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深圳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1]
舞獅充斥著民間生活信念,是一種民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種競技運動樣式,在我國自漢代濫觴以來成為一種盛行的社會現象。獅舞表演時,表演者通過穿戴道具,假扮成獅子,以鑼鼓音樂為伴奏,模擬獅子的各類動作和技術,而逐漸成為大眾喜愛的民俗活動形式。
獅子,先秦時期稱為“狻猊”,《穆天子傳》有“狻猊,日走五百里”的描述。到了漢代,獅子名為“師子”,才真正由西域傳入中土。《漢書·西域傳·贊》稱“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獅子的傳入促成了獅舞在中華土地上逐漸興起。孟康注《漢書·禮樂志》曰:“若今戲蝦魚、師子者也”,說明漢代已經有“象人”扮獅子的表演。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蓬勃發(fā)展,到了唐代,舞獅已經是宮廷和民間非常流行且收到廣泛喜愛的一種舞蹈活動?!缎绿茣の饔騻鳌份d:“獻璧、舞筵、師子、胡旋女?!碑敃r,西域已經進獻作為舞蹈的獅舞。白居易的《西涼伎》對當時獅舞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描述:“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須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絕歸不得。泣向獅子涕雙垂,涼州陷沒知不知。獅子回頭向西望,哀吼一聲觀者悲。貞元邊將愛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娛賓犒士宴監(jiān)軍,獅子胡兒長在目?!倍鴷r至宋代,南獅、北獅的表演形式逐漸成形,至此獅舞形成南北兩大派別。
北獅重形,著金黃色毛,頭部塑一獨角以示王者威儀之風,一般雙獅表演,動作較為靈活,以撲、跌、翻、滾、躍等動作居多;南獅則重“意”,頭部一角,以黑、紅、黃等色彩為主,象征劉備、關羽、張飛等角色,動作較為威猛,注重馬步的運用,且注重眼簾、嘴巴等面部表情的表現力。其中,南獅流派中,嶺南獅舞發(fā)展蓬勃,最具特色,其盛行的獅舞種類就有十多種。比較知名的如佛山醒獅、鶴山獅、東莞獅、梅州仔獅、大埔金獅、梅縣獅子、梅州席獅、潮汕虎獅、粵北青蛙獅、連州瑤族木獅舞、連山壯族木貓獅等。其中,醒獅舞保有南獅的基本風格,是南派獅舞的一個重要分支。醒獅又分為三星獅和七星獅兩種。三星獅的步伐較小,以獅子的各種神態(tài)為表演的著重點;七星獅的步伐幅度大,動作剛勁有力,充滿氣勢,以體現獅子高大威猛的形象為主。本文研究的深圳松崗七星獅舞就屬于醒獅七星獅中獨特的一種樣式。松崗七星獅舞是深圳寶安松崗地區(qū)流行的一種傳統非遺舞蹈,之所以稱為“七星”,是緣于伴奏的鑼鼓樂節(jié)奏為七拍半。不管從表演套路還是從道具設計上,松崗七星獅舞都極具傳統工藝特色和藝術美感,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性,延續(xù)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命脈。因此,筆者將從舞蹈本體出發(fā),從獅舞套路、獅舞語言兩個維度探析松崗七星獅舞的形式特征。
對獅舞表現形式的考察主要分為幾個方面。
首先,七星獅舞的套路主要有:獅子書法,獅子過橋,七星伴月,四水歸池,四季平安,五谷豐登,五福臨門,獅子斗蛇,獅子上樓臺,逗蜈蚣,逗螃蟹,逗鯉魚,踩砂鍋,九指連環(huán),開椰子等等。其中有著文獅和武獅之分。文獅以獅子書法為代表;武獅以獅子斗蛇為代表。
七星獅的動作語言主要集中在步伐上,主要有:前弓后箭、二字步、鏢步、探腿步、偷彈步、反步、交叉步、箭步、騮馬步、狗仔步、獅子步、麒麟步、狗型、一字七星、獅子搖頭、蜻蜓點水、沸水燙腳、八馬朝頭、飛星踢斗、老鶴尋蝦、貓兒洗臉、金雞獨立、關公看書、舉頭不露面、懷心腿、伏虎型等二十多種。
七星獅舞的獅頭顏色有黃、紅、黑、白四色。指代三國人物:黃色為劉備,紅色為關羽,黑色為張飛,白色為關平。四色以黃色為尊。表演文獅套路著黃色或白色,武獅套路著黑色或紅色。
