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族裔歷史重構(gòu):加拿大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的唐人街敘事

2019-02-11 23:21
關(guān)鍵詞:土生唐人街溫哥華

加拿大是華人移居海外較多也較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858年,位于加拿大西海岸的維多利亞就建起了第一條唐人街,它在北美的歷史僅次于美國舊金山的唐人街。此后又陸續(xù)在溫哥華、多倫多等地修建了唐人街。歷經(jīng)百年滄桑,唐人街不僅成為加拿大華裔歷史的見證者,更孕育了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發(fā)韌于20世紀70年代的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至今歷史雖然不到50年,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加拿大文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同屬北美華裔文學(xué),或許由于歷史較短,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力遠不及美國華裔文學(xué),研究者也相對較少。而事實上,加拿大華裔作家所取得的文學(xué)成就并不遜于美國華裔作家,尤其是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以唐人街為背景的經(jīng)典作品,曾經(jīng)屢獲大獎,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并被選入權(quán)威文學(xué)詞典或文學(xué)教科書。目前,國內(nèi)對于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的研究為數(shù)不多,并且主要涉及單個作家或作品,[注]如趙慧珍 :《論加拿大華裔女作家李斯嘉的〈殘月樓〉》,《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1996年第2期,第121-127頁;朱徽 :《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xué)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趙廉博士訪談錄》,《中國比較文學(xué)》2001年第2期,第126-136頁;趙慶慶 :《語言·隱秘·重構(gòu):加拿大華裔作家崔維新的〈紙影:唐人街的童年〉評析》,《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04年第3期,第116-123頁;等等。筆者也曾撰文討論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的起源及發(fā)展,但仍有許多值得關(guān)注和挖掘的問題。筆者注意到引領(lǐng)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發(fā)展的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以其“唐人街敘事”重新建構(gòu)了華人族裔歷史,這一點對于理解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和歷史至關(guān)重要,對此學(xué)界尚沒有專門探討,本文即嘗試考察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作品中的唐人街敘事。

一、唐人街記憶與華裔文學(xué)

唐人街對于早期移民海外的華人而言,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更是一個文化場域,它曾為初來乍到的移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及生存平臺,也為他們營造了精神上的家園。在加拿大,從溫哥華的片打街(Pender Street)到多倫多的登打士街(Dundas Street), 散落各地的唐人街是加拿大華裔歷史的縮影與見證,它的興衰反映了加拿大華裔社區(qū)的演變。如今唐人街舊貌依然,卻已今非昔比。作家崔維新(Wayson Choy,1939-2019)在其代表作《玉牡丹》(JadePeony, 1995)的引言中指出:

我們把居住的地方稱作“唐人街”英文表達是“China-People Street”,后來,我們不想模仿鬼子的語言(Demon talk),直接把它稱作“華埠”(Wah Fauh),也就是“China-Town”。兩個詞之間的區(qū)別很明顯,單從英文表達的變化可以看出,“People”一詞已經(jīng)沒有了。[注]Wayson Choy, The Jade Peony,Vancouver/Toronto: Douglas & McIntyre, 1995, Preface. 本文所征引英文文獻譯文,除特別說明,均為筆者自譯。

確如崔維新所言,隨著社會經(jīng)濟地位提高,華裔與主流社會進一步融合,大量華裔人口逐步遷出唐人街,這一昔日封閉的華人社區(qū)不再是一塊流亡的飛地,它已經(jīng)成為一段族裔記憶,一道歷史景觀。翻開由加拿大第一代土生華裔創(chuàng)作的文本,即可發(fā)現(xiàn)“唐人街”是反復(fù)出現(xiàn)的母題,對于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而言,唐人街是他們個人成長和族裔建構(gòu)的起始,是無法回避的歷史存在和鮮活記憶。正如作家李群英(Sky Lee,1952- )在《殘月樓》(DisappearingMoonCafé, 1990)中所言:“你可以把她從唐人街帶走,卻不能讓她忘記唐人街?!盵注]Sky Lee, Disappearing Moon Café,Vancouver/Toronto/Berkeley: Douglas & McIntyre, 1990, p.221.無法忘記的唐人街成為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源泉。

1858年,弗雷澤河谷(Fraser Valley, 位于現(xiàn)在的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金礦的發(fā)現(xiàn),把美國加利福利亞的華裔移民帶到了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大約一年以后,又從中國廣東等南方諸省吸引到大批移民加入這股“淘金潮”,特殊的地緣優(yōu)勢使維多利亞成為早期華裔移民的主要登陸港口?!疤越馃帷睖p退后,華裔開始向經(jīng)濟更發(fā)達的城市遷移。1911年,溫哥華取代維多利亞成為加拿大最大的華裔聚居區(qū),華裔們把它叫做“咸水埠”(Hahm-sui-fauh)。20世紀三四十年代,盡管以溫哥華唐人街為代表的華裔社區(qū)已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卻仍是相對孤立的“城中之城”,長期處于比較封閉、落后的狀態(tài)。[注]See The Women's Book Committe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eds. , Jin Guo : Voices of Chinese Canadian Women, Toronto: Women's Press, 1992, p.19.

