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秀, 王瑞瓊
(華東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很多作家曾描述過,創(chuàng)作時猶如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控制著,而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更是一次再創(chuàng)作,并且翻譯時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礎(chǔ)上與原作者進行情感上的某種交流,這就是我們說的移情。
移情是指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讀者和原作者所描述的人或事情能夠產(chǎn)生共鳴,理解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動機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1]62在19世紀后期,歐洲盛行的心理學中移情這個詞語開始出現(xiàn),弗列德里?!べM肖爾(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把移情作用稱為“審美的象征作用”,其子勞伯特·費肖爾(Robert Vischer)把“審美的象征作用”改稱為“移情作用”。[2]在語言學中,移情這一概念被定義為一種視角化的方式。[3]說到“移情”,會讓人想到另一個心理學概念——“共情”,雖然兩個概念都和人的情緒有關(guān),但兩者在概念上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移情所對應(yīng)的英文單詞是empathy,是指和對方的情緒表達產(chǎn)生共鳴之后的換位思考,在這樣的理解基礎(chǔ)之上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緒。而共情所對應(yīng)的英文單詞是sympathy,是指會因?qū)Ψ降谋瘋瘋?,會因?qū)Ψ降耐纯喽纯啵簿褪俏覀內(nèi)粘I钪姓f的“同理心”,是一種感受對方的感受之后所產(chǎn)生的同情等情緒。移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指一個人完全進入到另一個人的情緒及所描述的情景中去。而共情是指由于外部因素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同情,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的本能反應(yīng)。[4]馮唐在《飛鳥集》譯本的最后附上了他在翻譯過程中的一些思考,這其實就是移情作用最直接的體現(xiàn)。在這二十七個剎那的描述中,他完整地記錄下了自己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與原作者以及原作品之間的移情連接。
在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很多學科已經(jīng)開始慢慢交叉,翻譯學與認知科學的結(jié)合促使了翻譯認知研究,或稱認知翻譯學(congnitive translatology),這一交叉學科的誕生。[5]認知翻譯學是翻譯學和認知科學的結(jié)合,所以它是在認知科學的基礎(chǔ)上對翻譯過程進行研究,尤其是運用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來研究并解釋翻譯想象。[6]由此可見,認知是翻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譯者的認知水平?jīng)Q定著翻譯的水平,而譯者對心理學和語言學的掌握水平也直接影響到翻譯的質(zhì)量,都說一個作家一定是一個優(yōu)秀的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他需要用最貼切的語言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并且需要很強大的洞察人心的技能,才能寫好文學作品中大量的心理描寫。而作為譯者,不光需要這兩種強大的技能,還需要不斷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一切,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挖掘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某些東西。如果說認知水平是決定翻譯質(zhì)量的因素之一,那么翻譯是一種認知能力的說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翻譯過程其實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認知水平及方式,譯者對原作者以及原文本的理解是開啟翻譯大門的唯一鑰匙。[7]從認知翻譯學的角度來研究翻譯,可以看作是跨學科研究的開始,那么口筆譯過程的研究就與認知科學有很大的聯(lián)系,與認知相關(guān)的研究方法、研究概念和研究模式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8]由此可見,認知不只對翻譯的質(zhì)量有很大的影響,對跨學科研究也是一種很大的挑戰(zhàn),跨學科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主流研究。
