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發(fā)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人們對教育更感興趣。過去,中國的教育旨在提高學生在高中入學考試中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還注重提高學生閱讀中國經(jīng)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以及提高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式學習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受注重考試教育的影響,教師觀念與教學要求相矛盾,另一方面,有些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對課程的評估是片面的。本文以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為例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可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結合現(xiàn)代社會生活與學生心理,加深對古代思想本質的解釋,使中國古典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更好的融合,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有用。俗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边@句話是一種深刻的哲學,即奮斗,振作精神,爭取改進。文言文是一種歷史語言,和現(xiàn)代生活的距離十分遙遠,因此中學教師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某事感興趣,他們就會認真學習??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薄昂谩焙汀皹贰蹦軒順O大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強烈渴望,輕松愉快的學習。這要求我們的教學方法要具有靈活性,要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這時候導語就是好幫手,導語的作用是以簡潔的語言、多樣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渲染課堂氣氛,特別是學習文言文,需要注意導語的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谡n堂上,語文教師加強文言文方法學習指導,強調閱讀和背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閱讀和學習,可以增強語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
一些學生覺得文言文難以學習和理解。這是因為當我們閱讀文言文時,有兩個主要的不利因素:一個是語言不同,另一個是意識形態(tài)內容不同。因此,我們必須先樹立好學生信心,以克服恐懼。文言文是一種古老的語言,具有自己的特殊表達,淺讀會覺得它很生僻,但事實上,古代和現(xiàn)代的語言表達是相似的,很多地方都很相同,閱讀多了、記得多了,其實是沒有太多困難的。為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讀通、讀順、讀懂以及加強翻譯技巧訓練。積累和梳理好約150個文言實詞、文學常識、文化傳統(tǒng)等知識,記憶和理解盡可能多的著名文章,這是深入學習的基礎。中國高中教科書中的文言文所選都是具有很強人文性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閱讀時,教師利用優(yōu)美的朗誦將文中意境和神韻傳遞給學生。同時,在學生閱讀時,逐步體會文中的意境美,激發(fā)審美靈感以便提高對文本的興趣。在某些情況下,教師的深情閱讀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美感的影響下學習興趣怎能不提高?在教師閱讀完文本后,學生會主動閱讀文本并查看注釋以弄清文字意思。這種教學會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依然是學習語文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文言文學習旨在培養(yǎng)和訓練語言意識。在課堂實踐中,文言文的學習需要大量閱讀和記憶,為此要做好辨析詞形、讀準字音——特別是多音字的工作。在訓練期間,作者需要花費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閱讀。
1.提出背誦的要求,教如何背誦
認真閱讀背誦的對象,發(fā)現(xiàn)其中的聯(lián)系、找到記憶關鍵詞。記住了這些關鍵詞后,就可以打開聯(lián)想的“網(wǎng)絡”并將其作為“支點”來記住所有內容,以加快背誦速度和提高背誦能力;分散背誦的文章將其分為幾段、分為幾個點,一句一段的進行背誦,就像吃飯一樣,一口一口的慢慢吃;重復背誦。根據(jù)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背誦必須重復多次,并且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2.落實檢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授文言文時,只有反復地讀文本,才能發(fā)現(xiàn)到文本美、產(chǎn)生審美體驗,還可以培養(yǎng)語感,提高表達力,讓學生感受文本內容、情感和特征。為此,我們必須重視文言文教學。
1.詞的古今意義
專注于古代和現(xiàn)代詞匯意義的改變。經(jīng)過時代的變遷,很多詞義被擴大了,例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zhàn)》)中“犧牲”二字古代指祭祀用的豬、牛和羊;現(xiàn)在指為了正義事業(yè)舍身,也指舍棄某種利益。有的詞義卻被縮小,例如,“自云先是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妻子”二字古時指著一個妻子和孩子;今天指著那個男人的配偶。有些詞義又被轉換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卑鄙”古義身份卑微,出生低下;今義是言行惡劣。
2.一詞多義
古詞的多義性是很常見的,一個詞語通常具有多個含義,這就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慢慢的理解和積累。例如,“食”在“食不飽,力不足”中是“吃”;在“一食或盡粟一石”中表示“頓”;在“食之不能盡其才”中指“喂”(《馬說》)。又如“國”字在“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中指“國都”;“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作“國家”講;“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中表示“國防”。以上舉例說明,我們需要不斷收集實詞在各種語境中的含義,積累和掌握越多對我們閱讀其他文言文就更有幫助,閱讀遷移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3.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在制定字詞時,古人造出一個字或詞代表一個意思,但具體該用哪個字或詞?有時候有一定的規(guī)則;但仍然有未形成的字或詞,它們沒有特定的規(guī)律,某些詞可以用來表示某些含義或用同音詞指定,這個同音詞就成了通假字,而被代替的那個字就稱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表示“智慧”,但我們通常是用“慧”代表智慧,因此“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由此可見,通假字就是原本應該用A詞表示,但卻在造句過程中借用了與該詞無關、只是聲音相同或聲音相似的字或詞B來代替,此時的B就是A的通假字。例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要”是指“邀請”,它的本字應該是“邀”。針對通假字,只要稍加注意理解起來并不難。此外,通假字具有音同或者音近的特點,所以,如果你遇到了文言文中難以讀通的句子,就假設它可能包含了通假字,試著以同音或同形的字去尋找通假字,通常情況下,通哪一個字就讀作哪個字的音。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通假字并不斷地去進行歸納總結,這對于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遷移應用是非常有用的。
綜上所述,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創(chuàng)建一個課堂內外的平臺,擴展學習空間,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并將所學運用到平常生活中。通過深入分析,明確閱讀思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記憶的能力。在閱讀中國經(jīng)典古文時,提高閱讀技巧,并不知不覺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傳授中國古典文學,我們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尋找,引入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