唐人街是華裔移民艱苦歲月的見證, 它的發(fā)展也與華裔移民的重要歷史時期相呼應(yīng),大致可分為 萌芽階段(1858年-19世紀70年代)、發(fā)展階段(19世紀80年代-20世紀初)、衰落階段(20世紀20年代-60年代)及復(fù)蘇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來)。[注]參見喬國:《加拿大唐人街的歷史嬗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4-16頁。在萌芽階段,維多利亞唐人街是華人首選聚居地,大部分居民是淘金者,因缺乏教育及生存技能而受主流社會的歧視,只能固守于唐人街;之后隨著“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1881-1885)的修筑,大批中國苦力涌入,唐人街逐漸興旺,社團、寺廟、教堂、學(xué)校等相繼建立,形成了與白人社會相隔離、比較成熟的華人社區(qū);再后來由于人頭稅(Chinese Head Tax, 1885-1923)和《排華法案》(TheChineseExclusionAct,1923-1947)對華人入境的限制,以及土生華裔受西方文化影響,渴望融入主流社會,逐漸搬離,唐人街走向衰退;直到20世紀70年代,多元文化政策在加拿大逐步實施,華裔文化作為多元化的一支,受到主流社會的接納,唐人街不再是以前窮困、封閉的形象,進入了復(fù)蘇階段。

隨著唐人街的復(fù)蘇,華裔作家們意識到書寫族裔故事、重構(gòu)社區(qū)歷史的重要性,于是自發(fā)組織起來,通過建立文學(xué)團體、結(jié)集出版作品等方式,以積極的行動“讓歷史性的沉默轉(zhuǎn)化成立足于華裔社區(qū)的當(dāng)代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注]李暉:《筆尖在楓葉國舞蹈:華裔加拿大文學(xué)的起源及發(fā)展》,《華文文學(xué)》2014年第3期,第122頁。在華裔文學(xué)發(fā)韌之初,成長于唐人街的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是最活躍的群體,其中的著名人物有朱藹信(Jim Wong-Chu, 1949-2017)[注]朱藹信出生于香港,4歲時作為“紙兒子”移民加拿大,是加拿大華裔文壇的元老級人物,參與創(chuàng)辦“亞裔加拿大作家工作坊”,編寫了幾部重要的加拿大華裔英文文集:《多嘴的鳥:當(dāng)代加拿大華裔作品集》(Many Mouthed Birds : Contemporary Writing by Chinese Canadians,1991)、《云吞:加拿大華裔詩集》(Swallowing Clouds : An Anthology of Chinese-Canadian Poetry, 1999)及《敲響:當(dāng)代加拿大華裔小說集》(Strike the Wok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anadian Fiction, 2003)。他擅長詩歌,代表作品有詩集《唐人街幽靈》(Chinatown Ghost, 1986),一些作品被收錄入《與眾不同:加拿大多元文化文學(xué)》(Making a Difference : Canadian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1996)等文集中;并曾為多個文化項目擔(dān)當(dāng)歷史顧問。及前文提到的崔維新、李群英等,他們聯(lián)合日裔作家創(chuàng)辦了首個亞裔文學(xué)團體 ——“亞裔加拿大作家工作坊”(Asian Canadian Writer's Workshop,1976)。作家們通力合作,對主流文學(xué)的霸權(quán)地位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成立當(dāng)年,“工作坊”匯集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集《不可剝奪的稻米:加拿大華裔及日裔文集》(InalienableRice:AChineseandJapaneseCanadianAnthology,1979),它標志著加拿大華裔、日裔文學(xué)的誕生。文集的主標題旗幟鮮明地顯示了作者的族裔身份和反對種族歧視的呼聲。