七星獅舞的伴奏樂器以二十八寸圓鼓一個,九寸錘一對,鑼一個,镲三對。音樂節(jié)奏以七拍半為主。
七星獅舞的禮儀過程主要祭拜先祖文天祥的禮儀過程。
舞蹈本體范疇的獅舞套路和動作語言特征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松崗七星獅舞在嶺南文化名鎮(zhèn)——松崗已經流傳超過百年。作為“南獅”的重要代表,它從一項具有政治、宗教、愛國情操與民族氣節(jié)特征的活動,發(fā)展到蘊含著豐富地域特色和民俗知識的傳統體育舞蹈活動,并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表演程式和多個固定的舞法套路。這些套路形式獨特,顯現出松崗七星獅舞鮮明的藝術特征。
首先,七星獅舞套路體現了技術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形式特征。民間舞蹈藝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往往觀眾來源存在自發(fā)性和不確定性,出于競爭和吸引觀眾等多重因素,民間藝人會不斷追求表演形式的技術難度和趣味性。因此,七星獅舞的部分舞法套路具有較高的技術難度。雖然七星獅舞與其他大多數醒獅流派不同,并不以走梅花樁,在樁上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見長,但獅子過橋,獅子上樓臺,踩砂鍋,開椰子,獅子斗蛇等套路難度也不可小覷,往往令常人卻步。如踩砂鍋這個套路對于表演者的控制力、爆發(fā)力和穩(wěn)定性都有著極高的技術要求。表演時,將一個手掌大小的砂罐(普通的藥罐)立于凳子上,砂罐內部放置一直活的螃蟹,罐口放著一個利是(紅包),表演者(獅頭)雙腳同時躍起夾住砂罐頸部位置,隨后收取罐口利是,將獅子胡須放入砂罐,待螃蟹夾住獅子胡須,再將其釣出砂罐,方可跳落地面。整個套路中,傳承人一直靠腿部力量夾住砂罐防止滑落,靠身體高度的平衡性和控制力完成套路,可見對于表演者技藝要求之高。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難度套路就是獅子斗蛇。如果逗螃蟹考驗的是表演者的力量,那逗蛇考驗的就是表演者的敏銳性和反應力。因逗的是活的眼鏡蛇,表演者需要時刻關注蛇的動向,高度集中,并靈活運用七星獅舞的步伐與其周旋,最終擇機將其制服。過程中,表演者時刻不能松懈,通過敏銳的觀察和步伐方可安然完成套路。其次,七星獅舞套路表演也具有貼近生活,尋求生機與趣味的特征。生活永遠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源泉,松崗七星獅舞青睞于日常生活元素的再生化文化生產,更加注重對獅子運動方式的模仿和對地域常見動物的逗弄這樣的表現形式。在七星獅舞中獅子斗蛇、逗蜈蚣、逗螃蟹、逗鯉魚都是源自生活中的嬉逗,通過對動物的游戲性模仿形成的表演方式,增強了七星獅舞套路的趣味性。舞法套路中,表演者往往能夠通過獅子細微的動作和表情處理顯現其各種思維和動作的目的性。獅子與蛇、蟹、魚、蟲你來我往,嬉戲歡樂于同所逗之物的游戲當中,天性十足,體現出時而活潑靈動,時而純真可愛,時而幽默詼諧的藝術形象,讓在場的觀賞者融入表演中歡樂、動情、陶醉,收獲美好的藝術享受。綜上可見,技術顯現處剛勁威猛的氣勢,趣味體現出俏皮靈動的活力,七星獅舞技術與趣味并重,威猛與靈動并存,實現了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高度。
同時,七星獅舞套路體現了傳統祈福、地域特色和文雅重“禮”的文化特征。一方面,這些套路中包含了風調雨順、家族平安、祈求豐收等祥瑞觀念和文化傳統。例如,七星伴月、四水歸池、四季平安、五谷豐登、五福臨門、九指連環(huán)等套路舞法中,基本是運用碗、盆、“青”等簡單的道具,是將里面裝了“青”的盆子至于表演場地中間,四周圓形環(huán)繞一圈碗(碗中部分套路有水,部分沒有)構建布局,獅子以“S”形路線采用不同的步伐和調度環(huán)繞穿插于各個碗之間,并最終完成整體的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大圈圓形調度,直至采青結束。從舞法來說,這些套路比較簡單且具有高度的相識性——相似的陣型和調度方式。