù)的移民潮乃至近些年來爆發(fā)的歐洲難民危機,其重要原因即為當前整個世界分割為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未實現現代化的兩部分。正如水往低處流一樣,人口由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向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流動、移民有其客觀原因。

“冷戰(zhàn)結束以后,西歐各國不斷地承受越來越大的移民和難民壓力……造成西歐極右翼民族主義勢力的抬頭,給西歐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注]周弘主編:《歐洲發(fā)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3頁。據聯(lián)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統(tǒng)計:2017年,發(fā)達國家的外來人口與本國人口之比為11.6%,而不發(fā)達國家的外來人口與本國人口之比僅為1.8%,顯然,世界移民的主要趨勢是向發(fā)達國家流動。不僅如此,外來人口更加傾向于流入高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的外來人口與本國人口之比高達14.1%。從國別來看,一部分西方國家的外來人口與本國人口之比分別為:瑞士29.6%、澳大利亞28.8%、加拿大21.5%、奧地利19.0%、瑞典17.6%、美國15.3%、挪威15.1%、德國14.8%、英國13.4%、西班牙12.8%、法國12.2%、荷蘭12.1%。美國的外來人口比例雖然不高,但外來人口的絕對值很高,為4977.7萬,而加拿大的外來人口僅為786.12萬。可以相對照的是,在相對不發(fā)達的國家,外來人口比例則沒有發(fā)達國家這樣高,例如同樣屬于歐洲但經濟較不發(fā)達的東歐國家的這一數據為:波蘭1.7%、阿爾巴尼亞1.8%、羅馬尼亞1.9%。而且從長期來看這種外來人口涌向發(fā)達國家的情況并未出現減緩,反而出現了加速,因為在2000年發(fā)達國家的外來人口與本國人口之比僅為8.7%,遠低于當前的水平。[注]本自然段數據出自:United Nation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17,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opulation/migration/publications/wallchart/docs/MigrationWallChart2017.pdf, 2018-6-23.

由于外來移民的大量涌入,西方國家自然會產生一定的排外主義乃至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由此就出現了后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當然,西方國家的經濟不景氣也是導致社會的“戾氣”增加的原因——可以說當代民粹主義是西方國家中的一種“戾氣”。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的經濟就陷入不景氣,“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之后爆發(fā)的石油危機無疑是值得特別注意的。這次石油危機被認為是西方戰(zhàn)后經濟發(fā)展的分水嶺,意味著戰(zhàn)后黃金時代的結束和滯漲時代的到來”[注]張志洲:《英國工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變遷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36頁。。此后西方國家的經濟雖時有好轉,但總體上仍差強人意。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經濟狀況更趨惡化。例如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曾指出:美國當前“就業(yè)率很低。這也就意味著去年我們失去了250萬個就業(yè)機會。這是自二戰(zhàn)后失業(yè)人數最多的了。我們還有340萬人被迫從全職工作者或者是想要做全職工作的人變成了兼職工作者。所以未充分就業(yè)的比率非常高。而且你知道,不管是零售業(yè)還是制造業(yè),所有的指標都顯示此次危機是自大蕭條后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注]吳瑞編著:《深度對話:美國總統(tǒng)訪談錄》,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1年,第2頁。再以德國為例,德國的社會保障費用的增長速度曾長期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但自2004年以來社會保障費用增速減緩,2004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注]姚玲珍編著:《德國社會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頁。。西方國家中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德國尚且如此,其它國家的經濟狀況自然也不理想,近些年來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失業(yè)率高達25%以上。[注]周弘主編:《歐洲發(fā)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頁。在經濟繁榮時期西方國家出現了“后現代論”,但在經濟大勢由上行轉為下行后,與此前相對比,民眾的心理挫折感會非常強烈。這自然會導致西方社會的一些人希望找到不滿情緒的發(fā)泄口。

當代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即后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的典型特征就是反對外來人口、反對全球一體化、反對普世主義,主張排外主義、保守主義、孤立主義,主張維持國家的“純潔”、通過極端手段捍衛(wèi)本國的利益,當然,與傳統(tǒng)民粹主義相同的是:當代民粹主義同樣主張維護社會底層民眾的利益。

