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時期河北雄安地區(qū)佛教的嬗變及其特點

2019-02-21 05:28馮金忠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安新縣雄縣佛寺

馮金忠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學刊》雜志社,河北 石家莊 050051)

雄安地區(qū)的宗教在歷史上一度主要以佛、道和民間宗教為主,后隨著伊斯蘭教、天主教等的傳入,至20世紀初宗教格局大變,佛、道的主體地位逐漸喪失,佛寺道觀或廢毀或改作他用,信徒寥寥。據(jù)民國《雄縣鄉(xiāng)土志》載,雄縣回教徒約1 000余人,天主教徒約2 000人,佛教徒僧尼約100余人,道教徒10余人。[1]99這雖是雄縣一縣的數(shù)字,其實也是當時雄安地區(qū)宗教狀況的一個縮影。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內(nèi)地,在東漢中后期已傳入河北,最早的中心在河北南部。由于臨近都城洛陽,在洛陽佛教的輻射之下開始發(fā)展起來。但河北佛教的大發(fā)展卻是在十六國的后趙時期。從傳播路徑來看,大致經(jīng)過了從南到北,從西徂東的過程。①河北學界有的學者,如張志軍先生認為南宮普彤寺塔成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57年),比著名的洛陽白馬寺齊云塔還早兩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佛塔,并在此基礎(chǔ)上得出了普彤塔寺比向來被視為中國佛寺之祖的洛陽白馬寺還要早一年的結(jié)論。參見氏著《河北佛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筆者對此持保留意見,堅持認為河北最早的中心不應(yīng)在南宮所在的河北中部,而應(yīng)在毗鄰當時國都洛陽的河北南部。參見馮金忠《燕趙佛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雄安地區(qū)由于特殊的地理區(qū)位和自然環(huán)境,開發(fā)較晚,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后魏時期才開始出現(xiàn)佛寺。例如,安新縣北的天寧寺和安新縣邊吳村的古塔寺,均始建于后魏。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名寺林立,大德輩出,形成了以禪宗等為代表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宗派。這一時期雄安地區(qū)的佛寺也發(fā)展迅速。昊天寺,隋建,在安新縣曾家村。雄安地區(qū)佛教在地域分布上的一大變化便是雄縣佛教的崛起,并逐漸取代了安新佛教的地位。佛寺主要集中在雄縣,容城、安新幾無一所。如雄縣的崇興寺,在雄縣留鎮(zhèn)村,唐元和元年建,縣志云該寺“氣象雄偉,為本境最古之寺”[1]120。除此之外,還有鎮(zhèn)海寺、觀音寺(在瓦濟街)、觀音寺(在齊觀村)、增福寺、定慧寺等。從修建時間來看,既有唐初,也有唐后期。

值得注意的是,增福寺,位于雄縣李村,方志云為唐尉遲公所修。尉遲公,實即“尉遲恭”,為唐初名將、開國元勛,字敬德,后遂以字行。尉遲敬德在中國民間以門神形象為人所熟知。實際上,方志和民間傳說中托名于尉遲敬德是中國各地特別是華北地區(qū)佛寺一個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實際上多不可信,它本為唐代匠人尉遲恭韜之訛傳,由于尉遲恭和尉遲恭韜形近而訛,遂被誤植到尉遲敬德身上。于是,尉遲敬德從一個赳赳武夫變成了一個修寺善士,其形象的再造是與元明清時期民間對尉遲敬德的造神運動相一致的。也就是說,借助尉遲敬德的影響力以提高佛寺的知名度。[2]

