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功
(開封市中醫(yī)院糖尿病腎病科,河南 開封 475000)
糖尿病為內分泌科常見代謝性疾病,其發(fā)病和遺傳因素、飲食、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且近年來其發(fā)病率逐漸升高[1]。糖尿病腎病為糖尿病患者嚴重并發(fā)癥,其發(fā)病和患者腎小球病變指間有較大關聯(lián)[2],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蛋白尿、水腫等,若發(fā)病之后不能及時治療,患者腎臟可進一步損害,進而造成尿毒癥,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西醫(yī)學對于糖尿病腎病目前尚未形成特效治療方法,本科近年來嘗試為此類患者實施參芪地黃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取得一定效果。2016年4月-2018年2月,筆者采用參芪地黃湯加穴位敷貼聯(lián)合西藥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39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78例開封市中醫(yī)院糖尿病腎病科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齡19~65歲,平均(46.62±3.71)歲;病程12個月~11年,平均(5.20±1.25)年;并發(fā)高血壓16例。對照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齡20~63歲,平均(46.59±3.62)歲;病程11個月~11年,平均(5.14±1.30)年;并發(fā)癥高血壓18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
按照《腎臟病學》[4]中的相關標準。經檢測均符合2型糖尿病標準。24 h尿蛋白連續(xù)3次測定中,2次及以上結果為30~300 mg,且近期未用對腎功能有影響的藥物。
按照參考文獻[5]中關于氣陰兩虛夾瘀證的標準。主癥:乏力倦怠、口渴喜飲、肢體疼痛或麻木,次癥包括心煩失眠、五心煩熱,舌暗紅,苔白薄或花剝,舌下脈絡為青紫,脈象無力,或弦澀。具備主癥中的2項、次癥2項且符合舌脈象,即可診斷。
①年齡>18歲;②有糖尿病病史,經診斷符合糖尿病腎病標準;③肝腎功能檢測結果正常;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依從性佳。
①意識不清或理解能力有誤;②存在精神疾病病史;③合并器質性疾病;④無法長期耐受用藥治療。
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指導糖尿病飲食方法,適當運動,并給予格列喹酮片(北京萬輝雙鶴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40258,30 mg×60 s)30 mg,口服,3次/d;阿卡波糖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0202,50 mg×30 s)50 mg,口服,3次/d?;颊咝鑼⒀獕嚎刂茷?30/8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給予依那普利(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2026567,10 mg×8片×2板)10 mg, 1次/d,口服。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參芪地黃湯,藥物組成:山藥、丹參、黨參、茯苓各15 g,黃芪30 g,熟地黃、五味子、麥冬、牡丹皮、澤瀉各10 g,山萸肉12 g,1 d 1劑,用水煎為400 mL,分早晚2次用藥。同時給予中藥外敷穴位貼敷治療,基本方為:黃精、黃芪各30 g,穿山甲15 g,大黃、土鱉蟲各10 g。操作方法:諸藥研為細末,用時以適量姜汁調制為糊狀,在神闕穴、雙涌泉穴、雙腎俞穴外敷,外用麝香壯骨膏在每晚入睡前敷藥,早晨去除,1 d 1次。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8周后判定療效。
在治療前后評定患者腎功能,所選取指標為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尿素氮(BUN)水平。觀察治療前后機體炎癥反應,選取的指標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的相關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指標恢復正常,或改善至少5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各項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但不足50%。無效: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改善不明顯。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43,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療效對比
見表2。
組 別例數(shù)時間SCr/μmol·L-1Cysc/mg·L-1BUN/mmol·L-1治療組39治療前65.78±3.520.89±0.105.89±1.57治療后62.38±2.17**#0.70±0.05**##5.12±1.41*對照組39治療前65.63±3.470.88±0.145.92±1.63治療后63.55±2.62**0.80±0.02**5.64±1.20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P<0.01
見表3。
組 別例數(shù)時間TNF-αIL-6治療組39治療前17.79±2.0615.61±2.47治療后11.21±1.38**##13.05±2.11**#對照組39治療前17.84±2.3515.59±2.60治療后14.54±1.69**14.18±2.35*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P<0.01
對照組中2例患者(5.13%)有輕微胃腸道反應,未影響治療;治療組3例(7.69%)出現(xiàn)輕微胃腸道反應,未影響治療。
糖尿病腎病為慢性消耗性疾病,需長期用藥展開治療,在長期服用過程中,西藥可對機體造成一定毒副作用,導致身體負擔加重,可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6]。因此,近年來本科將研究重點放在中醫(yī)藥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之上。
糖尿病腎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消渴”“下消”范疇,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主要是因消渴病患者遷延難愈,腎氣不足,氣陰兩虛,失于固攝,導致水谷精微下注,引發(fā)疾病。筆者通過總結臨床實踐經驗,認為糖尿病腎病主要發(fā)病機制是氣陰兩虛夾瘀,以腎為主要病位,且多涉及脾,體內適中有瘀血阻滯現(xiàn)象,通常存在水濕停滯?!夺t(yī)學心語》主張下消患者應滋腎補肺,以生脈散、地黃湯治療[7]。本研究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患者實施中醫(yī)治療,而中醫(yī)學治療的思路是主要實施滋陰補氣,同時健脾、活血、化瘀。參芪地黃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是切中早期糖尿病腎病病機特征制定的治療方法,其中參芪地黃湯為口服之藥。在參芪地黃湯方藥組成中,熟地黃有補腎、滋陰、填精;山藥可攝精微、養(yǎng)脾陰;山萸肉可固腎攝精,阻擋水谷、精微下注;黃精、五味子、麥冬、黨參及黃芪有生津止渴、益氣養(yǎng)陰之功;黨參、山藥、茯苓有益氣、滲濕、健脾之功;牡丹皮可清瀉相火,同時可抑制山茱萸肉的溫澀;土鱉蟲、穿山甲、大黃、丹參有活血化瘀之功;澤瀉有利濕瀉濁之效,且可制熟地黃滋膩戀邪之弊端。全方共用可利濕瀉濁、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益氣養(yǎng)陰。
穴位敷貼為中醫(yī)學傳統(tǒng)治療方法,筆者在穴位敷貼中,選取的藥物為養(yǎng)血、益氣、活血之藥,如土鱉蟲、穿山甲、大黃、黃精、黃芪等。首先將上述藥物研制為細末,用時以適量姜汁對其調和,敷貼在神闕穴、涌泉穴、腎俞穴之上。其中腎俞穴有滋陰補腎之功;涌泉穴有利尿滲濕之效;神闕穴可益下焦。采用穴位敷貼的方法,可利用經穴刺激與藥物治療作用,發(fā)揮雙重治療效果,借以改善患者預后[8]。本研究中,治療組有效率89.7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79%(P<0.05),可見治療組的治療方法效果比較突出。另外,治療后治療組血肌酐、胱抑素C、尿素氮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P<0.01),從中可見,經相應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腎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治療組治療后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說明治療組炎癥反應顯著減輕。這是因為治療組所用藥物中,黃芪可增強機體免疫反應效應,可促使尿蛋白逆轉,同時該藥物還可促使腎臟組織纖維化的過程延緩,有助于預防糖尿病腎病的進展。另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組間差別不顯著,可見治療組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十分安全,后期可展開長時間的隨訪,對治療組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進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參芪地黃湯聯(lián)合穴位敷貼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腎臟功能,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治療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