早在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就已經(jīng)提出“移情”這一概念,那時翻譯就已經(jīng)不只是一件把一種語言轉(zhuǎn)化成另一種語言的事情了。[9]223移情在翻譯中體現(xiàn)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讓譯者“生不如死”的體驗,這需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反復內(nèi)觀自己的過往,他對每一個字的使用都需要長時間的推敲和揣測。雖然移情的研究現(xiàn)在看上去有點玄而又玄,但是譯者主體性的研究早已在國內(nèi)翻譯界流行,移情也是屬于這個范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果譯者有豐富的思想感情,有著對文學、對生活深刻的感悟,有比較好的審美鑒別能力,他就能完全忘我地進入到原作者所描寫的角色中去,深刻地體會原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信息,這就是一次完美的移情體驗。[10]尤其是在翻譯詩歌時,需要符合詩歌的行文特點,這都不是瞬間就能完成的事情,但是譯者在完成翻譯之后的喜悅一定是無人能體會的。由此可見,從認知翻譯學的視角來研究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移情是最合適不過了。
《飛鳥集》全篇共有325篇簡短的小詩,由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創(chuàng)作。每首小詩都非常精煉,都沒有標題,詩中的素材也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常見且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事物。泰戈爾一生都很坎坷,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壯年時失去了妻子,一直以來身邊也沒有孩子的陪伴,是一個孤獨的人。寫下《飛鳥集》的時候他已五十有余,那時的他已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能寫下如此美妙的詩篇,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充盈的。他是熱愛生活的,所以美好的旋律才能在他心中流淌,通過他的筆,洋溢在字里行間。他傳遞給我們更多的是愛和贊美,是對世界美好的向往和對丑惡的不屈服。正是如此,《飛鳥集》已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鄭振鐸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等,他在1922年出版的《飛鳥集》譯本被公認為是國內(nèi)多個譯本中水平最高的譯本,一些富有哲理的詩句一直被廣為傳頌。本文圍繞認知翻譯學來分析文學翻譯中的移情,不得不考慮鄭振鐸在翻譯《飛鳥集》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譯者的認知水平。鄭先生的文學功底及文學素養(yǎng)是不容置疑的。二十多歲翻譯《飛鳥集》時,他已經(jīng)很有名氣,所以對詩歌本身的把握是沒有問題的,雖然他在序言中曾經(jīng)描述過翻譯詩歌的糾結(jié)與難處。其時代背景正是五四青年運動時期,那時的人們,尤其是青年,需要精神上的指引,這也是影響譯作最關(guān)鍵的因素之一。
馮唐是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一位詩人,從他譯本的后序中得知,其翻譯《飛鳥集》也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很多個偶然使得這件事情成為了必然。馮唐是中文超簡詩派創(chuàng)始人,他的詩長度通常比我們印象中的詩句還要短一些,而《飛鳥集》也正是一些簡短精煉的小詩。他表示為了順應(yīng)原詩的特點,要求自己在一萬個漢字內(nèi)翻譯完《飛鳥集》,最后他做到了,整個譯文一共八千零二個漢字。翻譯的過程一定是糾結(jié)的,那么多過往一件一件穿心而過,但譯完之后的喜悅卻是別人難以體會的,正如他自己所說開心得“完全忘了翻譯之前心里糾結(jié)的那幾十件江湖恩怨和繁瑣世事”。[13]349所譯的《飛鳥集》出版之后,馮唐也經(jīng)歷了幾場地震般的非議,他在最新出版的個人雜文集《無所畏》的短篇《你對我微笑不語》中專門說到了這件事情,最后他只是說“我想著在天上的泰戈爾,你對我微笑不語”。[11]185只能說,馮唐用自己的理解去翻譯《飛鳥集》,不需要別人的理解。
文學翻譯和科技翻譯有很大的區(qū)別,其本質(zhì)區(qū)別就是文學翻譯需要譯者進入到角色中去,所以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知道文學翻譯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文學作品的類別有很多,其中詩歌的翻譯對于譯者來說更是一場“生不如死”的挑戰(zhàn)。鄭振鐸先生曾在《飛鳥集》譯本的序言中提到過,翻譯詩歌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翻譯詩歌時不僅需要保留原詩的音節(jié)韻律,而且最關(guān)鍵的是不能改變詩句所要表達的意思,要兩者兼顧是非常困難的。[12]1詩句中關(guān)鍵字詞的推敲和揣摩或許就要花上譯者幾天的時間。馮唐曾描述過,在翻譯《飛鳥集》時,自己對于整個詩歌押韻的節(jié)奏把握非常嚴格,這也正是他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那就是必須押韻。他在后序中說“在尋找韻腳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相信,押韻是詩人最厲害的武器”[13]335。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詩歌的形式都有相似的特點,只有押韻才能讓人覺得讀起來順暢。而不移情就無詩句,就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14]67
兩個譯者都是有功底的“玩家”,兩人翻譯風格的不同主要與其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與其對世界、美好以及苦痛的認知緊密聯(lián)系,移情是他們譯作產(chǎn)生的動力,或者說決定性因素。下面對比分析一下兩個不同時代的譯者對《飛鳥集》的翻譯,或者說對泰戈爾詩集的理解。
例1:
原文:“What language is thine, O sea?”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question.”
