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中心小學校)
1.遵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聽故事”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活動,這是因為兒童對外界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更多好玩的、有趣的故事,而且豐富的想象力也讓兒童能夠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腦補”故事場景。如《虎門銷煙》這篇文章,在沒有閱讀文章之前,光看題目“虎門銷煙”這四個字,學生必定會認為其中的“煙”指的是商店里賣的爸爸抽的那種煙,于是筆者就利用小學生在這一方面上的認知,遵循其思維特點,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筆者先問學生“你們知道虎門銷煙中銷的是什么煙嗎?”這時有學生自作聰明地說“是商店里賣的煙?!庇械膶W生說“是從外國進口的煙?!边€有的學生說“是那種有錢人抽的雪茄?!惫P者這時說道“你們說的都不對,這種煙要比你們說的那種貴上千倍、百倍,至于這種煙的名字是什么,還有為什么要銷毀這么貴的煙,答案就全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里了,看看你們能不能通過閱讀,自己找出答案?”這樣一來,通過引導學生與生活中事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尋問題的答案,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更加專注的投入到閱讀當中,提高了閱讀的質量和效率,使閱讀教學更加有效。
2.開啟知識大門,探索語文奧妙
實際上,與其他學科比起來,語文的世界更像是無奇不有、包羅萬象的萬花筒。如何才能讓語文的奧妙充滿趣味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呢?借助“故事”這一載體是不錯的選擇。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一文為例,本文帶有科普性質,它從科學的角度介紹了若干種恐龍及其各自的特點。假如教師能夠給文本注入更多的故事味,適當?shù)娜趸鋰烂C的色彩,那么學生就會覺得語文書就好像一本百科全書,什么都有,這些充滿趣味的知識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尤其是對閱讀的熱愛。
1.情境構造法
故事離不開場景,離不開特殊的情境,因此,為了讓閱讀教學能夠洋溢濃郁的故事味兒,教師可以應用情境構造法。以抗戰(zhàn)時期與盧溝橋事變相關的課文為例,教師可以三個時間點來構造三個場景、講三個小故事,這三個場景的時間分別是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當天晚上。教師可以把它們設計為一個個戰(zhàn)爭故事,在每個場景中借助一定的聲音、影像來強化氛圍。如在第一個場景中,深夜,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在講到這一句時,教師可以模擬急促但又低沉的腳步聲,營造緊張氣氛。當日軍與我軍交火時,教師同樣可以播放“嗒嗒嗒……”“呯呯呯……”“叭叭叭……”這些模擬聲音,給學生一種兩軍對壘、激烈交戰(zhàn)的場面感,這正是課文中的情節(jié)??梢钥闯?,在教師根據(jù)文本內容構造情境時,為了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感,教師引入了模擬這一形式。
2.角色扮演法
對于一個故事來講,除了上文指出的情節(jié)、氛圍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人物。因此,為了讓閱讀教學洋溢故事味兒,教師可以應用角色扮演法。學生將文本內容以“表演”的形式重現(xiàn),其故事感就更強烈了。尤其是對于看表演的學生來講,看到同學們將書本上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場景都表演出來時,他們就會不自覺的成為故事中的一員,這樣的閱讀教學自然充滿了故事味兒。
3.技術補充法
學生們之所以喜歡聽故事,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故事的新奇有趣、情節(jié)曲折。為了使這個特征在閱讀教學中得到更好地體現(xiàn),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多媒體等技術來實現(xiàn)。在閱讀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這種更加新穎、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如《沙漠中的綠洲》,通過小云雀和云雀媽媽的對話,給學生展示了一幅森林變沙漠、大河泛濫的畫面。但由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想象能力還不夠,所以很難在腦海中自行建構出文章中描述的畫面,直接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很難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從而也無法使不濫砍亂伐、愛護森林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沒有達到有效閱讀教學的目的。所以筆者讓學生閱讀之前,就從網(wǎng)絡上給學生找來了森林被砍伐、綠洲變沙漠、河水泛濫的圖片和視頻,并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教師再通過一系列的串聯(lián),以解說、看圖說話等方式,使其變得更有故事味兒。在看了這些圖片和視頻之后,學生明顯受到了觸動,從而也產(chǎn)生一系列的聯(lián)想。如此一來,通過這種技術手段,將原本看似普通的視頻、圖片等變得具有濃厚的故事味兒,就大大的激發(fā)了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使文章內容更容易理解,學生們的內心中也萌生了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達到了有效閱讀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