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忠
面對晉武帝的征召,李密能說“不”,這本身就不簡單。 從君臣關(guān)系上來看,在封建時代,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能對皇帝說“不”是要冒著很大風(fēng)險的,更何況是一個“少仕偽朝”的舊臣;從征召本身來看,皇帝讓你出來做官,這對讀書人來說應(yīng)該是求之不得的事。 為什么要拒絕呢? 說“不”既冒風(fēng)險,又不合常理。 李密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盡忠,還是盡孝,這是擺在李密面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面是皇帝的不斷而嚴(yán)厲的催促;一面是老祖母的日漸病篤,李密沒有拖延的資本,也沒有回旋的余地。 但透過《陳情表》一文,可以看到李密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晉武帝“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李密是如何做到的? 這就成了研究《陳情表》這篇文章的關(guān)鍵,我認(rèn)為,李密是以老祖母為擋箭牌,以孝為撒手锏,才成功對皇帝說了一次“不”。
擋箭牌是防守,撒手锏才能擊中要害,兩者密切配合,才能發(fā)揮威力,達到目的。
先說擋箭牌。李密的擋箭牌就是老祖母。有了擋箭牌還要掌握出牌的火候,把握出牌的時機。 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按什么順序說就至關(guān)重要了。
李密并沒有一上來就搬出老祖母這一擋箭牌,首先從自己的悲慘身世說起, 特別是祖母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和祖母的生死相依的關(guān)系,然后才說“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既然祖母對自己成長這么重要, 而現(xiàn)在祖母 “夙嬰疾病”,“我”能丟下祖母不管嗎?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于情于理說不過去。 先言祖母對我的養(yǎng)育, 再言祖母臥病在床,不能廢離,這就是時機和火候。 當(dāng)然僅僅搬出老祖母生病這一擋箭牌不足以打動晉武帝, 不出來做官是不是還有別的想法,老祖母只是個托詞,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更何況是靠殺戮而上位的晉武帝呢? 第二段的內(nèi)容也印證了這點。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dāng)侍東宮”“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 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朝廷(晉武帝)的征召一次比一次緊,語氣一次比一次嚴(yán)厲, 這個當(dāng)兒, 李密又適時打出了老祖母這一擋箭牌,“則劉病日篤”,相比較第一段中“夙嬰疾病”,則又進了一層。 先說朝廷(晉武帝)對我有恩,再說“劉病日篤”,這也是火候和時機。 在第三段中,先打消晉武帝對自己名節(jié)的懷疑,“且臣少仕偽朝, 歷職郎署,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并且“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我是“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朝廷對我是“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李密我“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明確告訴晉武帝名節(jié)不是問題,問題是“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懷疑消除了,擋箭牌才會起作用,和前面兩段中對劉病情的描述相比較, 祖母的病情更危急兇險,我更不能廢離。
整篇文章中,李密三次打出擋箭牌,但都不是一上來就打出,而是在說身世之苦、朝廷對我有恩、不矜名節(jié)之后才打出老祖母這一擋箭牌, 并且老祖母的病情一次比一次嚴(yán)重,懷疑消除了,把握住了火候和時機,擋箭牌才會發(fā)揮作用。 老祖母這一擋箭牌被李密運用得恰到好處。
擋箭牌只能用來防守, 李密的目的是要 “愿乞終養(yǎng)”,晉武帝的目的是要讓李密出來做官,問題的根本還是沒有解決。 在成功防守之后,李密使出了撒手锏,解決了分歧,達到了目的。 李密的撒手锏是“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晉武帝奪取帝位后,為了籠絡(luò)人心,提出了孝治天下的策略, 而我李密現(xiàn)在做的不就是你皇帝提倡的嗎? 打蛇打七寸,撒手锏必須擊中要害,一招制敵。 奉養(yǎng)祖母是在盡孝,盡孝就是在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如果出來做官,祖母就無人奉養(yǎng),前文中已有“既無叔伯,終鮮兄弟”的表述,那也就意味著奉養(yǎng)祖母的職責(zé)落在我的身上;如果出來做官,也就沒人為祖母盡孝。如果這樣的話, 豈不就是自食其言, 自己打自己耳光嗎? 晉武帝即使再陰險,也不至于強人所難,失信于天下吧。 當(dāng)然,李密也沒就此打住,畢竟還是要給晉武帝一個交代吧。 所以,李密說“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言外之意是我是會出來做官的,這就給晉武帝了一個臺階,也給了晉武帝一個定心丸,先盡孝,后盡忠。 并且“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來報答朝廷之恩。 話說到這份上,縱使晉武帝內(nèi)心一萬個不樂意,于情于理都不能拒絕李密的請求,更何況,晉武帝的本意是在籠絡(luò)蜀之人士,何不做個“順?biāo)浦邸?,既成全了李密的“孝”,又得到了李密的承諾,更借“孝”收獲了天下的人心,一石三鳥,何樂而不為呢?
對皇帝說“不”,僅靠匹夫之勇是不行的,需要認(rèn)清形勢,抓住要害,情理并用,掌控火候,把握分寸,才有一絲的可能。 李密成功地對晉武帝說了一次“不”,以老祖母為擋箭牌,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托詞;以孝為撒手锏很好地抓住了要害,最后示以忠心,打消了懷疑,給晉武帝吃了一個定心丸,才成全了李密先盡孝、后盡忠的心愿,抓住了這一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