此后,越來越多優(yōu)秀作家涌入文壇,華裔文學(xué)得到長足發(fā)展,特別是《多嘴的鳥:當(dāng)代加拿大華裔作品集》的出版發(fā)行,更是標志著華裔文學(xué)走向成熟階段?!岸嘧臁币辉~不但表現(xiàn)了作家們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的多樣性,更反映了他們“渴求打破沉默,抒發(fā)自己感受的強烈訴求”。[注]李暉:《淺議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xué)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歷史教學(xué)》2008年第24期,第95頁?!?雖然)說出來可能招致麻煩,……(但是)并非可恥,而是源于內(nèi)心的歌唱(a few songs straight from the heart)”。[注]Bennett Lee & Jim Wong-Chu, eds. , Many-Mouthed Birds : Contemporary Writing by Chinese Canadians, Vancouver/Toronto: Douglas & McIntyre, 1991. p.8.文集中有不少篇幅聚焦于唐人街往事,如安妮·朱(Anne Jew)的《唐人街上每個人都大聲說話》(EveryoneTalkedLoudlyinChinatown,1991),以及李群英的《殘月樓》、鄭靄齡(Denise Chong,1953- )的《妾的兒女》(TheConcubine'sChildren, 1994)和崔維新的《玉牡丹》中的選段等。唐人街敘事成為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后來的華裔移民文學(xué)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張翎的《金山》(2009)。[注]該書的英文譯名為Gold Mountain Blues : From Kaiping to Vancouver,由企鵝出版社于2011年10月出版,后被崔維新、余兆昌、李群英及鄭靄齡等指控涉嫌抄襲。

加拿大華裔作家根據(jù)其成長背景大致可以分為土生作家和移民作家。[注]參見李暉:《穿越族裔的屏障: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發(fā)展趨勢研究》,《當(dāng)代文壇》2015年第2期,第48頁。所謂土生作家,是指出生或成長于加拿大、用英文寫作的華裔作家。其中20世紀30至5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華裔,是登上華裔文壇的第一代土生作家,他們中除了朱藹信、崔維新、李群英、鄭藹齡及余兆昌(Paul Yee,1956- )等優(yōu)秀作家外,其他如弗雷德·華(Fred Wah, 1939- )和方曼俏(Judy Fong Bates, 1956- )也取得了較高成就,尤其是弗雷德·華的散文詩集《等候薩斯喀徹溫》(WaitingforSaskatchewan,1986)還曾獲“加拿大總督文學(xué)獎”,但是由于這兩位作家成長于加拿大小鎮(zhèn),華人相對較少,沒有形成固定的華裔街區(qū),他們的作品主要描寫小鎮(zhèn)華裔的移民生活,所以本文沒有把他們的作品納入唐人街敘事之列。而60年代及其后出生的華裔作家,如黎喜年(Larrisa Lai,1967- )、胡功勤(Terry Woo,1971- )、馬德蓮·鄧(Madeleine Thie,1974- )、林浩聰(Vincent Lam,1976- )等,一般稱之為第二代土生作家。至于移民作家,又稱“新移民作家”,則大都是在80年代或其后移居加拿大,除少數(shù)幾位用中英或中法雙語進行創(chuàng)作外,多數(shù)用中文寫作,代表作家有趙廉(1950— )、李彥(1954— )、張翎(1957— )、應(yīng)晨(1961— )等。第二代土生作家及新移民作家因缺乏在唐人街生活的經(jīng)歷,故作品中鮮見唐人街敘事,他們的作品多涉及身份問題、文化沖突與融合等。

二、唐人街回望:歷史的召喚

早期的華裔移民大部分來自中國南方沿海各省農(nóng)村,受限于語言和教育等因素,基本沒有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能力。而且,對于屈辱、辛酸的過往,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甚至寧可忘記?!凹幽么蟛⒉皇菍λ械囊泼穸家灰曂剩A裔是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最不受歡迎、受到最苛刻對待的人”。[注]Jin Tan & P. E. Roy, The Chinese in Canada, Ottawa: The Canadi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985, p.3.長期被嚴重歧視和邊緣化,華裔社區(qū)早已經(jīng)習(xí)慣了緘默不語。鄭藹齡曾坦言,她的《妾的兒女》剛出版時,并不受本族裔歡迎,根本原因在于它“道出了華人群體生活的掙扎”。[注]莊建、虹飛:《打開看望外婆之門:華裔作家鄭藹齡訪談》,《譯林》2011年第3期,第211頁。誠然,唐人街曾是華裔移民蒙受恥辱的印記,宛如一塊歷史的傷痕,揭開它會經(jīng)歷苦痛;但是,緘默并不能磨滅那段關(guān)于族裔歷史的記憶,更何況“忘記歷史等于背叛”。華裔文壇的領(lǐng)軍人物——第一代土生作家們意識到建構(gòu)族裔歷史、確立文化身份、彰顯華裔在加拿大的歷史貢獻是他(她)們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