“What language is thy answer, O sky?”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silence.”
鄭譯:海水呀,你說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疑問。
天空呀,你回答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馮譯:“滄海,你用的是哪種語言?”
“永不止息的探問。”
“蒼天,你用的是哪種語言?”
“永不止息的沉默。”
這一小節(jié)的翻譯,鄭先生和馮唐一定都有自己的主張,雖然看上去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但是表達上給人的感覺還是不同的。鄭先生在翻譯“海水”“天空”時都加了一個語氣助詞“呀”,這非常符合五四時期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而馮唐的翻譯就很簡練,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反復非常符合現(xiàn)代詩歌的特點。有時人對情感的反應(yīng)和自己過往的感情經(jīng)歷有很大的關(guān)系,也許一首別人覺得很普通的詩卻能讓你淚流滿面,這就是移情的強大作用。馮唐在后序中談到,在譯這首詩的時候想到過曾經(jīng)的女友,不斷地探問自己的內(nèi)心,得到的卻是無盡的沉默,參透這首詩的那一刻,他釋然了?;蛟S泰戈爾所要表達的就是一種孤獨感,一種沉默后毫無回應(yīng)的回應(yīng)。
例2:
原文: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鄭譯:你微微地笑著,不同我說什么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得久了。
馮譯:你對我微笑不語
為這句我等了幾個世紀
這一小節(jié)的翻譯,鄭先生采用的幾乎是直譯的方式,用最樸實的中文把整句表達出來。那個時期正是解放思想的時期,泰戈爾這句詩中的這個你,或許是鄭先生自己的靈魂,或許真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微笑,或許是他想象中的某個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是內(nèi)觀,即反觀自己,反觀自己的情緒、自己的需要,這句尤其符合這一心理。而馮唐在譯作中充分表達了這樣的意思,非常傳神,尤其符合當下社會人們對詩歌的審美。
例3:
原文:My wishes are fools, they shout across thy songs, my Master.
Let me but listen.
鄭譯:神呀,我的那些愿望真是愚傻呀,它們雜在你的歌聲中喧叫著呢。
讓我只是靜聽著吧。
馮譯:神啊
我的欲念如此紛紛擾擾呆癡憨傻
好吧
我只是聽聽吧
這一小節(jié)的翻譯,“wishes”的翻譯顯得尤為關(guān)鍵。鄭先生直譯為愿望,在譯文中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不妥,馮唐卻翻譯成“欲念”,這個詞語比“愿望”更有深意?;钤诩t塵中的人都有欲念,有時可能是以愿望的形式出現(xiàn),披著華麗的外衣,而愿望幾乎指代的都是美好的念想。馮唐在譯本后序中說到了翻譯這句時對于此句的理解:“如果你有一個期望,這個期望長期揮之不去,而且需要別人來滿足,這個期望就是妄念?!盵13]342欲念來了并不代表就要實現(xiàn)它,有時靜靜地看著它,其實也是內(nèi)觀的一種方式。
例4:
原文:He has made his weapons his gods.
When his weapons win he is defeated himself.