不過,名稱帶來的意指賦予了簡單的獅舞套路濃重的文化象征意義和心理認同價值,包含了對于福祉、平安、豐收等傳統觀念的強化,舞者和觀者的共同參與其中讓套路本身成為象征性儀式過程,體現出傳統祈福文化的特征。其次,套路中體現出鮮明的本土地域文化特色。自然環(huán)境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文化生態(tài)學認為,文化“是由一個社會與其環(huán)境互動的特殊適應過程造成的”。嶺南地區(qū)特定的氣候、水土、交通等條件決定了七星獅舞文化的形態(tài)、特征與風貌。廣東地區(qū)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分,降雨量大,自然條件致使蛇蟲盛行,易于動植物生長,且屬于沿海地區(qū),日常接觸大量的海洋生物。在七星獅舞套路形式中,有著較為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七星獅舞舞法中的獅子斗蛇、逗蜈蚣、逗螃蟹、逗鯉魚、開椰子等形式中所嬉逗的蛇、蜈蚣、螃蟹、鯉魚、椰子都是廣東地區(qū)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動植物種類,人們在生活中頻繁接觸,經由傳承人的加工創(chuàng)造,逐漸融入非遺舞蹈形式當中,形成了帶有濃郁地域特性的文化形式。就像廣東寶鏡灣古巖畫上的紋飾均以蛇紋、龍紋、龜紋、鳥紋、魚鱗紋、云雷紋、勾云紋、曲折紋、水波紋等為主,其體現的是“百越”民族風格和強烈的地方特色。這便是地域環(huán)境形成了人文風土,人文風土生成了藝術形態(tài)。另外,七星獅的套路中有著文雅重“禮”的特征。筆者多次調研采訪當中,文先生反復強調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舞獅的過程中一定要重“禮”,獅子就好比人一樣,行之有度,文雅謙和。在七星獅舞的表演套路中傳承人更是自創(chuàng)了獅子書法這一典型的代表形式。在舞法中,獅子通過一段舞動后復地書寫,數分鐘后,一副龍飛鳳舞而頗為雅致的書法作品便完成。將現場書法與舞獅相融合的表演套路賦予了松崗七星獅文雅尚“禮”的精神氣度和文化內涵。
在近百年的發(fā)展中,松崗七星獅舞形成了獨特且豐富的語言形態(tài)。從本體來看,七星獅舞語言主要以腳下步伐為主,是運用多變的步伐于不同的舞法套路,完成不同的表演需求。這些步伐的形成是多種文化元素不斷融合構建的結果,使松崗七星獅舞與其他的醒獅流派相區(qū)別,具有了獨特的藝術個性、情調和風格。
首先,七星獅舞的語言建構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體現著活態(tài)性生成的特點。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都有一個共性特征——活態(tài)性。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社會形態(tài)的演化,非物質文化隨著當地民眾的生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生發(fā),這種變化永不停息。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人化”,是人的認知對象化的結果。在七星獅的套路形成中,傳承人個體認知起到關鍵性作用。文琰森談到,最早他僅是跟隨焦賢師傅學習武術,后偶然得到一個不知名的和尚傳給他一本獅舞的書籍,并講述了獅舞發(fā)展的歷史,但兩位師傅均沒有直接傳授他舞獅的具體方式和套路,松崗七星獅的套路和舞法都是他自己在多年的獅舞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建和完善起來的。可見,經過近百年的傳承與發(fā)展,在文琰森為代表的傳承人的發(fā)揚光大下,松崗七星獅舞動作結構、表現形式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今天所見的獅舞面貌,其整體語言形態(tài)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完善、活態(tài)性漸次生成的結果。