余兆昌是著名的華裔歷史學(xué)家兼作家,曾就讀于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xué)歷史專業(yè),然而他在本科及碩士階段卻沒有讀到過一本正面書寫加拿大華裔歷史的書籍,這讓他在震驚之余產(chǎn)生了重寫加拿大華裔歷史的迫切愿望。[注]參見章文君:《論加拿大華裔作家余兆昌的兒童文學(xué)創(chuàng)作》,《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1年第3期,第46頁。他意識到圖書館里一些關(guān)于華裔移民歷史的介紹,主要從白人的角度來講述,并且其中有很多錯誤的刻畫。“所以我非常想從另一面講述他們的故事,……我研究的動機是為了弄清社區(qū)里發(fā)生了什么, 以此來反對那些在社區(qū)外的人對華裔所作的一切”。[注]陳中明:《陳中明訪問余兆昌》,韓文靜譯,《世界華文文學(xué)論壇》2011年第2期,第78頁。于是他開始著意于收集早期移民的歷史資料,大學(xué)畢業(yè)后又曾先后在溫哥華城市檔案館和安大略省檔案館做文獻管理工作,這些經(jīng)歷為他日后的寫作積累了豐厚的素材。

其實,和當(dāng)時唐人街多數(shù)人一樣,余兆昌在60年代搬離了華裔社區(qū)。此后,他幾乎不與華裔圈子聯(lián)系,有意無意間淡忘了自己的族裔身份,直到在高中快畢業(yè)那年,導(dǎo)師讓他去協(xié)助一場主題為“身份及意識”(identity and awareness)的加拿大華裔青年會議,盡管很不樂意,但是礙于情面,他只好去參加。當(dāng)時,會上有人提及修筑鐵路的華工, 余兆昌冒然打斷:“你說他們干什么? 他們只是一群苦力(a bunch of coolies[注]Coolie一詞在17世紀中期起源于印度,后來用于歐洲人對亞洲不熟練勞工 (尤其是印度或中國這類移民) 的輕蔑稱呼,早期移民加拿大的契約勞工也被稱作“苦力”。)!”話音剛落,全場啞然。雖然沒有人當(dāng)面指責(zé)他,但是他明白自己說錯了話,意識到自己與族裔身份的疏離。從那以后,他重新回歸溫哥華的華裔社區(qū)(“reborn”into Vancouver's Chinese community),和社區(qū)的積極分子們一起在唐人街的中華文化中心做義工,收集口述的歷史,幫助中心募捐、舉辦關(guān)于華裔歷史的展覽等。[注]Paul Yee, “RAILWAY NOVEL:‘...just a bunch of coolies...’,” http:∥www.paulyee.ca/blogDetail.php?12, 2014-11-20.在此過程中,他開始著手華裔歷史的寫作,并且深刻認識到社區(qū)的重要性及作家對社區(qū)肩負的責(zé)任感:因為“我們擁有中國人的體征, 我們將永遠被視為華裔加拿大人、加拿大華裔作家,無論愛它與否,我們都的確屬于社區(qū)”;既然“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 無論如何我們要幫助它, 更好地理解它, 去找到它的不足并使之發(fā)展壯大”。[注]陳中明:《陳中明訪問余兆昌》,韓文靜譯,《世界華文文學(xué)論壇》2011年第2期,第79頁。

1986年,余兆昌創(chuàng)作了《三叔的詛咒》(TheCursesofThirdUncle,1986),同年,他為中華文化中心100周年誕辰組織圖片展覽,后來他根據(jù)展覽中的200張相片撰著了第一本關(guān)于華裔歷史的畫冊《咸水埠:溫哥華的中國人》(SaltwaterCity:AnIllustratedHistoryoftheChineseinVancouver,1989)。畫冊以生動、紀實的方式重建了社區(qū)檔案,獲得“溫哥華圖書獎”(City of Vancouver Book Award),成為研究加拿大華裔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金山傳說:華裔在新世界的故事》(TalesfromGoldMountain:StoriesoftheChineseintheNewWorld,1989)。90年代后,余兆昌更是毅然辭職在家專攻寫作,以書寫華裔歷史為己任,先后創(chuàng)作了《斗爭和希望:加拿大華裔的故事》(StruggleandHope:TheStoryofChineseCanadians,1996) 、《鬼魂列車》(GhostTrain,1996)及《拾骨者之子》(TheBoneCollector'sSon,2003)等。其中,《鬼魂列車》獲“總督文學(xué)獎”(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注]加拿大文壇最具權(quán)威的文學(xué)年度大獎,1936年由加拿大作家協(xié)會(Canada Author's Association)創(chuàng)立,從1959年起,改由加拿大文化委員會(Canada Council)主持評審和頒獎活動,獎項也從英語文學(xué)擴大到法語文學(xué),包括小說、詩歌和戲劇三大類別,成為在加拿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學(xué)大獎,在世界文學(xué)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及“溫哥華圖書獎”等諸多重要文學(xué)獎項。