唐武宗和五代周世宗都進行了滅佛,這是中國歷史上兩次著名的所謂“法難”,當然雄安地區(qū)的佛教也不能幸免,故唐末五代時期佛教在方志中幾乎是一片空白。北宋建立后,又推行扶植佛教的政策①在北宋諸帝中,宋徽宗崇尚道教,他在位時對佛教發(fā)展有所限制,政和八年(1118年),頒布詔令將六千卷佛經(jīng)中含有詆毀儒、道內(nèi)容的進行清理。。太祖時,知雄州的安守忠一次就施給廣慈禪院土地5 770畝。但這一時期遼宋對峙,在澶淵之盟后,宋遼兩國以白溝為界,雄安地區(qū)成為邊地和戰(zhàn)爭前沿。如雄縣縣境一分為二,南為宋之歸信,北為遼之歸義(一作歸易),僑置新城。雖然議和之后,宋遼雙方維持了長期的和平,鮮有大的戰(zhàn)事,但雙方在邊境屯集重兵,彼此防范戒備。由于這一地區(qū)地勢平坦,幾乎無險可守,北宋緣邊安撫司與屯田司皆雍塘水,種植水稻,以限戎馬。遼方常常以僧人充當間諜,刺探宋方情報,故宋王朝對邊境地區(qū)的佛寺修建和度僧活動,多有限制。例如,據(jù)李燾記載:“詔代州五臺山諸寺收童行者,非有人保任,毋得系籍。時雄州言契丹遣蔚、應(yīng)、武、朔等州人來五臺山出家,以探刺邊事,故條約之。”[3]卷一七七還比如,李允則守雄州時,曾出官庫錢千緡,復(fù)斂民間錢起浮圖(即佛塔),“是時飛謗至京師,至于監(jiān)司,亦屢有奏削。真宗悉封付允則,然執(zhí)政者,尚暄沸”,宋真宗不得已遣中人,密諭李允則中止佛塔之建。李允則謂使者曰:“某非留心釋氏,實為邊地,起望樓耳。”[4]卷二李允則修建佛塔之舉引起朝臣一片反對之聲,其原因并非在于靡費錢財,而主要是朝中大臣包括宰相等擔心在邊境建造佛塔,大興土木,會使遼方誤以為在繕修城池、整軍備戰(zhàn),以引起邊釁。李允則此舉也非出于宗教信仰,正如朝臣所憂慮的,主要是為了邊備的需要,打著建塔的幌子,實作瞭望敵情之用。其實李允則修建佛塔的例子在宋代并非個案,最著名的當屬定州開元寺塔,實際上也是為了瞭望敵情,故又稱作“料敵塔”。李允則所修佛塔,在雄縣境內(nèi),史佚其名。今容城有一座佛塔,名曰白塔,聳峙入云,高七丈,周六丈五尺,“白塔鴉鳴”是明清時期容城八景之一。此塔亦宋時建,蓋亦出于軍事目的。[5]374概言之,宋代雄安地區(qū)佛教由于特殊的政治軍事原因,在朝廷嚴密控制下,發(fā)展趨緩,但這一時期的佛教,特別是佛塔具有濃郁的軍事色彩,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性。

金滅北宋后,混一河北,形成了與南宋南北對峙的局面。不過這時期的宋金分界線不再是白溝,而是大散關(guān)—淮河一線。金又改幽州為中都,作為正式都城,雄安地區(qū)由邊地和戰(zhàn)爭前沿,一躍為畿輔之地,成為了政治核心區(qū),這是雄安地區(qū)政治地位的一大變化。隨著政治地位的抬升,軍事色彩的消褪,佛教又重新得以恢復(fù)發(fā)展。如靜聰寺,金明昌年間建,在安新縣城內(nèi)北街,本金章宗元妃香火院。但雄安地區(qū)佛教進入高潮還是在元代之后。

元代雄安地區(qū)佛教仍主要集中在雄縣。據(jù)嘉靖《雄乘》、光緒《畿輔通志》、《河北通志稿》、民國《雄縣新志》、民國《雄縣鄉(xiāng)土志》、民國《容城縣志》、《河北省志·宗教志》等材料記載,安新縣11所佛寺中,建于元代的只有1所。②即凈業(yè)寺,在安新縣西,元大德七年(1303年)建。而雄縣佛寺29所,其中明確記載建于元代的則有9所,占總數(shù)的31%。即普覺寺(至正年間)、大覺寺(至正五年)、普照寺(至正五年)、百尺寺(元至正十年)、清涼寺(至正六年)、百福寺(至正年間)、云巖寺(至正五年)、觀音寺(在孫村,至正五年)、觀音寺(在東羊,或作東楊村,至正十年)。從時間上全部集中于元末的元順帝至正年間。即使建于前代的寺院,在元代也進行了重修改建。例如,定惠(慧)寺,始建于唐,在雄縣東趙村,宋元迄明皆有重修。

