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毛澤東曾給予蔡元培崇高的評價,譽其為“學界泰斗,人世楷?!?。蔡元培是一名優(yōu)秀的大學校長,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一代學術宗師,從這篇演說辭即可看出端倪。
全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三個要求,即三個分論點,說得很詳細。
1.抱定宗旨,即明確學習目的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學的性質,明確求學的目的。他指出,大學不是做官發(fā)財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這一觀點在當時可以說是振聾發(fā)聵,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銳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學生多抱做官發(fā)財的目的來此讀書,專業(yè)多以實惠取巧的學科為主,對于教師不以學問的深淺來衡量,而是只問官階大小,等等。而這些現象之所以產生,深層原因恰恰在于學校辦學宗旨不明,大學日漸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種種腐敗現象的基礎上,蔡元培明確提出,來北大求學的青年學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2.砥礪德行,即加強品德修養(yǎng)
第二,著眼于品行。五四運動之前的中國社會極端無序和混亂,蔡元培上任之時,正是皖、直、奉三大軍閥派系混戰(zhàn)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領域,人們失去了舊有的道德規(guī)范,而新的又未曾確立,在道德失范的狀況下,許多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底線。作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鮮有出淤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即使青年學子潔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學子能以天下為己任,以身作則,擔當起匡正流俗的職責,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
3.敬愛師友,即搞好人際關系
第三,是從加強團結方面來說的。他希望北大學子能尊敬師長,團結友愛。特別是同學之間要相互勉勵,共同維護北大的榮譽。他還以自己在德國的親身經歷,論述良好社會風氣的必要性,勉勵青年學子共同進步。
這三點看起來要求不高,但在當時卻有著振聾發(fā)聵、匡正時弊的重要意義,可說是擊中要害。
第二部分宣布兩個措施,寫得比較簡略。
作者告訴在場的青年學子,自己近期要做兩件事,一是改良講義,即提高教育質量;二是添購書籍,即改善辦學條件。這兩件事情,是建構一所優(yōu)秀大學的必備條件,也是當務之急。
作為一名校長,蔡元培考慮問題,不能說不深刻,不能說不詳細,不能說不精準!
大體則有,定體則無
演說辭的大體結構包括開場白、正文、結尾三部分。而蔡元培先生并沒有拘泥于一般格式,將演說辭的寫法發(fā)揮到了極致。這篇演說辭的精妙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情境化
演說不同于一般的論證,而是要面向聽眾,必須考慮對象、場合、句式、語調、控場技巧等因素。本文開場白十分簡潔,且與正文結合得天衣無縫。這與強調復述背景的演說頗不相同,要求更加適合情境。“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于同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yè)而來,想必聞知?!薄坝杞耖L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边@便是簡要背景交代,暗示了自己的身份和能力!蔡元培提到前任嚴復(字幾道),提到自己之前在教育部供職,面向學生,態(tài)度極為平和,意思極為簡潔,點到即止,開門見山、聯系實際,依次從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三個方面對學生思想行為提出要求。語言注重情境加上口語化,如拉家常一般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吸引聽眾!
二、內容針對性
蔡元培提出三個要求極具針對性。
第二段提出第一點“抱定宗旨”針對的是北大的不良學風和學生求學宗旨的不端正。作者認為,首先要知道大學的性質:大學是專門研究學問的地方,不是升官發(fā)財的階梯。作者希望大學能成為不被流俗污染的凈地,把它作為第一個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見其重視程度。對此,文章從正反兩方面對比進行了深入的論述:為求學而來到北大者,會倍加珍惜這幾年的大好光陰,孜孜苦讀,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底子。而如果只為做官發(fā)財而來,則往往容易敷衍塞責,誤己誤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蔡元培對青年學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謂切中肯綮。
第三段提出第二條“砥礪德行”的要求,針對的是當時整個社會風俗敗壞,道德淪喪,而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文中說“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可見大學生也深受污染。而風俗之好壞,又關系到國家之興替,所以北大學生必須能“砥礪德行”“以身作則,力矯頹俗”。這是因為大學生在社會上地位很高,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肩此重任,責無旁貸。而“砥礪德行”“以身作則,力矯頹俗”最好的方法,是以正當之娛樂代替不正當之娛樂。這樣才能無愧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體。
第四段提出第三個要求“敬愛師友”。尊敬老師,能使求學更為便利。學生友愛,能相互切磋,促進學習;有時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別人可以指出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互提點,才能共同進步。蔡元培要求學生“敬愛師友”,不僅是為了改善校風,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促使他們更好地發(fā)展。
第五段提出了兩個措施:改良講義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促成學生發(fā)展;購置圖書是為了改善辦學條件,直接服務學生。兩個措施與三個要求互為映襯,相得益彰!
演說辭的結尾往往起著深化主題的作用,常用感謝、展望、鼓舞等語句作結,使演說能自然收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本文卻沒有落入這種俗套——“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后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苯Y尾這句話融入到了對兩個措施的介紹之中。
三、情感說服力
蔡元培先生在第一段開場白中夾雜了一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必為長足之進步矣”,陡然拉近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對學生有所褒獎和激勵!第二段在指出要害時說:“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這樣入情入理的假設、反證分析,舉重若輕,語重心長,曉以利害,注重在情感上進行鼓動和說服!
演說辭在體裁上屬于議論文,它具有語言情境化、內容針對性、情感說服力等特點,也具有一定靈活性。可以說,演說辭的格式大體則有,定體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