在強烈歷史責(zé)任感的驅(qū)使下,余兆昌還將目光投向了兒童教育,成為加拿大華裔兒童文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他曾經(jīng)對主流媒體談起創(chuàng)作兒童小說的目的:“我寫作是為了讓更多人更直接地了解歷史(to make history more accessible to more people),寫作中確實帶有教育的目的 (pedagogical motivation)。我想灌輸一些東西,成年人可能會排斥,但是孩子們是我們的未來,他們應(yīng)該意識到中國人為加拿大所做的貢獻,因為下一代將會改變這個國家的社會肌理(social frabric)。”[注]Lien Chao, Beyond Silence :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Toronto: TSAR Publications, 1997, p.63.

余兆昌的創(chuàng)作側(cè)重于社區(qū)歷史,并且?guī)в忻黠@的教育目的,而崔維新的寫作風(fēng)格雖與余兆昌有明顯不同,卻又“異曲同工”:善于從孩子的角度講述華裔歷史。崔維新出生于溫哥華的唐人街,和余兆昌一樣曾就讀于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xué),然而相比于余兆昌,崔維新卻顯得大器晚成。他從事文學(xué)教學(xué)工作多年,直到1995年才因長篇小說《玉牡丹》一舉成名。從此,他一發(fā)不可收拾,相繼出版了自傳體小說《紙影:唐人街的童年》(PaperShadow:ChinatownChildhood, 1999)及《玉牡丹》的續(xù)集《在乎的一切》(AllThatMatters, 2004)?!队衲档ぁ烦霭婧?,連續(xù)數(shù)周高踞《環(huán)球郵報》暢銷書排行榜,贏得1996年度“溫哥華圖書獎”,并且被《加拿大文學(xué)評論》(LiteraryReviewofCanada)評選為“1945—2004年間最有影響力的100本加拿大書籍”;《紙影》入圍1999年度“總督文學(xué)獎”的決選名單,被《環(huán)球郵報》列為1999年度推薦作品,并且獲得“溫哥華圖書獎”;《在乎的一切》則獲得“吉勒文學(xué)獎”(Giller's Prize)提名,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作品。因為其精彩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崔維新被稱為“加拿大最有講故事天賦的人”。[注]趙慶慶 :《郁郁哉,溫哥華的華裔文學(xué)》,《文藝報》2005年9月27日,第 2 版。

崔維新的三部經(jīng)典作品都是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溫哥華唐人街為背景,通過孩子們的視角講述華裔移民家庭如何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求生存的故事。作為第一代土生作家,在溫哥華唐人街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給崔維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心中“揮之不去的影子”和創(chuàng)作源泉。他在作品中不但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普通華裔一家的生活,并且巧妙地穿插了華裔經(jīng)歷的特定歷史事件,如買紙移民、修建太平洋鐵路、繳納人頭稅、為抵抗日本侵華戰(zhàn)爭募捐等。在對家族離散生活的書寫中,他把個人經(jīng)歷與族裔歷史、現(xiàn)實與虛構(gòu)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勾畫出早期華裔在唐人街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了第一代土生華裔在成長過程中對先輩歷史和文化的困惑,以及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從崔維新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三四十年代的唐人街是一個相對封閉,具有民族特色、自給自足的海外“中國城”:從餐館、商店、學(xué)校到戲院,唐人街幾乎涵蓋了華裔所需的一切物質(zhì)與精神產(chǎn)品,華裔們的業(yè)余活動包括打麻將、聽?wèi)虻取T缭谔越饡r期,維多利亞唐人街就有常駐的粵劇班[注]粵劇從19 世紀下半葉在北美洲已經(jīng)持續(xù)上演,粵劇社遍布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它們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八年抗戰(zhàn)、僑鄉(xiāng)水災(zāi)旱災(zāi)等。演出,而崔維新的親生父母可能就是唐人街的粵劇演員,他們不知何故把兒子遺棄,后來,好心的養(yǎng)父母收留了他。崔維新的養(yǎng)父是海輪上的司廚,時常出差在外,很多時候他都是跟在養(yǎng)母身邊,養(yǎng)母喜歡帶著年幼的他去朋友家打麻將、聊天或者去唐人街的劇院聽粵劇。在崔維新的記憶中,養(yǎng)母經(jīng)常帶他去劇院找一個可能就是他生母的女人,這樣的細節(jié)在《紙影》中都有描述。