有明一代,從京師到各地,是中國佛寺的井噴式發(fā)展時期,“營建寺觀,歲無寧日”,“僧尼道士,充滿道路”[6]。方志所記載的各地佛寺中,始建于明代或明代重修者占了大多數(shù)。雄安地區(qū)方志所載的40所佛寺中③當然,方志所記亦非全部,例如對雄縣而言,據(jù)民國《雄縣志》東羊(楊)、大謝王、槐中營、文家營、河西營皆有佛寺。大步村有明國寺、海潮庵,河崗有清涼寺,洪城有興隆寺、地藏寺,南沙窩村東有金沙寺,平王村有興國寺。這些寺院由于無碑記可考,附記于此。,明確言建于明代者有17所,占總數(shù)的42.5%,如果加上明代重修的則達27所,占總數(shù)的67.5%。這一時期,相比唐宋元時期主要集中于雄縣相比,地域范圍更為擴大,安新縣境佛教有較大的恢復(fù),新建者4所,重修前代舊寺2所④這4所是保安寺(明嘉靖年間建,在安新縣北六里村)、鎮(zhèn)龍寺(明建,在安新縣東)、朝陽寺(明萬歷年間建,在安新縣城內(nèi),舊置僧正司于此)、大悟寺(明萬歷年間建,在安新縣老河頭村)。兩所重修舊寺者為天寧寺(后魏始建,在安新縣北,明宣德重修)、靜聰寺(金明昌年間建,在安新縣城內(nèi)北街,明宣德重修)。,合計6所。雖然與雄縣佛寺數(shù)量仍有差距,但差距已大為縮小,顯示出縣域間大致均衡發(fā)展的態(tài)勢。這也是明代雄安地方佛教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表征。

明代雄安地區(qū)佛寺,從修建主體來看,多為民間集資修建,少部分為官員出資。如圓通閣,在雄縣圓通街,乃由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云川指揮王俊建。在官員建寺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xiàn)象是宦官修寺。例如,觀音寺,在雄縣東西里(或作東李),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崇禎十四年(1641年)太監(jiān)謝文□重修。地藏寺,位于雄縣西樓東趙村,明天順元年(1457年)建,明太監(jiān)王姓、李姓等所建。[1]114天寧寺,在雄縣圓通街,明永樂間創(chuàng)建,太監(jiān)李欽等施經(jīng)一藏于天寧寺,見萬歷二十年(1592年)重修天寧寺碑。[7]243華公庵,俗呼為來僧廟,崇禎間縣人內(nèi)監(jiān)華顯金于觀音庵門前,開井筑舍,為施茶之處。以上4個寺院為宦官修建或與宦官密切相關(guān)。

隋唐以后,宦官的來源變?yōu)橛擅耖g供奉為主,窮苦人家子弟在宦者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在深受佛教影響的民間社會,宦官自小浸潤其中,進入宮廷后,自幼培植的信仰也不會因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而驟然放棄。況且封閉的、充斥著勾心斗角甚至刀光劍影的宮廷生活環(huán)境也會進一步強化佛教信仰。雖然歷代以來,宦官建寺者并不鮮見,但明代宦官建寺則是最為突出者,其中不乏巨珰大閹。如明英宗寵幸宦官王振,王振所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建大興隆寺時,“日役萬人,糜帑數(shù)十萬,閎麗冠京都”,明英宗賜號“第一叢林”[8]卷一六四。明代許多宦官于生前建寺以作功德,年老后所建寺院便成為他們的退養(yǎng)之所,死后也往往葬于寺旁,或者于葬所起寺。寺院的僧人兼管守護墳?zāi)埂_@主要集中在京郊。光緒《順天府志》云:“京城之外,而環(huán)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闊壯麗,奇?zhèn)ゲ豢蓜儆?。詢之,皆閹人之葬地也。閹人既卜葬于此,乃更?chuàng)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為其守冢之人。”[9]548

明代遷都北京后,宦官多來源于京畿附近地區(qū),雄安地區(qū)密邇京師,自然也是宦官的重要來源地。以上4所與宦官相關(guān)的寺院,在性質(zhì)上顯然與建于京師或京郊者有所不同,它們具有為家鄉(xiāng)作貢獻的紀念性質(zhì),當然也包含著為自己作功德以及光耀門楣的目的。在這點上與王振在家鄉(xiāng)蔚縣所建靈巖寺有些類似。

明代對佛教寺院控制大為加強,不許隨便置寺,曾對佛寺大加裁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敕令“凡僧人不許與民間雜處,務(wù)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二十人以下者聽令歸并成寺。其原非寺額,創(chuàng)立庵、堂、寺院名色,并行革去”[10]。明成祖即位后,重申禁止私創(chuàng)寺院,并對“舊額”重新加以厘定:“凡歷代以來,若漢、晉、唐、宋、金、元,及本朝洪武十五年以前寺、觀有名額者,不必歸并。其新創(chuàng)者,悉歸并如舊?!盵11]卷一四《大明會典》卷一六三《律例四》嚴申:“凡寺觀庵院除見在處所外,不許私自創(chuàng)建增置,違者杖一百,還俗。僧道發(fā)邊遠充軍,尼僧女冠入宮為奴?!盵12]卷一六三

