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遠佳
“遲早”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用作語氣副詞,相當于“或遲或早”的意思,表示預計的情況必然會出現(xiàn)。例如:
(1)他果真一輩子見不到她母親,倒也罷了,可是他遲早要認識七巧。(張愛玲《金鎖記》)
(2)我不能承認。既然有了要減工錢的事,工人們遲早會知道。況且,即使三先生不減工錢,怠工或是罷工還是要爆發(fā),一定要爆發(fā)?。堋蹲右埂罚?/p>
(3)貨物不會被狂風吹走,暴雨沖去,只要有貨,遲早必遇見識貨的人,用不著憂慮。(老舍《四世同堂》)
“遲早”成詞過程及其語法化的問題在學界已有所探討。鄭成朗分別描寫了“遲早”在上古漢語時期、中古漢語時期和近代漢語時期的意義功能,并認為“遲早”在清代演變?yōu)榱吮硎緯r間早晚的時間副詞[1],但我們對這一結論并不完全贊同①鄭成朗認為“遲早”在清代時發(fā)展出了時間副詞的用法,但通過對語料的考察分析,我們認為這一時期的“遲早”已經演變?yōu)檎Z氣副詞。明代時,“遲早”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由表示“時間上的先后”演變?yōu)椤把哉咧饔^上確信某件事一定會發(fā)生”,語義重心從時間點轉移到結果、從或然性轉移到必然性,主觀性增強,此時的“遲早”應看作語氣副詞。清代時,隨著用例的增多,“遲早”的這一用法發(fā)展成熟。所以我們認為,“遲早”在清代時應看作語氣副詞,而不是時間副詞。;鄧根芹等從共時層面考察了“遲早”在語義、句法和語用等方面的特點[2],但未從歷時層面深入地分析“遲早”的成詞過程;張薇把“遲早”的語法化過程分為形容詞詞組階段和情態(tài)副詞階段進行分析[3],但“遲早”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仍需進一步討論。因此,我們將立足漢語史,探討“遲早”詞匯化以及語法化的歷程,并深入分析“遲早”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
《說文解字》:“遲,徐行也。從辵,犀聲?!薄斑t”的本義是慢慢地走,后又引申出時間上靠后的意思,這一用法在先秦時期已有用例,例如:
(4)麗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于為君?”《榖梁傳》
(5)創(chuàng)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抖Y記·三年問》
《說文解字》:“早,晨也。從日在甲上?!薄霸纭钡谋玖x是天將破曉,即早晨。由“早晨”轉喻為“時間早”,時間名詞引申為形容詞,表示“時間在先的”,后又由形容詞引申為副詞,表示“比一定時間提前”,這一用法的“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用例,例如:
(6)又娶于蘇,生子瑕、子俞彌。俞彌早卒?!蹲髠鳌?/p>
(7)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
(8)行秋令,則天多沉陰,淫雨早降,兵革并起?!秴问洗呵铩?/p>
魏晉南北朝時,“遲”和“早”可以在文中對舉使用,表示前后兩個事件時間的早晚。例如:
(9)凡人之受命得壽,自有本數(shù),數(shù)本多者,則紀算難盡而遲死,所稟本少,而所犯者多,則紀算速盡而早死?!侗阕印?/p>
(10)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棁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顏氏家訓集解卷第三》
唐代時,“遲”“早”在文獻中對舉使用的例子大量出現(xiàn),都表示時間的早晚,多作狀語。例如:
(11)山期須早赴,世累莫遲留。忽遇狂風起,閑心不自由。(皮日休《史處士》)
(12)目想春來遲,心驚寒去早。憶鄉(xiāng)乘羽翮,慕侶盈懷抱。(張說《代書寄吉十一》)
(13)雪盡青門弄影微,暖風遲日早鶯歸。如憑細葉留春色,須把長條系落暉。(韓溉《柳》)
(14)群卿百寮,早朝晏退,公事靡,終日難盡,是以遲朝不逮於急,早退必事不盡。《唐文拾遺》
“遲”“早”對舉用例的大量增加,表明“遲”“早”作為反義詞聯(lián)合使用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直至宋代,“遲”“早”才開始在線性序列上緊鄰共現(xiàn),但此時還未成詞,僅為反義并列短語,表示“時間上的先后”,我們僅找到一例,摘錄如下:
(15)多謝天工相懊惱,花間不問春遲早?!度卧~》
明代時,“遲早”的用例增多,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反義并列短語,表示“時間上的先后”;二是語氣副詞,表示“情況一定會發(fā)生”。例如:
(16)子牙曰:“你女人家不知遠大。天數(shù)有定,遲早有期,各自有主。你與我同到西岐,自有下落。一日時來,富貴自是不淺?!薄斗馍裱萘x·第十八回》