中國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是華裔們團聚在一起的一個重要紐帶。宗族不僅包含血緣和親緣關(guān)系,甚至可以擴大到同姓關(guān)系。1923年,溫哥華的唐人街一共有26個宗族組織,12個同鄉(xiāng)組織。[注]Paul Yee, Saltwater C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Vancouver/ Toronto: Douglas & McIntyre, 1988, p.54.早期的移民登陸加拿大總是首先投靠同宗同族,當(dāng)同宗族的人到一定數(shù)量,便出現(xiàn)了宗族社團?!队衲档ぁ分械娜寰褪且驗閲鴥?nèi)的妻兒及國外的親戚相繼過世,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幫助他照看在加拿大的貨棧生意,才在家族親友的聯(lián)絡(luò)下找到雖是同姓、但并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小說中的父親,然后設(shè)法讓他們?nèi)矣谩凹埳矸荨盵注]受《排華法案》限制,只有加拿大國公民在海外出生的子女以及豁免人員(學(xué)生、商人、外交人員等)不屬被禁止移民之列,于是很多人便通過購買偽造的出生證明進入加拿大。“買紙”移民成為當(dāng)時華裔為了移民采用的特殊手段。移民到了加拿大,因此小說中的陳家其實就是典型的靠宗親關(guān)系組建的“買紙家庭”(bought-paper family)。而《紙影》的命名也是影射這樣一種歷史現(xiàn)象。“買紙”是華裔蒙受種族歧視的一個印記,是唐人街的一個公開的秘密?!队衲档ぁ分心暧椎暮⒆铀坪醪煊X到了大人們的秘密:“唐人街上的宗族會館(clan building)通常有三到五層樓那么高,我知道壘起它們的每一塊磚都像萬里長城一樣守護著家族的秘密。那些先前從中國來加拿大的老華僑(lao wah-kiu)把過去的歷史藏在里面,只有‘紙歷史’(paper-history)還見得著,只有他們經(jīng)常念叨的歷史(talk-history)還聽得見。”[注]Choy, The Jade Peony, p.51.塵封的歷史,揮之不去的記憶,唐人街的生活,一代又一代,走出去的人仍在頻頻回首,那一段歷史讓人回望和深思。

三、唐人街女性:“屬下中的屬下”

加拿大華裔曾處于主流社會的邊緣,他們的歷史沒有引起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而作為邊緣人群中的弱勢群體——華裔女性的歷史更是鮮有提及。后殖民理論批評家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1942-)曾指出:“在屬下階級主體被抹去行動路線內(nèi),性別差異的蹤跡被加倍地抹去了,……在殖民生產(chǎn)的語境中,如果屬下沒有歷史、不能說話,那么,作為女性的屬下就被更深地掩蓋了?!盵注]斯皮瓦克:《屬下能說話嗎?》,陳永國譯,羅鋼、劉象愚主編:《后殖民批評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25頁。這里,所謂“屬下”(Subaltern)指的是沒有話語權(quán)或不能表達自己的文化群體。如果說加拿大華裔曾經(jīng)是加拿大主流社會中的“屬下”,那么加拿大華裔女性就是“屬下中的屬下”,她們的歷史曾被深深湮沒。然而,正如“安大略多元文化歷史協(xié)會網(wǎng)”所陳述的一個不爭事實:“早期華裔女性的人數(shù)雖然較少,但是她們和男性一樣為社區(qū)和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Despite their low numbers, they were able to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ir communities and country)。”[注]“‘These were extraordinary women.’—Germaine Wong, Chinese Canadian Women, 1923-1967 interviewee,”http:∥www.mhso.ca/chinesecanadianwomen/en.作為歷史存在,華裔女性及其歷史貢獻不能、也不會被遺忘。