鄭譯:他把他的刀劍當做他的上帝。
當他的刀劍勝利時他自己卻失敗了。
馮譯:他尊他的劍為神
劍勝了
他輸了
這一小節(jié)的翻譯,鄭先生仍然保守翻譯字面意思,而其實泰戈爾要表達的有比字面意思更深層的含義,比如人的執(zhí)念,這也是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與心理學學科交叉涉及的原因所在。馮唐此段翻譯得非常簡潔,寥寥幾個字,把那種對于執(zhí)念的堅定和無奈翻譯得很傳神。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后來經(jīng)歷的事兒多了些,隱約覺得這種執(zhí)著中有非常不對的東西,鋒利不該是全部,一個人能左右的東西其實也不多。[11]343
例5:
原文:The noise of the moment scoffs at the music of the Eternal.
鄭譯:瞬刻的喧聲,譏笑著永恒的音樂。
馮譯:此時的噪音
嘲笑永恒的樂音
這一小節(jié)詩中所表達的寓意同樣可以指向此詩,亦或指向這個世界。鄭先生的翻譯和馮唐的翻譯很像,都是既有字面意思又有深層含義,把泰戈爾所要表達的寓意傳神地表達出來了。這是不是說明在任何時代的人其實都有對社會的無奈和迷茫呢?這句的翻譯或許是移情在翻譯詩歌中最完美的體現(xiàn)了。
兩位譯者的譯作中可以列舉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鄭先生的翻譯樸實,忠于原文,而馮唐卻通過反觀自己的過往,深入體會作者在原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某些情感。兩位譯者的譯作各有千秋,都非常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人們的審美。
在文學翻譯中,譯者是“戴著鐐銬跳舞”的比喻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譯者不止要理解原作本身的意思,還需要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也就是所說的深層涵義。要體會深層涵義不是光從文字理解就夠了,這與譯者本身的社會經(jīng)歷、成長經(jīng)歷、認識水平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而這些都是移情作用的先決條件。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移情才會在翻譯的過程中自然出現(xiàn),譯者才能很自然地把自己帶入原作角色中去,這樣譯者才會譯出首先讓自己都覺得心動的譯文,只有這樣才能有打動讀者的譯作出現(xiàn)。[15]人們常說“由我及物”和“由物及我”,當譯者達到“無我”的境界時,其實就是已經(jīng)把自己完全和原作的角色融合在一起了,自己就仿佛是故事中的那個人。譯者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首先自己要有很高的審美能力,要能夠理解原作所要表達的真正涵義,其次就是了解原作以及作者喜歡使用的寫作手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移情。[16]由此可見,移情是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移情不僅體現(xiàn)了譯者主體性的重要性,更體現(xiàn)了譯者本身存在的價值,譯者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
雖然馮唐《飛鳥集》的譯本到現(xiàn)在還受到很多的非議,但還是有一部分人認可他的理解和翻譯。他的譯本中或許有不羈,充斥著荷爾蒙的味道,但是那也是人類的味道,所以,如果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也能有一絲絲的移情,大概就更能理解譯者對于原文本的理解了。
隨著對認知翻譯學的深入研究及跨學科研究的逐漸成熟,翻譯的過程不再是一件主觀的事情,未來對于譯者水平鑒定或許會有一定的評估公式,比如認知水平所占的百分比,中文能力以及英文能力所占的百分比,跨學科知識所占的百分比等等,翻譯在未來可能也會成為一門有科學數(shù)據(jù)支撐的學科。而移情卻一直會是文學翻譯的重點,這是一部優(yōu)秀的譯作產(chǎn)生的必備因素之一。因為譯者若能在翻譯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移情識解方式,將有助于譯文獲得具有整體性的表情效果。[17]移情已不再只是心理學中的概念,而是將被廣泛地應(yīng)用于其他領(lǐng)域的研究,因為主導研究的永遠都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