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可吟
回顧我的英語學習路,像是展開一幅綿延而多姿的畫卷,更像是回首一段漫長而珍貴的友誼。
我成長在深圳,一座年輕、富有活力的國際化都市。這里充滿了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我三歲時,媽媽就給我報了外教班。相比于外教課上學的東西,我記得更清楚的是那種學英語的感覺——輕松愉悅。英語像一位滿面笑容的朋友,走入了我的生活。這次初識以后,英語便與我相伴、相知、相守、相敬……
作為一個生活在信息時代的“00后”,我學英語的方式是多樣化的:不僅可以靠刷題、背單詞、聽寫等傳統(tǒng)方式,還可以通過看視頻、追劇等新興方式邊玩邊學。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英語老師會抽出一部分時間給我們放英語短劇。短劇里那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里面的語言也顯得非?!翱帷?。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門向我敞開了——我一口氣把英語老師U盤里面所有的美劇都拷貝下來。自那以后,我和英語開始有了大段的共處時光。我們倆變得如膠似漆、形影不離。起初,我看的是二十分鐘一集的迪士尼情景喜劇。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劇中人物的語音語調,口中念叨著他們的口頭禪,不知不覺中認識了很多新單詞、學會了不少新表達。有時若遇上一部劇沒有字幕,我便只好“啃生肉”。起初還會覺得有些費力,但我沉浸在這“甜蜜的痛苦”中,慢慢堅持后便不再覺得困難。追劇的“艱苦條件”就這樣歪打正著地提高了我的聽力水平。
中考結束的那個假期,由于我視力下降得比較厲害,我意外尋得了一件既不傷害視力又能打發(fā)時間的樂事——聽有聲書。我聽的第一本書是《分歧者》。白天的干擾較多,心不容易靜下來,所以我更喜歡睡前聽。夜晚清涼而恬靜,我閉上雙眼,仿佛就能跟著聲音走進書中的迷人世界。剛開始我不習慣過快的語速,需要全神貫注、豎起耳朵聽,也不敢走神。遇上一大段聽不清楚的時候,我就得一遍遍地快退、重聽。漸漸地,我能夠在比較放松的狀態(tài)下,不那么費力地跟上了。再后來,我也可以“三心二意”地聽書了。我對聽書越來越癡迷,這種解放雙眼的“閱讀模式”帶來的是無窮的想象空間。我一閉上眼睛,小說里的場景就能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代入感是如此之強烈,以至于我在聽到小說里主人公父母逝去的橋段時,眼淚不受控制地嘩啦啦往下淌。到后來,我已經(jīng)習慣了伴著英文有聲書入眠。長情的陪伴下,英語不只占據(jù)了我的時間,也慢慢占據(jù)了我的腦和心。
雖然和英語有了長時間的相處,但我自認為對英語還不夠熟悉。發(fā)生在小學和高中的兩件事,讓我們彼此之間真正理解并建立了默契。小學六年級時,英語老師增加了預習作業(yè)——查找派生詞。我回到家后完全摸不著頭腦,只能去網(wǎng)上查了“派生詞”的一長段定義,抄在書上。后來在老師耐心的解釋下,我才明白了她的用意,也第一次了解了派生詞的概念。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詞都有自己的一大群“親戚朋友”(近義詞)和“敵人”(反義詞)。許多長相相似的詞之間是存在著“親屬關系”的!從此,我養(yǎng)成了每學一個新單詞,都會查找和學習它的派生詞的習慣。如果說,此前每個單詞是零零碎碎散落在我大腦中各個角落的珠子,那么此后我就好比是親手將它們串成了一條條美麗的項鏈,整齊而有序。一旦掌握了這一竅門,我記起單詞來就毫不費力,反而樂趣無窮,詞匯量也會蹭蹭上漲。
高中的時候,老師向我們簡單介紹了構詞法,但我并未徹底掌握,只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詞根、前綴、后綴。高三保送后,我買了一本單詞書,里面會詳細介紹和解釋每個詞的構成。我每每讀到這些解釋,都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原本十分陌生或是“相貌奇特”的單詞立刻在我眼中變得親切可愛,一下子就能被我牢牢記住。比如“elucidate”這個詞,一旦把它拆成“l(fā)ucid”(明白的)加上“e”這一前綴(使……)和“ate”的動詞后綴,就能立刻把這個看似挺復雜的詞弄得明明白白,想忘記或者混淆都難。
都說“患難見真情”。英語和我的友情之所以能恒久長存,也源于英語從未“背叛”我。即使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都令我心灰意冷之時,英語卷子上的分數(shù)仍能撫慰我的心靈,為我送上一陣暖意。在我中學最蒼白寡淡的日子里,英語一直默默地守在我身邊,為我的生活添上一抹亮色。為了迎接中考,我在浩瀚的題海中苦苦掙扎,痛不欲生。那時對我來說,每天最放松的事情便是拿出英語完形填空和語法填空開始的題。做完題目后,我會及時自批,總結沒有掌握的語法點、詞匯等,并積累文章中可以借鑒的好的表達。我總會把自己喜歡的表達用漂亮的字體摘抄下來,閑暇的時候便一遍遍地翻看。這份習慣豐富了我的英語表達。
高中的時候,我買了一個小巧秀氣的單詞本,愛不釋手。我看著雪白的內頁,內心只想著快點將它們填滿。當時,年級統(tǒng)一訂購了英語報,我便在上面反復搜尋不認識的單詞,宛如做尋寶游戲。一旦發(fā)現(xiàn)了“寶貝”,我便工工整整地寫在單詞本上。在枯燥單調的高中生活中,積累英語單詞成了一大樂事。在寫數(shù)學題寫到疲乏時,我便會拿起一直躺在我的書桌左上角的單詞本,瀏覽里面的單詞,見得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面熟”了。
雖然關系好,可是我對于英語一直保持著一顆敬畏心。曾經(jīng),我以為自己已經(jīng)摸索出了英語發(fā)音的規(guī)律,能八九不離十地讀出不認識的單詞了。但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讓我改變了這種想法,重新變得嚴謹細致起來。我剛開始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口音往美音上靠的時候,碰見“r”都會翹舌,一個也不放過。遇到“comfortable”這個詞時,我也就想當然地翹舌發(fā)出了“for”的音。可是每次讀它,自己總覺得別扭。后來,我細細地聽了母語者的發(fā)音,意外地發(fā)現(xiàn)和我想象的中完全不一樣。我又趕忙查了詞典,這才發(fā)現(xiàn)是我被單詞的外表所迷惑了。從那以后,我可不敢再“想當然”了。遇到生詞,我不再隨口亂讀,而是“恭恭敬敬”地請教詞典,并學習具體用法。不僅如此,我寫作文的時候也格外“小心翼翼”:每個詞、每個表達都不敢隨便亂用,更不敢“自創(chuàng)表達”,必定要反復確認在例句中有類似用法,我才能放心地用進自己的作文里。查的例句多了之后,我也就慢慢積累了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這份敬畏,正是我和英語的友情始終保鮮的秘密。
我和英語相伴、相知、相守、相敬,轉眼已經(jīng)有十幾個年頭了。在最好的年華里,我遇見了一生的摯友。未來已來,讓我們一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