在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中,如果說以余兆昌、崔維新為代表的男性作家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重構(gòu)了社區(qū)及家族的歷史,那么以李群英和鄭靄齡為代表的女性作家則是從女性的角度講述家族故事,重新建構(gòu)了專屬華裔女性的歷史。《殘月樓》是首部加拿大華裔長篇英文小說,也是第一部加拿大華裔女性主義作品,不僅獲得“溫哥華圖書獎”,而且獲得“總督文學(xué)獎”提名。作者李群英在小說中以溫哥華唐人街為背景,描寫了1892到1986近百年間一個加拿大華裔家族四代女性的不同命運?!度A盛頓郵報》曾盛贊《殘月樓》所取得的文學(xué)成就:“如果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一個加拿大華裔,并且是女性, 那么《百年孤獨》就會和《殘月樓》相似。”[注]Lee, Disappearing Moon Café, the Back Cover.該書被視為研究加拿大華裔歷史和文學(xué)的必讀書目,成為加拿大華裔文學(xué)作品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jīng)典作品。

《殘月樓》反映了加拿大華裔女性一百年來的生活變遷:前兩代女性由于種族及性別歧視的緣故,生活一直囿于唐人街;第三代女性在成年后搬離了唐人街;第四代女性則一直生活在唐人街以外。女性是民族文化、尤其是家族文化傳承的主體,移民初期她們把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帶到了加拿大,但是隨著西方女性主義運動的影響,束縛女性發(fā)展的一些中國傳統(tǒng)正在逐漸地消失,正如小說的題目“殘月樓”所寓示的那樣,“月亮”自古以來就象征著女性,“殘月”喻指了華裔女性的過往故事,并且象征新的一輪明月即將升起。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 西方女性主義運動掀起第二次浪潮,加拿大的婦女運動作為其中的一股力量在60年代末蓬勃發(fā)展,[注]藍仁哲主編:《加拿大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66頁?!稓堅聵恰分型跫业牡谌哉翘幱谶@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她們更加迫切地想要擺脫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爭取獨立自由的生活,不愿再像前兩代女性那樣被動地接受父母安排的一切,遠遠地搬離了唐人街。而第四代女性則在思考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時,開始挖掘族裔往事。作為加拿大第四代華裔女性的代言人,李群英在書中發(fā)出如此感慨:“這也許是生活在加拿大的中國人的一個特點:我們在自己四周修建了一堵無形的、沉默的高墻。這沉默中潛藏著一股力量,幫助我們抗拒苦難。如果把我們的歷史昭之天下恐怕會遭人譴責(zé),然而,我還是違背了這個沉默的原則。為什么不說出來?雖然后果不可預(yù)知,但總是一種改變!”[注]Lee, Disappearing Moon Café,p.242.

加拿大華裔女性曾經(jīng)處于無聲的歷史角落里,成為“他者中的他者”“屬下中的屬下”,但第一代土生華裔女作家們不再墨守陳規(guī),她們利用文學(xué)話語權(quán)打破女性沉默不語的禁忌,書寫唐人街女性的歷史記憶。繼李群英之后,鄭藹齡創(chuàng)作了傳記體小說《妾的兒女》,該書出版后獲得“總督文學(xué)獎”提名,“溫哥華圖書獎”“加拿大紀實文學(xué)獎”及“女性文學(xué)獎”等一系列重要文學(xué)獎項,并曾連續(xù)數(shù)周位列加拿大圖書銷售榜首,在德國、荷蘭、美國也成為暢銷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15種文字。這種基于華裔女性個人真實經(jīng)歷的非虛構(gòu)寫作在當(dāng)時很罕見,讀者也把它作為紀實而非小說來讀。重要的是,該書的成功使得曾經(jīng)排斥提及過往的華裔前輩逐漸樂意分享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慘經(jīng)歷,打開塵封的歷史記憶。

《妾的兒女》的寫作,據(jù)鄭藹齡在訪談中所稱,是為外婆“討回公道”。幼年時鄭藹齡在家中的閣樓里發(fā)現(xiàn)一些老相片,由此對家族塵封的歷史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后來,她斷斷續(xù)續(xù)從母親那里聽說了家族往事。成年后,她陪同母親回中國找到了位于廣東中山縣鄉(xiāng)下的祖居,親眼目睹了由外公設(shè)計、靠外婆當(dāng)侍女掙錢蓋起的碉樓。然而,祖屋的墻上只懸掛著外公和嫡妻的相片,外婆卻被“隱形”了,這讓鄭藹齡感觸頗深,她決定把外婆的故事寫出來。起初,她的想法遭到親友們的反對,因為在別人的眼中外婆雖然長得漂亮卻是個生活放蕩的酒鬼、賭徒,是丑陋、可恥的人。[注]參見莊建、虹飛:《打開看望外婆之門:華裔作家鄭藹齡訪談》,《譯林》2011年第3期,第212、211頁。為了還外婆一個清白,鄭藹齡閱讀了大量家書,并且找到當(dāng)年和外婆一起當(dāng)侍女的姐妹(其中有兩位已經(jīng)快滿百歲),艱難地“掏出”了外婆的故事。