其次,藝術語言的生成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七星獅舞語言顯現著藝術綜合性的特征。經過長時間的磨煉與洗禮完善,松崗七星獅舞將多種表現形式融于一體,成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藝術。從七星獅舞的舞蹈語言來看,武術、文獻記載中的獅舞形制、南派醒獅、雜技、其他民間舞蹈形式、生活化動作提煉、動物模仿、傳統文化觀念等等多方面因素摻雜其中,融合共生。其中,武術作為南派醒獅諸多流派的基本功底,在七星獅舞中是主要的語言基礎,貫穿多種步伐。另外,還有動物形態(tài)的模擬,如狗型、伏虎型、獅子搖頭等;生活動作的提煉,如沸水燙腳、騮馬步等;麒麟舞的影響,如麒麟步等。這些多樣的形式高度融合統一于七星獅舞的舞蹈語言形式中,成就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七星獅舞這種融舞蹈、武術、雜技等多種元素于一爐的綜合性的表現手法,使其舞蹈形式美觀、逼真又險象環(huán)生,給觀眾呈現出雄壯不失靈巧、穩(wěn)健不失趣味的藝術境界。
另外,七星獅舞語言的整體風格顯現出剛柔相濟、動靜相宜的特征。松崗七星獅舞動作幅度大,步伐惟妙惟肖地展現了獅子活潑、頑皮,同時又不失剛勁、威猛的動態(tài)感。舞法具有如下的特點:第一,發(fā)力迅猛,剛勁有力。在七星獅舞的逗蛇、逗蜈蚣等套路中,獅子往往以強者的身份出現。表演者的動作出而有力,收則迅捷,在果斷骨鯁的發(fā)力中,步伐快速輾轉,顯得獅子威武而充滿氣勢。第二,輾轉自如,靈活轉化。為模擬試探和躲避動物攻擊等狀態(tài),在獅舞過程中,表演者步伐發(fā)力還多見彈、躍、閃的特點,路線也具有忽進忽退,時左時右等突變的特征。獅子自如流動于場上,顯現出獅子機警、靈動的特征。第三,予動于靜,威嚴挺拔。在動作套路中,在一段迅捷而有力的步伐運動和轉化后,表演者時常會控制在某個舞姿造型上,并作短暫的保持,這種舞姿的控制是急速運動后動作的延展,是對快速有力運動后形成的運動張力的補充,是舞姿,更是一種帶有強烈內在張力的構型,其助推了七星獅的威儀和莊重感,讓獅子顯得更加威嚴和挺拔。第四,輕柔徐緩、沉著穩(wěn)健。七星獅舞文獅表演貫穿著中華傳統崇“禮”文化的精神內核。其步伐“輕舉慢放,三思而行”(文琰森語),在悠然閑適中,優(yōu)雅灑脫,淡定沉著,盡顯從容內秀謙謙君子的儒雅氣度??梢姡咝仟{舞的語言有剛猛的發(fā)力,也有靈巧的躍動,有急速的閃轉,也有沉著的控制,以剛中帶柔,動中有靜的語言特色將“獅子”展現得活靈活現,彬彬有禮,惟妙惟肖。
舞獅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傳統文化形式,寄托著民族奮進,祁福安康,強身健體,幸福吉祥的樸素情感。流傳近百年的深圳松崗七星獅舞是在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漸漸形成的民間藝術形式,是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信仰習俗、人文關系和精神情懷的集中體現,是廣東醒獅流派中具有獨特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這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民俗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推廣和保護。
不過,松崗七星獅舞的代表性傳承人文琰森先生已將近八十歲高齡,他是當下眾多非遺傳承人的縮影,深圳沙頭角魚燈舞,大船坑麒麟舞等代表性傳承人均是古稀、耄耋之年。這些老藝人仍然孜孜不倦、不辭辛勞地堅守在非遺傳播與傳承的第一線,執(zhí)著于將身上的這點本事傳遞下去?!皞鞒腥耸且粐褡寰衽c道德文明的重要守望者?!眰鞒腥藞允刂褡逦幕竦难},期望著民族文化形式的未來。他們在守望的同時,社會是否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守護呢?為他們在傳人、資金、場地等現實困境中給予更多的幫助呢?
面對現狀,任重道遠!
①②③根據七星獅舞代表性傳承人文琰森訪談錄整理。
④ 麒麟步在部分醒獅流派中也有,如深圳福永懷德醒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