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雯
(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福建·漳州 363000)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林語堂是著名作家、語言學家和翻譯家,他的英漢雙語散文傳播中國智慧,融合中西文化,受到中外讀者的喜愛。林語堂所著的《論翻譯》一文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他的翻譯觀和翻譯標準。近年來對林語堂翻譯思想的研究較多,但是從自譯的角度探討林語堂的翻譯活動,挖掘其對自己獨特翻譯理論的實踐,卻鮮有人關注。歐陽昱認為自譯是指具有雙語能力的作者,把自己的文字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文學活動[1]。根據(jù)Whyte 把“與源文本有著極大的相似性”視為自譯作品的基本特征的判斷[2],林語堂多篇雙語散文的中英文本在主題與內(nèi)容上存在不同程度對應,表現(xiàn)出自譯特征。陳文伯認為作者若熟諳兩種語言,則是最理想的譯者,其自譯作品應成為他譯者的效仿典范[3]。從自譯的視角看林語堂的翻譯活動,比較分析其雙語散文的源語與譯語對語言,內(nèi)容和風格等的處理,窺一斑而知全貌,能正確解讀其翻譯觀并獲得有益的啟示。
林語堂的譯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萬余字長篇論文《論翻譯》中。《論翻譯》發(fā)表于 1933年,曾收進他的《語言學論叢》一書中。林語堂在文章的開端提出“翻譯是一種藝術”的觀點,緊接著提出翻譯的三個標準,即忠實(faithfulness)、通順(coherence)和美(beauty)。有學者提出《論翻譯》一文的價值在于林語堂在闡釋這三條標準的說理過程中對于翻譯美學涉及的幾個重要方面所闡發(fā)的精辟見解[4]。林語堂用了較大的篇幅來討論忠實的問題,將忠實的程度分為四等:直譯,死譯,意譯和胡譯。他主張忠實要做到達意且傳神,但是絕對的忠實是不可能的;通順的標準以“句義為先,字義為后”;翻譯須兼顧美。他認為藝術文翻譯即文學翻譯中美的體現(xiàn),應注意到原文風格,文字體裁的問題。他認為真正的翻譯家要負起對原著作者、中國讀者和藝術的三個責任。林語堂既是把翻譯當作藝術的代表人物,亦是國內(nèi)將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立論根基的第一人,他提出“翻譯的問題就可以說明語言文字及心理的問題,倘是我們要于此問題得比較客觀的解決,自當以語言文字心理的剖析為立論根基?!盵5]
林語堂的雙語散文對中英文的使用游刃有余,揮灑自如,展現(xiàn)了他杰出的文學才華和對漢、英兩種語言的造詣。本文的語料均來自《小評論:林語堂雙語文集》。盡管國際知名漢學家馬悅然和顧彬?qū)τ谄渲惺珍浀囊恍┢?,到底是用另一種語言的創(chuàng)作還是翻譯仍存有爭議。但國內(nèi)研究者李平對該文集的中英文本以句為單位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有的中英文本對應達到90%以上,也有個別文本對應低于50%,絕大部分介入兩者之間[6]。2007年,霍肯森(Hokenson)和曼森(Munson)發(fā)表了翻譯理論創(chuàng)新之作《雙語文本:文學自譯史及其理論》,闡述了雙語現(xiàn)象的兩層含義并進行區(qū)別,指出自譯者有早期母語背景,不僅用兩種語言來創(chuàng)作而且在兩種語言之間翻譯,這與出生和成長在雙語語境中,并且能靈活自如地同時使用雙語的情況是不同的[7]。周領順將“自譯”細分為“作者譯”和“譯者譯”,“作者譯”能以較大的自由度去翻譯和進行雙語性質(zhì)的創(chuàng)作,而“譯者譯”的譯者著力于語言轉(zhuǎn)換和意義再現(xiàn)[8]。因此,本文以自譯的視角,從《小評論:林語堂雙語文集》文集中挑選出若干篇對應程度較高的中英文本為例,從林語堂先生自譯的角度出發(fā),圍繞他提出的忠實,通順,美三個標準和他對這三個標準所闡發(fā)的精辟見解來解釋其翻譯活動。
林氏對忠實的理解有三層意思:忠實非字字對譯;忠實需達意,傳神;絕對忠實是不可能的。林語堂有著雙語、雙重文化的特殊身份,他的自譯小品著眼于源語的文本意義,通過斟酌字句損益,將忠實原則和以目標語讀者接受為主的目標結合在一起。來看幾段摘自于英文發(fā)表在前,中文發(fā)表在后文本中的例子。