另外須指出,盡管當代民粹主義與“二戰(zhàn)”之前的民粹主義都具有排外主義特征,但這種排外主義特征的本質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這種特征帶有巧合成分?!岸?zhàn)”之前和“二戰(zhàn)”期間德國和東歐國家的民粹主義者之所以主張排斥猶太人,是因為猶太人在這些國家中掌握了重要的經濟要素,因此被本國原住民認為是剝削者;但是在當代,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者排斥的外來人口并不像當年的猶太人那樣擁有比一般原住民更大的經濟權力,當代西方國家的排外主義更多體現了一種對外來人口人數過多的恐慌心理——外來人口的持續(xù)增多必然將對原住民的主體地位構成一定的沖擊。

結語

“民粹主義”的本質內涵,應當是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的民粹主義之共性。前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主要是較晚開始近代化進程的國家對近代化進程的一種反應,在實現現代化階段民粹主義的主要目標是試圖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但并未取得成功,后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主要反映了已實現現代化的世界與尚未實現現代化的世界之間的對立。不論是在哪個時代,民粹主義的重要共同點是:代表了社會底層民眾對社會精英的反抗,代表了一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正在出現的迅速、劇烈的變化的反抗。前一特征是各個時代的民粹主義的恒定不變的特征,如果不具有“民粹性”(即極度推崇本民族人民,進而激進地反對本國精英階層和非本民族人口),有關社會運動就不屬于“民粹主義運動”。就后一特征而言,“二戰(zhàn)”之前的民粹主義的主要目標是抗拒當時突飛猛進的現代化進程,抗拒西方式的、資本主義式的現代化進程,抗拒現代化進程對社會造成的巨大沖擊?!岸?zhàn)”之后的民粹主義的主要目標是發(fā)達國家的一部分民眾抗拒因外來人口快速、大量涌入而有可能導致的西方國家的人口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的巨變。因此可以說民粹主義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的急速變革的一種不適應的表現,是一種帶有保守主義傾向的激進運動,是一部分民眾對社會變革作出的一種抗爭。

盡管近些年來西方各國的民粹主義運動存在差異性,但民粹主義運動加速“爆發(fā)”乃是西方各國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普遍性表明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變革的時期,而一部分民眾對快速變革感到不適應,因此他們對社會的快速變革采取了一種比較激進的抵制性反應。所謂快速變革,主要指當代西方國家中的外來人口的比例出現迅速提高,民粹主義者為了反對本國發(fā)生這種變化不惜采取種族主義、排外主義論調,當代民粹主義主要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然而應當看到,盡管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與保守主義均反對社會出現快速、激進的改變,但二者的區(qū)別是:民粹主義的政治態(tài)度明顯比保守主義更加激進,保守主義屬于典型的右翼價值觀,民粹主義則屬于極左或極右翼價值觀。

總之,民粹主義是一種由代表社會底層民眾的激進人士促生的,以反對精英階層、反對社會出現快速劇烈變革為目標的,以對內建立底層民眾的“人民共同體”,對外建立有對立、排外傾向的“民族共同體”為主要社會理想的,帶有排外主義特征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運動。

猜你喜歡
東歐國家民粹主義現代化
民粹主義研究的概念泛化問題及其辨正
邊疆治理現代化
東歐國家養(yǎng)老金制度改革的比較分析
東歐國家期待本國移民回歸
世界知識(2016年17期)2016-12-03 03:32:4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東歐國家社會主義之殤的文化探析
學術交流(2015年11期)2015-02-25 11:38:33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新民粹主義:中東歐政治現象的解讀
關于李大釗與民粹主義關系的辨析——重讀《青年與農村》
無需過度擔憂東歐
財經(2009年5期)2009-11-29 10:00:40
临夏市| 玉环县| 沙洋县| 米林县| 东乡县| 屯门区| 邵阳县| 津南区| 高平市| 辽宁省| 高雄市| 沁源县| 常宁市| 尼木县| 通化县| 安阳县| 罗平县| 梨树县| 梅河口市| 德令哈市| 祁连县| 铁岭县| 运城市| 兴城市| 清远市| 云和县| 华蓥市| 通州市| 阿拉善左旗| 北宁市| 类乌齐县| 东乡族自治县| 霍山县| 三原县| 依安县| 荔浦县| 台东县| 木兰县| 永靖县| 东源县|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