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江蘇省儀征市實驗中學 211400)
初中生生學習了簡單機械的有關知識后,在處理簡單機械中有關滑輪組的問題經(jīng)常會束手無策,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更是無從下手,感覺解答此類問題時很難.這是初中物理的難點知識,我們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視野切入,掌握一種解題方法,先分析確哪個是定動滑輪,哪個是定滑輪,利用平衡力的知識解決此類的問題,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讓學生能游刃有余解決有關滑輪組的問題.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將這類問題進行歸納整理,以有助于教師教,學生學.下面舉幾種不同情況下有關滑輪組利用平衡力解決問題的例子,僅供大家參考.
例1 把質量相等的A、B兩物體掛在如圖1滑輪組下面,不計繩子、滑輪的重力和摩擦,放手后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
A.A上升 B.A下降 C.A、B均靜止 D.無法判斷
圖1
分析利用動滑輪、定滑輪的省力特點結合平衡力的知識分析解答此題.由于不計繩子、滑輪的重力和摩擦力,左邊的是定滑輪,右邊的是動滑輪,B物體掛在動滑輪上被兩根繩子往上拉著,根據(jù)力的平衡知識知道每根繩子上的力F與B物體的重力關系有:2F=G,得F=0.5G,而重物A的重力為G,定滑輪具有只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的特點,故A物體向下的拉力為G,由于G>0.5G,即G>F,所以A下降,B上升.故選B.
點評此題考查了動滑輪、定滑輪的省力特點,屬于基礎題目,教師在講解此題時應當注意滲透平衡力的知識,讓學生學會受力分析,為下面更復雜的滑輪組題目打下基礎.
例2 如圖2所示,彈簧測力計A和B及滑輪組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F(xiàn)=10 N,若不考慮測力計重、滑輪重及摩擦,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shù)應分別為( ).
A.30N和30N
圖2
B.30N和20N
C.20N和20N
D.20N和30N
分析分析可知左邊的是定滑輪,右邊的是動滑輪,但本題不需要判斷;連接滑輪組的同一根繩子上的拉力都是相等的,對于輪子來說,向左的拉力等于向右的拉力,有幾段繩子拉著輪子,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是拉力的幾倍;根據(jù)平衡力知識,A彈簧測力計連接的輪子中共有三段繩子承擔拉力,則:FA=3F=3×10N=30N;對于B彈簧測力計連接的輪子中共有兩段繩子承擔拉力,則:FB=2F=2×10N=20N;故選B.
點評此題看上去是滑輪組的使用,但實際是平衡力的知識應用,運用平衡力只是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即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繩子對滑輪的拉力之和,這樣解決問題不需要學生判斷滑輪究竟是動滑輪還是定滑輪,方便簡單不易錯.
圖3
例3 如圖3所示,某人拉著繩的自由端勻速向左運動時,測力計B的示數(shù)是600N,那么在不計繩和輪重以及摩擦的情況下,下列關于測力計A的示數(shù)和汽車受到摩擦力大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1200N 1800N B.1200N 1200N
C.1800N 1800N D.1800N 1200N
分析由圖分析可知左邊的是定滑輪,右邊的是動滑輪,由上一題分析可知連接滑輪組的同一根繩子上的拉力都是相等的,有幾段繩子拉著動滑輪,繩子自由端的拉力就是動滑輪拉物體拉力的幾倍;不計繩和滑輪重以及摩擦的情況下,由于某人拉著繩的自由端勻速向左運動時,汽車水平勻速移動,所以整個裝置處于平衡狀態(tài),根據(jù)平衡力可知動滑輪對車的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所以,f=F拉=1800N.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滑輪組拉力的計算、二力平衡的條件的應用,根據(jù)平衡力的知識解答學生較容易理解,即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繩子對滑輪的拉力,學生只要數(shù)清楚幾股繩子就可以了,這樣分析解題學生不易出現(xiàn)錯誤.
例4 人的體重為500N,吊籃重為700N,人要將吊籃勻速吊起,求下面兩種情況下人的拉力(不計滑輪、繩重及摩擦).
圖4
(1)如圖4甲,人站在地面上,至少要用____N的力拉繩.
(2)如圖4乙,人站在吊籃中至少要用____N的力拉繩.
點評此題考查滑輪組繩子拉力的計算,難點在(2)要把動滑輪、人和吊籃看著整體分析,利用平衡力的知識進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綜上分析可知,對于滑輪組的問題,學生要理解定滑輪只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的特點;動滑輪在理想情況下可以省二分之一的力;滑輪組要找準作用在動滑輪上繩子的根數(shù).在實際解決滑輪組的問題時要學會受力分析,結合平衡力的知識,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能夠幫助學生輕松地解決這類問題,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的方法,找出規(guī)律,相信這樣持之以恒一定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