(17)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道無報,只分遲早?!薄栋垐D判百家公案·第七卷》
(18)但曉得富貴不會貧窮,不曉得貧賤也可富貴,但時運有遲早耳。《今古奇觀·第二十三卷》
(19)元晏道:“花家親事,是自家妻子,遲早只在那里。莊小姐是別人妻子,騙將來落得受用,怎是一樣?”《今古奇觀·第四十八卷》
(20)哪吒乃靈珠子下世,輔姜子牙而滅成湯,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就傷了你的徒弟,乃是天數(shù)。你怎言包羅萬象,遲早飛升?!斗馍裱萘x·第十三回》
(21)食神生財局,刑傷更忌沖。若無犯此字,遲早改風門?!度〞?/p>
例(16)至(18)中的“遲早”是反義并列短語,結構松散,“遲”和“早”之間的句法關系很明顯,仍未凝固成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表示時間的早晚。例(19)至(21)中,“遲早”修飾后面的謂詞性成分,在句中作狀語,“遲”和“早”之間原有的句法關系變得模糊了,語義融合,表示或遲或早,深信的事情一定會發(fā)生。此時,“遲早”已虛化為語氣副詞,“遲”和“早”降級為詞內成分。
詞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一個緩慢演變的過程。“在一個成分A虛化為B的過程中,必定有一個A和B并存的階段,即‘A→A,B→B’。在這個中間階段有的成分既可按A理解又可按B理解?!保?]“遲早”從反義并列短語演變?yōu)檎Z氣副詞,同樣經歷了一個可作兩解的過渡時期。我們把反義并列短語“遲早”視作A階段,把語氣副詞“遲早”視作B階段,例(19)中的“遲早”正是處于這個連續(xù)體的中間階段,既可以理解為階段A,又可以理解為階段B。在例(19)中,“遲早”既可理解為反義并列短語,語義重心在時間上,客觀表示時間早一點或遲一點,又可理解為語氣副詞,語義重心轉移到結果上,強調言者主觀上認為這一結果終究會發(fā)生。在連續(xù)體的中間階段,“遲早”逐漸吸收[+言者主觀確信]這一語義特征,使“遲早”的意義由實到虛,最終語法化為語氣副詞。
明代時,“遲早”作語氣副詞用法的用例還不多見,只能將這一時期看作是語氣副詞“遲早”的萌芽階段。直至清代,語氣副詞”遲早”才大量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發(fā)展成熟。例如:
(22)仙師們既不收留弟子,弟子活在人世,也無甚好處。人生遲早必有一死。弟子如今也不想再作無謂的俗人,就在這里拜別三位仙長,到陰曹地府去了。《八仙得道·第76回》
(23)那蝙蝠原是非常守分的東西,況且明知香火將滿,遲早必要回山,況有這個機會,正好藉此收場,回去向師尊繳旨?!栋讼傻玫馈さ?回》
(24)實因武則天處處弄權,被她挾制,遂向王皇后說道:“朕甚悔前事作舛,遲早必代卿復位?!薄段鋭t天外史·第十九回》
(25)我讀書十年,總算上過場,唱過戲了,遲早總有下場的一天,不如趁此走了的干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十回》
(26)因又回思道:橫豎他遲早總是要壞事的,明日倘若壞干了,沒有盤纏回去,我多送他幾兩銀子,補這個數(shù)罷。《風月夢·第十二回》
(27)張欽差道:“將軍勿慮,我看他們十一人,皆是應有難星,遲早總能遇救。假如派他們就此喪身,那和尚倒不必送八保丸保全他們了。”《續(xù)濟公傳·第一百九十八回》
例(22)至(27)中的“遲早”都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謂詞性成分,表示言者主觀上確信事件的結果不會因為時間的早晚發(fā)生變化,帶有說話人強烈的主觀性。如例(25)中的“遲早”表明說話人主觀上確信不管時間是早是晚,自己總有下場的一天。例(26)中的“遲早”表明說話人主觀上確信,不管時間是早是晚,他要壞事的結果是不會改變的。這一時期,“遲早”語氣副詞的用法得以發(fā)展成熟。
通過對歷代文獻的檢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遲早”最早作為反義并列短語在宋代時共現(xiàn),表示時間上的早和晚,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直至明代,這一用法大量出現(xiàn)。同一時期,“遲早”開始凝固成詞,語義虛化,發(fā)展出了語氣副詞的用法,表示言者主觀上確信結果不會因為時間的早晚發(fā)生改變,在句中作狀語,直至清代,這一用法大量出現(xiàn),發(fā)展成熟。