雖然明廷對佛寺僧人人數(shù)和新建寺院多有限制,乃至加以厘革,但從實際來看,效果并不顯著。例如對雄安地區(qū)而言,所謂“新創(chuàng)者”,如上所言即有21所(雄縣17所,安新4所),前朝舊寺不過12所。朝廷詔令難以得到切實貫徹,除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張力外,此一時期佛寺主要分布于鄉(xiāng)野村坊間的特點,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從中國佛教寺院的分布來看,一般來說,京城輦轂之下最為稠密,名寺大剎更是多集中于此。在地方上則主要集中于州縣治所和各交通要道。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包括宗教中心)合一是中國歷朝歷代的普遍現(xiàn)象,這在唐中期以前尤為明顯。同時,佛教寺院往往選址于山川秀美之處,大凡名山,都遍布梵宇琳宮。峨眉山在唐代曾建有上百座佛寺;九華山鼎盛時,寺院也有近百座;嵩山、泰山更是如此,難怪世人要感嘆“天下名山僧占多”。而有明一代,佛寺多出現(xiàn)在鄉(xiāng)村中,顯示出佛教進一步向底層民間延伸的趨勢。根據(jù)上述方志材料,雄安地區(qū)佛寺26所(包括明代始建和重修),其中建于縣城內(nèi)的只有9所,而在鄉(xiāng)村者則有17所。有的村莊乃至有數(shù)座寺院。

眾所周知,明代佛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三教融合,對于佛教內(nèi)部而言則是禪教合流,顯密融通。學界長期認為明清佛教屬于衰落期,對明清以來的佛教多有忽視,確實此時期佛教在理論上罕有大的建樹,失去了隋唐時期那股磅礴沖天的氣勢,但此時期佛教同儒學、道教乃至民間宗教相融合,以一種更為百姓喜聞樂見的面貌出現(xiàn),幾乎滲透到民間社會的每個角落,與中國民間社會血肉相連,完全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講,明代佛教并未衰落,從社會影響力來講,比起前代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佛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nèi)地后,中國化的進程隨之開啟,至唐代形成了完全中國化的諸佛教宗派,標志著佛教中國化基本完成。在佛教中國化的同時,對中國各地區(qū)、各民族而言,還存在著本土化的問題,即與各地區(qū)、各民族鄉(xiāng)風民俗的當?shù)厣鐣娜诤?,可以說,本土化是佛教中國化進程的繼續(xù)和進一步發(fā)展。佛教本土化在中國各地、各民族間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在雄縣縣城西后街,南首有觀音堂,北向,堂西有芥子庵,庵南有五道廟,北有新建藥王行宮,佛、道、民間信仰諸祠廟共處一院,“是可謂叢祠者矣”[1]107。還比如,東照村,村多古廟,西為定慧寺,有鸚哥殿。鸚哥,即鸚鵡。在佛寺中竟然有以鸚鵡名稱命名的殿堂,顯示出佛教不再是那么虛無縹緲,而是充滿著世俗的生活氣息。

當然,雄安地區(qū)的佛教缺乏名寺名僧①《景德傳燈錄》卷二三記載有雄州華嚴正慧大師,為撫州曹山慧霞禪師法嗣,還有雄州興云石琳瑀禪師。此雄州,又稱南雄州,今廣東韶關(guān)南雄市,非河北之雄州。,但作為一個地方小寺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它們構(gòu)成了中國佛寺的絕大多數(shù),更具有普遍性,從它們身上或許能更深入了解佛教在中國民間社會傳播流行的實態(tài),換言之,雄安地區(qū)佛寺是中國佛教民間化、世俗化的一個絕佳樣本。

猜你喜歡
安新縣雄縣佛寺
雄縣人大常委會“一家一站”建設(shè)見成效
雄縣人大常委會 小“積分” 大格局積極推動代表履職
雄安·雄縣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 周年軍民聯(lián)歡會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古交千佛寺戲曲碑刻淺論
意靜不隨流水轉(zhuǎn),心閑還笑白云飛——佛寺山水楹聯(lián)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