例(1)英文:And in China,you have the clear example of your greatest poetess China ever produced,Li Qingzhao (李清照).Li Qingzhao could write poetry because she was married and was free at least from worries about the necessities of life.She could not have sold her poetry for a bowl of pottage,if she had to live by it,and she would have written an infinite quantity of inferior stuff besides.( Marriage and Careers for Women )
中文:在中國,女詩人李清照,也是嫁了丈夫,解決飯碗問題,才能做出好詞來。使李清照靠賣稿為生,我想好的《漱玉詞》是換不到三碗綠豆湯的?!妒裨~》之外,又必寫了幾千萬字的無聊作品。(婚嫁與女子職業(yè))
林語堂很推崇李清照,在英文中介紹李清照是中國最偉大的女詞人,并標注了出中文名字。但是,李清照的文學成早已為國人所矚目,因此中文文本省略了對李清照的介紹。還有,中、英文本中的“三碗綠豆湯”和“a bowl of pottage”看來似乎不對應。實際上,西方人多熟知 《舊約.創(chuàng)世紀》 中的典故 “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人們常用“a mess of pottages” 指眼前小利。所以,“三碗綠豆湯” 和“a bowl of pottage”在幽默表達時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2)英文:Had it not been for a literary accident,we might not have known that such a woman lived,loved and suffered.( Preface to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中文:要不是這書得偶然保存,我們今日還不知有這樣一個女人生在世上,飽嘗過閨房之樂與坎坷之愁。(《浮生六記》 英譯自序)
林語堂在英文序言中用“l(fā)oved and suffered”向不熟悉《浮生六記》的西方讀者介紹女主人公“蕓”半生顛倒窮困的命運,顯得簡潔并賦予英文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而將“l(fā)oved and suffered”譯為“閨房之樂與坎坷之愁”帶有漢語文化色彩的詞匯,字面意思雖不完全對應,卻兼顧內(nèi)在意義。
林語堂對“忠實”有獨到見解,認為譯者無字字譯出的責任,要忠實的是文字組成的語意[9]。出于文化因素的考慮,林語堂沒有陷入“絕對忠實”的誤區(qū),而是根據(jù)漢語讀者心理對一些表述進行了變通處理,增加可讀性,看似“不忠實”,卻更好地向漢語讀者傳達了源語文本的意義。正如蕭乾所言:“倘若把滑稽的作品譯得一本正經(jīng),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淚下的原作譯的完全沒有悲感,則無論字母多么忠實,一個零件也不丟,也算不得忠實。”[10]
當時中國譯壇上演直譯與意譯之爭,林語堂批駁了直譯與意譯的提法,認為死譯是直譯的極端,胡譯是意譯的過激派,兩者均不可取。他的看法雖然有些偏頗,但在此基礎上他提倡句譯,反對字譯,認為通順是建立在忠實基礎之上。他提出“句譯”即要詳細準確地體會原文全句意義,依中文語法譯出,主張以目的語的心理來翻譯,提倡:“凡為文必先雅順自然,勿矯柔,勿造作?!盵11]請看以下例句:
例(1)英文:I have never scolded or kicked my servants like a laoye and let them consider me a great curiosity.My servants do not have any admiration for their laoye’s money-making ability: they always know where my money comes from.(What I have Not Done)
中文:我不曾吆喝傭人,叫他們認為我是能賺錢的老爺。我家老媽不曾竊竊私語,贊嘆她們老爺不知錢從哪里來的。(《有不為齋解》)
林語堂在英文文本中將“老爺”進行異化處理,直接音譯為“l(fā)aoye”,展現(xiàn)出稱謂的中國色彩。但是為符合中西方讀者不同的接受心理,中文后半部分的內(nèi)容經(jīng)過改寫,與英文略有不同,但主旨無明顯差別,輕松,詼諧的效果如出一轍。
例 (2)英文:He is so brilliantly good that he is almost indispensable,but he is about the most delightfully chaotic,poetically forgetful and charmingly unbusinesslike servant I’ve had for years......(Ah Fong ,My House-Boy )