“遲早”由反義并列短語最終成詞并語法化為語氣副詞是在多種動因與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首先,句法位置的變化是“遲早”語法化為語氣副詞的重要句法條件?!皩嵲~的虛化以意義為依據(jù),以句法地位為途徑。也就是說,一個詞由實詞轉化為虛詞,一般是由于它經常出現(xiàn)在一些適于表現(xiàn)某種語法關系的位置上,從而引起詞義的逐漸虛化并進而實現(xiàn)句法地位的固定,轉化為虛詞?!保?]135從明代開始,“遲早”開始出現(xiàn)在狀語位置上,并且出現(xiàn)在這一位置上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就為“遲早”語法化為副詞提供了句法條件。此外,從語義特點來看,“遲”“早”的無指性特征使其容易成詞?!翱疾鞖v史上發(fā)生了詞匯化的并列短語,可以發(fā)現(xiàn)并列項是無指成分的最容易成詞?!保?]“遲”“早”是抽象名詞,指稱性弱,不能用代詞指代,并列對舉時容易發(fā)生詞匯化。
其次,主觀性增強是“遲早”語法化為語氣副詞的重要動因?!啊饔^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饔^化’則是指語言為表現(xiàn)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保?]“遲早”在作為并列短語使用時,是客觀上表示時間的早晚,未帶有說話人的主觀認識和評價。隨著“遲早”句法位置的變化,即位于VP前修飾謂詞性成分,“遲早”的主觀性開始增強。如例(23)中,“遲早”在語義上指向的是未然事件,是言者對蝙蝠回山這一事情的主觀推測,主觀上認為這個事件必然會發(fā)生,“遲早”包含著言者的主觀情感、態(tài)度和立場,使“遲早”具有的[+言者主觀確信]的語義特征得到凸顯。主觀性增強對“遲早”的語法化起到了促進作用,可以說,主觀性增強的過程也是“遲早”語法化的過程。
再次,韻律制約也是“遲早”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漢語的兩個音節(jié)構成一個標準音步,一個標準音步就是—個標準的韻律詞?!保?]78“遲早”是一個雙音節(jié)的標準韻律詞,符合漢語詞匯雙音節(jié)化的大趨勢,因而人們容易把“遲早”這一并列短語當作一個整體來使用,使“遲早”之間原有的分界逐漸變得模糊,這為“遲早”最終凝固成詞提供了條件。
最后,使用頻率升高同樣是“遲早”語法化的重要動因?!笆褂妙l率是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種語言形式在話語中出現(xiàn)得越頻繁,越容易語法化。”[9]103明代時,“遲早”開始出現(xiàn)在狀語位置上修飾謂語動詞,到了清代,“遲早”出現(xiàn)在狀語位置上的頻率越來越高,隨著這一句法位置的固定,我們可以將“遲早”重新分析為副詞。
語境吸收是“遲早”語法化的重要機制?!斑t早”在對話語境中易于吸收[+言者主觀確信]這一語義特征,此外,“遲早”常與“必”一詞連用,如例(22)~(24),“遲早”在這一語境中吸收了[+必然性]的語義特征,徹底詞匯化為語氣副詞。試比較例(16)和(22),在例(16)中,“遲早”強調的是一個時間點,這個點是不確定的,帶有或然性。在例(22)中,“遲早”和“必”連用,強調言者主觀上確認人終有一死的結果,關注的不再是時間點,而是在某個時間內必然會出現(xiàn)的結果?!斑t早”在這一語境中吸收了“必”的語義,從時間點轉移到結果,從或然性轉移到必然性,語義泛化,意義變得空靈,語義特征可描寫為[+必然性][+無條件性][+未然的結果][+言者主觀確信符合預期]。
隱喻也是“遲早”語法化的重要機制。“隱喻就是用一個具體概念來理解一個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現(xiàn)在常說成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10]“遲早”開始共現(xiàn)時是用來表示時間上的早晚,是時間的兩端,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后用來比喻任一時間點,帶有言者的強烈主觀性,即表示言者對謂詞性的VP出現(xiàn)的時間點作出推測,在主觀上認為不管時間的早晚事情一定會發(fā)生?!斑t早”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語義逐漸泛化,使其被重新分析為語氣副詞。
“遲早”最早是作為反義并列短語在宋代時共現(xiàn),表示時間上的先后,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明代時,反義并列短語“遲早”的句法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即由充當主語和賓語發(fā)展為充當狀語,這為“遲早”的語法化提供了句法條件。此外,在韻律制約、主觀性增強、使用頻率增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遲早”的語義泛化,被重新分析為語氣副詞,表示言者主觀上確信某件事情一定會發(fā)生。語境吸收和隱喻是“遲早”語法化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