鄭藹齡的外婆生活在20世紀初的唐人街,那時唐人街上女性很少,除了難得露面的商人的妻子、少數(shù)女傭及妓女外,幾乎見不到女人的身影。在這樣的“單身漢社會”[注]早期的加拿大華裔社會的一大特征就是由“單身漢”組成,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調(diào)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50年代,成為困擾加拿大華裔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唐人街的酒店和茶館很難找到侍女,老板們就和一些單身漢通過買妾達成了“一舉兩得”的交易,于是老板有了賺錢的工具,單身漢們也有了生兒育女的工具,他們雙方都可以贏利,而小妾們的利益卻被剝奪,她們的身體成為男權(quán)社會剝削的資本。鄭藹齡的外婆在國內(nèi)被父母賣給一戶人家后,又被轉(zhuǎn)賣到加拿大。作為舊時代的女性,外婆深受壓迫又別無選擇,便只好認命,因為“她不可能擺脫儒家社會禮教的束縛(Confucian sense of social order),這種束縛居然一路跟著她跨過太平洋來到了加拿大”。[注]Denise Chong, The Concubine's Children, Toronto: Penguin Books, 1994, p.30.

加拿大華裔女性不僅是東西雙重文化中的他者,也是中西方男權(quán)社會中的他者,在社會生活中處于權(quán)利的邊緣。她們在移居他鄉(xiāng)的過程中,不僅要面對語言障礙和文化沖突,而且還要面對來自種族及性別的雙重歧視。早期的華裔女性多數(shù)為家庭婦女,生活局限在唐人街,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因而幾乎沒有留下關(guān)于自身經(jīng)歷的文字。所幸的是,在當(dāng)代加拿大多元文化社會中,她們的后代有機會接受了高等教育,通過積極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為先輩代言,構(gòu)建了屬于加拿大華裔女性的獨特歷史。

結(jié) 語

一百多年前,華裔移民遠涉重洋到加拿大尋找謀生的機會,唐人街是他們能夠感受到鄉(xiāng)土文化且相對安全的暫居地,他們無法、也不愿意融入主流社會,始終把加拿大當(dāng)作異鄉(xiāng),而非故鄉(xiāng);來自主流社會的長期歧視與排斥,也加重了他們在加拿大歷史上的“失語”,在長久的緘默中,他們曾淪為“沒有歷史的人”。然而,“講述歷史就意味著一種掌握和控制——把握過去,把握對自己的界定”,[注]艾勒克·博艾默:《殖民與后殖民文學(xué)》,盛寧、韓敏中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4頁。華裔只有積極陳述自己的歷史,贏得話語權(quán),才可以成為族裔歷史話語的主體,從而打破主流話語的壟斷。因此,書寫唐人街社區(qū)歷史、解構(gòu)主流話語成為第一代土生華裔作家們的主要創(chuàng)作傾向。他們通過回溯、書寫和重構(gòu),讓歷史的真相得以再現(xiàn),填補了早期華裔移民史的空白,顛覆了把華裔扭曲、丑化的殖民話語,找到了華裔的中國文化之根,樹立了華裔的正面形象,實現(xiàn)了“在這個國家的歷史中標示出屬于華裔位置的主張(stake a claim on this country's history)”。[注]Elisa Oreglia, “Interview with Paul Yee,” http:∥www.papertigers.org/interviews/archived_interviews/pyee.html, 2003-5-15.

猜你喜歡
土生唐人街溫哥華
來自小白樓的密令
回鄉(xiāng)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光影
下一站,溫哥華!
廣州—溫哥華—墨西哥城航線首航
打電話引來的故事
熱鬧的唐人街
溫哥華的城市作業(yè)本
張子楓,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贏家
異域見聞
犍为县| 云阳县| 高台县| 梅河口市| 丹东市| 湄潭县| 如皋市| 潼关县| 盘山县| 云霄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厂| 闸北区| 吴江市| 阿拉善盟| 吉林省| 丹东市| 孝义市| 大港区| 道真| 尉犁县| 宜兰县| 盈江县| 湄潭县| 新建县| 中宁县| 钦州市| 柳林县| 盐亭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华池县| 瑞昌市| 惠水县| 朔州市| 长汀县| 崇阳县| 林周县| 江达县| 高要市| 宜城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