中文:阿芳的聰明乖巧,確乎超人一等,能為人所不能,有許多事的確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來,又像詩人賦詩,全憑雅興。論其混亂,倉皇,健忘,顛倒,世上罕有其匹。(《阿芳》)
在以上英文例句中林語堂使用了“delightfully chaotic”,“poetically forgetful”和“charmingly unbusinesslike”幾個略顯夸張的詞風趣地描寫了家中童仆“阿芳”聰慧,天真,不拘于俗規(guī)的性格和行為特點,句子之間銜接緊密;中文文本句子結構較松散,體現(xiàn)出林語堂平實、自由、舒展的小品文風格。中英文字在表達上雖有出入,卻遵循了根據(jù)讀者行文心理,“句義為先,字義為后”的原則。
林語堂對于藝術文提出了“五美原則”,認為文字有聲音之美,意義之美,傳神之美和文氣文體形式之美,盡力譯出原文的意義和審美效果。他認為雖然譯者雖不能把“五美”完全同時譯出,但他的自譯在重現(xiàn)源語文化信息的同時,仍體現(xiàn)出審美意境和嫻熟的語言技巧。
例 (1)英文:If my voyage of discovery for the sicentific tooth-brush was a tragi-comedy,my search for the proper dental cream,with its bewildering advertisements and mutually antagoistic claims was a regular epic.A full account of the story would fill a volume.(How I Bought a Tooth-Brush)
中文:假使我買文明牙刷的這段歷史像一幕悲劇,那末我尋求文明牙膏的經(jīng)驗,真如同一部一百二十四回小說。那些各牌牙膏、牙粉、牙水互相攻訐的廣告,讀了真令人眼花繚亂。(《我怎樣買牙刷》)
林語堂在生活中有著幽默的情懷和率性的童心,他筆下的生活小事變得妙趣橫生。以上中英文本均采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英文的句子行文簡潔,結構緊湊,層次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文則調(diào)整和重組語句的順序,先交待清楚主旨,再說細節(jié),表達順序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最低限度地減少語言轉(zhuǎn)換帶來的審美信息丟失。
例(2)英文:Her steps had lightly tripped over the lawn,her fingers had caressed the hedgerows,and her breath had touched the willow branches and the young peach trees.(Spring in My Garden)
中文:籬間階上,有春的蹤影,窗前檐下,有春的淑氣,“桃含可憐紫,柳發(fā)斷腸青”。(《紀春園瑣事》)
這組例句是林語堂關于春天的隨想,中英文本均帶有濃郁的復古氣息。英文句子語言優(yōu)美,集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于一體,形象地描繪出在人們不經(jīng)意之間,春天已悄悄到來的情景。譯者使用“her steps”,“her fingers”,“her breath”等來指代春天,符合英語的文化心理和特點。中文句子還原了源語中春天的修辭形象,對于在中國文化中有濃厚意象意義的柳樹和桃樹,直接引用了古詩“桃含可憐紫,柳發(fā)斷腸青”,給中文讀者帶來豐富的美感和無盡的聯(lián)想。林語堂在自譯中適當插入文化元素,在譯文中更好地傳遞審美的效果。中英文本語言風格相符,實現(xiàn)了形美和意美地有機結合。
林語堂的自譯作品融合了多元的文化觀和悠閑自然的哲學思想,反映了靈活的自譯策略和清順自然的語言特點,展現(xiàn)其翻譯觀的全貌。他的自譯活動說明作者自譯能在最大程度上重解源語的文化符號,傳遞思想和塑造文學形象。林語堂獨到的翻譯觀繼承了嚴復的“信,達,雅”理論,并加以發(fā)展,特別是對審美的觀點是較為深入和全面的,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其前瞻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言而喻,對今天中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仍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