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摘 要】本文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教學為例,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展開探討,以期能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文化,體會文字背后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 關(guān)鍵詞 文化 情感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在豐富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中總結(jié)出切實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chǔ)。
一、抓住關(guān)鍵詞,初感樟樹的形象
理解課文的關(guān)鍵是要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首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尋找重點詞語,然后鼓勵學生找出文章的重點詞語,最后根據(jù)重點詞語來揣摩語句或段落的中心思想,領(lǐng)悟文章表達的內(nèi)容。
比如,課文的第四小節(jié)描寫了樟樹的生長特點,文中描寫樟樹的詞語很多,有“枝干粗壯”“稠密”“綠得發(fā)亮”“四季常青”“伸向四面八方”等詞語,老師在引導學生自由閱讀過程中讓他們找出最能形容樟樹生長特征的關(guān)鍵詞,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是“蓬蓬勃勃”,因為它最能彰顯出樟樹旺盛的生命力,形象生動地反映出樟樹茂盛的長勢,閱讀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對描寫樟樹的相關(guān)詞語和句子進行圈圈點點,這些都是文中的重點和精華部分,在學生進行再讀課文時,就能有針對性地賦予激情朗讀,讓他們仿佛身臨其境地看到了樟樹“蓬蓬勃勃”的樣子。
第四小節(jié)里還有一個關(guān)聯(lián)詞“無論……總是……”,它的應用突出了樟樹生命力的頑強,老師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這個關(guān)聯(lián)詞前后連接的內(nèi)容,文章運用這個關(guān)聯(lián)詞旨在說明樟樹在任何條件下都能生長得蓬蓬勃勃,抓住這一點,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盡可能地想象樟樹處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生存情景,如冰天雪地里,炎炎烈日下,狂風暴雨中等等,并讓學生交流彼此的看法,圍繞樟樹的想象說話讓學生擁有了一個語言實踐的舞臺,同時,樟樹蓬勃向上的頑強生命力感染著學生,學生每次朗讀到時“蓬蓬勃勃”這個詞時就會受到心靈的震撼,激勵自己像樟樹一樣頑強。
二、抓住寫作方法,感悟樟樹的真實意蘊
整篇課文運用借物喻志,以樹喻人的寫作手法,雖然表面上寫的是樟樹的生長特征,實質(zhì)表現(xiàn)的是宋慶齡如樟樹般的崇高人格和精神風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老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抓住寫作方法,在讀懂樟樹的同時讀懂文章的主題內(nèi)容,深化課文的中心思想。
學習《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必然要讓學生學習到“借物喻人”這一寫作知識,教師應立足文本的語言現(xiàn)象,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感悟,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理解“借物喻人”的真實意蘊。一方面,從特點和品格入手分析所借事物與所喻之人的相似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主要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非要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而不寫其他地方的樟樹?從而體會作者通過對樟樹的描寫旨在表現(xiàn)宋慶齡高貴的人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另一方面,借助托物言志的古詩《石灰吟》《青松》和《梅花》,讓學生感性地認識詩中的象征意義,通過閱讀和背誦讓學生深知象征手法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樟樹的具體描寫和宋慶齡的個人品質(zhì)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逐步領(lǐng)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白其中所蘊含的象征意義,對“借物喻人”有了更為深刻的領(lǐng)悟和把握。
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得“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變得立體而豐滿起來,也能激起學生閱讀和探究的欲望,自然積淀成了學生的一種知識經(jīng)驗。
三、抓住情感,感悟樟樹的“可貴”
閱讀的最高境界是融進文本里,走進文本的人物世界里,與其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閱讀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全身心地閱讀,對人物的崇敬之情在閱讀中自然流露出來,讓學生在情感激蕩中情動而辭發(fā)。
在《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前,老師不妨先讓學生熟悉宋慶齡的生平事跡,讓學生了解宋慶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讓她的事跡根植于學生的心間,帶著崇敬之心來學習文章,就更能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了。如學生讀到樟樹枝繁葉茂充滿生機時,就會聯(lián)想到宋慶齡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斗志,她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婦女界的杰出代表;讀到樟樹香氣迷人且能永久保持,令蟲類懼怕時,就會聯(lián)想起宋慶齡剛正不阿的愛國情懷,她不與蔣介石、汪精衛(wèi)同流合污,保持著自己的一份純潔,把自己的一生致力于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這種閱讀方式,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情感,在讀著樟樹的“可貴”之處時自然而然地想到宋慶齡女士的先進思想和高貴的人格,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了課文的意蘊。
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還需要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使學生真心投入,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一路走來,有過激情澎湃,有過茫然無措,逐漸走向冷靜,回歸本真。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呼喚語文閱讀教學要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抓住語言的朗讀、揣摩、品味、誦詠、感悟,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實現(xiàn)從“學課文”到“學語文”的美麗轉(zhuǎn)身。
【參考文獻】
【1】蔡文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
【2】韋麗霞.形象、情感與審美體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