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往往以考試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差。從一定角度說,這樣的語文教學失去了對學生生命及發(fā)展的人文關懷。初中語文是一門富有人文性的課程,多些人文關懷,在語文教學中關心、愛護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參與學習,激發(fā)其主動性,這樣的語文才會富有活力。
在成績這一杠桿下,每次測試、考試,教師最關心的是成績,父母也最關心成績,分數(shù)就成為命根子。在分數(shù)的作用下,我們也容易忽視學生,忽視他們的基礎,忽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付出,從結果上對學生作一個判斷。這樣,我們就不會去關心學生,甚至因為成績的原因而對學生產(chǎn)生厭煩感。
在語文教學中,一是要關心學生,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思想動態(tài),如有的學生在語文課中總是精神恍惚,是不是學生遇到了什么煩心事,課后及時對學生進行了解,利用課間或課后,與學生進行近距離溝通,針對學生遇到的情況,給予疏導,這樣,學生和教師的距離近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才會積極參與。二是要關愛學生,即要以博大的胸懷來對待學生,要摒棄分數(shù)的束縛,充分看到學生的不足和優(yōu)點。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些優(yōu)點,取長補短。
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生束縛于課堂之內,除了講解教材,就是做題、練習,語文課顯得枯燥無味,學生不喜歡,效率難以提高。其實,語文課堂不是教師的“獨角戲”,相反是師生間的“雙簧”,課堂中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表現(xiàn)自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效果更甚于教師單純的講解。如現(xiàn)代文的閱讀,先課前布置任務,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課堂中突出問題,讓小組長帶領成員交流,然后匯報。如古詩詞、文言文的教學,讓學生上臺為同伴講解詩意,將古漢語翻譯為現(xiàn)代文。如口語交際中,借助課堂情景劇,讓學生在表演中表達。如此,教師的教學變輕松了,學生樂于參與,課堂自然活潑。
在語文課中,我們要學會轉化自己的角色,學會把主動權讓給學生。如閱讀中,要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那就先讓學生去讀,讀后嘗試歸納,教師再進行指導。如《蘇州園林》的教學中,先以“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是什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圍繞“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近景遠景”“每個角落”“門和窗”對其藝術美展開交流,交流中教師稍加補充,適當點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構建,效果更好。
教學不是講學,在語文課堂中,我們不能包辦,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而要多讓學生參與,引導他們自己去學習,感知和理解。如在《最后一課》中對韓麥爾先生形象的分析,到底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教師不用直接點出,而是先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分析其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如學生找到動作描寫“他轉身朝著黑板……‘法蘭西萬歲!’”設問“寫兩個大字,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學生交流后點撥,面對國土淪亡,韓麥爾先生無比悲憤,感情強烈,他把所有情感都傾注到了兩個字中,由此可見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此,讓學生結合文本閱讀并交流,體會形象,體驗才會豐富。
由此可見,在語文課中,要摒棄講授式的教學,多引導學生參與,這樣才能凸顯語文的人文性。以《背影》中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探究為例,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父親動作的詞語,“探”“爬”“攀”“縮”“微傾”等,交流詞匯的含義,感受父親的形象。學生表達后,教師明確“一位為生活而奔波勞累的父親,在兒子臨行時,不辭辛勞為其買橘子,正是這樣博大深沉的父愛深深打動了我們”。讓學生在讀中找動詞,分析含義,交流體驗,更好地體會了父親的形象,感受到了父子情深這一主題。
教書應該先學會育人,否則,只是讓學生機械地掌握知識,發(fā)展也就成為空談。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沒有思考這一點,認為只要學生成績好了,就可以得到家長的認可,得到學校的獎勵,很少從學生的實際去看待他們。于是,在教學中,對優(yōu)生是愛之不得,對后進生則是厭惡,甚至想把他們從自己的班級趕走。這樣的語文,是缺失了人文關懷的語文。
多給予獎勵,要能平等地看待學生,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如有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強,在課文閱讀中,一個簡單的句子也覺得很難理解,完成閱讀題時老出錯,但卻在口語表達上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那么,我們就應該多鼓勵學生表達,以表達來刺激學生去閱讀。有的學生,基礎一般,但書寫極為認真,這何嘗不是優(yōu)點??傊?,在語文中,我們切勿吝嗇對學生的贊美之詞,要多鼓勵學生。
初中語文是一門富有人文性的課程,走進學生,關心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如此,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才會得到激發(fā),才會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也才能更好地構建語文知識,在語文學習中得到較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