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紅,駱 麗,劉 楊
(大連市友誼醫(yī)院影像科 遼寧 大連 116001)
垂體微腺瘤起源于垂體前葉,直徑10mm以下,是臨床常見的鞍區(qū)腫瘤,一般根據(jù)臨床癥狀和血中有關激素水平的異??勺龀龀醪皆\斷。MRI在垂體微腺瘤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為首選影像診斷手段[1]。
21例患者,年齡28~47歲,均為女性。臨床表現(xiàn)頭痛、出現(xiàn)泌乳、月經不調等內分泌癥狀。頭痛復視5例,3例甲狀腺功能減低,血液化驗泌乳素增高13例、均大于30ng/ml。
1.2.1 設備機型 Skyra3.0T靜音磁共振,具備Tim全景矩陣技術和DOT平臺,70cm的檢查孔徑。掃描安全無輻射、高舒適度,更高質量、更為細膩的臨床圖像。高掃描速度,可進行大范圍全身檢查,多種特殊磁共振成像技術。
1.2.2 平掃序列 T2_tse_sag_320_2mm、T1_sag_thin、T2_tse_cor_320_2mm、T1_cor_thin、T2_tra_2mm、T1_tra_2mm。
1.2.3 增強序列 T1_COR_2mm_dynamic、T1_FS_COR_+C、T1_FS_SAG_+C、T1_FS_TRA_+C。
1.2.4 參數(shù) T2:TR=3000ms、TE=97ms、FOV=160mm、FOVphase=100%、Slicethickness=2mm、Averages=3、Phaseoversampling=30%;T1:TR=450ms、TE=9.5ms、FOV=160mm、FOVphase=100%、Slicethickness=2mm、Averages=2、Phaseoversampling=70%。
垂體平掃后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冠狀位四期動態(tài)掃描,造影劑為釓噴酸葡胺,用藥計量0.1mmol/kg,注射速度2.5ml/s,7層2mm層厚包括全垂體,TR450mm、TE8.8mm、FOVphase100%、FOV180mm、Averages2。然后行矢、冠、軸垂體常規(guī)增強掃描。
平掃直接顯示病灶5例,T1WI呈低信號,在T2WI呈等信號或稍高信號。16例在T1及T2均為等信號。動態(tài)增強掃描后呈低信號,邊界清楚,延遲掃描有明顯強化。
垂體微腺瘤是鞍區(qū)常見病變,且多發(fā)生在女性。MRI的診斷依據(jù)是腫瘤組織和正常垂體組織之間的信號對比,其直接征象是T1WI小結節(jié)灶呈不規(guī)則低信號,T2WI高信號。間接征象是鞍隔向上不對稱膨隆,垂體柄偏移,鞍底下陷等。使用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診斷垂體微腺瘤,主要因為垂體微腺瘤的強化模式與血供有關,垂體由垂體門靜脈系統(tǒng)供血,因此微腺瘤強化速度遲于正常垂體,增強掃描早期與正常垂體組織比較呈現(xiàn)相對低信號[2],使得病灶顯示更為清晰。總之MRI掃描技術對垂體微腺瘤的檢出有較高的敏感性,是診斷垂體微腺瘤的可靠方法[3]。對于臨床有明顯內分泌癥狀而MRI平掃未發(fā)現(xiàn)異常者應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往往可以使平掃不能發(fā)現(xiàn)的垂體微腺瘤得以顯示。因此,除常規(guī)MRI平掃外,動態(tài)增強掃描應作為診斷垂體微腺瘤的常規(guī)檢查方法,以進一步提高病灶的檢出率,必要時延遲掃描作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