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信息中心 浙江杭州 310053)
20世紀偉大文學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其作品《關于天賜的詩》中寫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1],這首詩飽含著博爾赫斯對其一生所從事的的圖書館工作的熱愛。當時被任命為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博爾赫斯已近乎完全失明,但看不見的“卷冊浩繁的城池”卻是博爾赫斯心中的理想國。這個美妙的設想引起了圖書館人士的強烈共鳴,并激勵每一位有志于圖書館設計的決策者和實踐者將圖書館筑造成“天堂”一般。
近年來,圖書館新館層出不窮,圖書館改造項目繁多,如何將圖書館的功能設想與建筑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完美融合成為重要課題。同時,網絡科技日益發(fā)達,紙質文獻利用率下降,圖書館到館人數減少,讀者到館閱讀的目的性降低,讀者需求由館藏文獻、館員服務向空間體驗與利用等更廣泛的需求轉變。面對這些變化因素,圖書館應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在空間上進行重塑與變革。由中山大學羅惠敏博士所著的《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一書就這一主題作出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闡述。該書追述了圖書館建筑和空間的歷史發(fā)展源流及其與圖書館要素之間的關聯作用,為筑夢天堂圖書館提供了設計思路與構想藍圖。該書獲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資助,是《羊城學術文庫》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專題系列出版項目之一,具有較高的學術品味。該書研究視角獨特,主題鮮明,舉例豐富,完美融合建筑學、設計學發(fā)展理念,是圖書館領域不可多得的空間設計專著,可資圖書館同行與建筑設計師借鑒參考。
該書是作者羅惠敏的博士論文,全書在我國第一次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圖書館建筑與空間設計理念的發(fā)展脈絡、設計模式和發(fā)展趨勢,具有縝密的專業(yè)論文體系結構,除摘要、后記、附錄和參考文獻外,全書共有完整的8個章節(jié):第1章緒論部分,詳細論述了選題價值和研究意義。該書選題突出精準,貼近現實,選取了“18世紀末至21世紀初期的圖書館建筑空間”時間段進行研究;研究內容詳實,采用歷史研究法、文獻調查法、案例分析法,對圖書館建筑歷史階段的復古主義、現代主義萌芽、現代主義盛行和后現代主義四種建筑風格進行了論證嚴密的闡釋。研究綜述部分尤可見作者功底深厚,態(tài)度嚴謹。作者將散見于建筑理論、空間設計和圖書館空間設計的126本專著、336篇期刊論文、39篇學位論文、87篇電子文獻等大量參考文獻進行研讀、整理和提煉,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文獻、研究主題、研究人員等進行了全面的整理與分析,概念清晰、主題聚中,為研究內容打下堅實基礎。第2~5章是該書的主要研究部分,作者分別從復古主義的余波、現代主義的萌動、現代主義的頂峰和后現代主義的審視四個階段,分析研究各個時期建筑設計理念影響下的圖書館外觀、空間組織和空間界面的共性特征,包括立面風格、平面形態(tài)和裝潢細節(jié)等,揭示圖書館建筑及其空間設計理念由古體今用、功能主導、動態(tài)空間向文化表達逐漸演進的特征。第6~7章,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提出了若干適合當代圖書館角色的宏觀空間組織原則和微觀空間設計建議,足見作者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第8章結論部分,在總結歸納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核心基礎上,對未來圖書館空間設計前景進行展望,研究結論大膽創(chuàng)新,兼具學術性和實踐性[2]。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及該書作者的博士生導師程煥文教授評價:“該書是一部圖書館空間設計思想史,從中可以領略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的發(fā)展脈絡和思想精華,彌補了我國圖書館空間設計思想史的闕如?!?/p>
理念研究任重道悠,作者從歷史源流角度開展研究,使圖書館建筑與空間設計的眾多思想流派清晰再現,促進了圖書館事業(yè)史的細化研究。在兩個多世紀歷程中,作者根據圖書館的歷史背景、建筑外形特征、空間布局方式和室內裝飾風格,將圖書館建筑及其空間設計理念劃分為四個階段:從復古主義時期圖書館建筑對古羅馬萬神殿、文藝復興建筑、哥特復興風格等古典形式的借鑒到以功能為中心的現代主義建筑理念的萌芽、盛行,柱網尺寸統(tǒng)一、荷載統(tǒng)一、層高統(tǒng)一的“模數式”框架結構成為現代圖書館的標配設計。隨著關注社會文化、民族特性和城市脈絡等環(huán)境設計理念的傳播,“場所論”開始在圖書館學術界流行,圖書館空間設計進入尊重人性、共享信息、協同學習、促進交流的后現代主義時期。在作者抽絲剝繭的歸納分析下,讀者對圖書館建筑設計的來龍去脈如撥云見日,逐漸明朗。
在對圖書館空間設計思想史的歷史溯源中,作者結合相關的重要事件作為歷史時期的界分,研究不同歷史時期中典型的圖書館建筑個案,提取出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共性和特性。全書共列舉99座圖書館建筑進行論證,涵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類型圖書館的建成年份、主要設計者、建筑風格和平面形態(tài),案例豐富、典型,如19世紀中期,安東尼·帕尼茲(Anthony Panizzi)與建筑師共同設計的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圓頂閱覽室,氣勢磅礴、高聳宏大,是借鑒古典形式的杰出代表;19世紀末,伯納德·格林(Bernard Green)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設計的鋼結構自承重式堆架書庫,成為大中型圖書館使用的核心布局,風靡全球;20世紀40年代,雷爾夫·埃爾斯沃思(Relfe Ellsworth)在愛荷華大學圖書館建立第一個“模數式”館舍,使圖書館空間設計走向標準化和極度理性;20世紀末期,被喻為“圖書館鑰匙”的目錄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進入新世紀后,柏林自由大學建成的圖書館如“柏林大腦”、中國國家圖書館新館巨型鋼結構屋頂宛如一本“書”,各種以“傳承文脈、保護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理念的信息共享空間IC、學習共享空間LC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諸如此類的經典案例在本書中隨處可見,彰顯出該書作者豐富的理論積淀與藝術修養(yǎng),同時經典案例分析也增加了學術著作的可讀性與觀賞性,使該書閱讀起來頗具趣味。
圖書館建筑及其空間的布局,離不開圖書館功能的需求,同時也離不開建筑技術的支持。然而在具體的圖書館空間設計實踐過程中,卻普遍存在圖書館館藏資源結構、功能業(yè)務需求與設計人員溝通不暢,設計人員對圖書館業(yè)務、用戶需求和人文環(huán)境等影響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因素缺乏考慮等問題。該書將圖書館學與建筑學、設計學理念相互交融,實現了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有效地避免了此難題。該書作者羅惠敏碩士期間攻讀設計藝術學,博士期間攻讀圖書館學,同時擁有設計學和圖書館學理論基礎,是我國圖書館領域難得的復合型人才。作者在書中對圖書館學與建筑學的分歧與融合進行的詳細論述與舉證,顯示了其深厚的圖書館學思想和扎實的建筑學功底。書中大量建筑流派和建筑風格的歸納與介紹,使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研究更具思想高度和審美價值,“圖書館建筑的美學既是地域文化內涵的呈現和圖書館價值觀的外在表現,也是美學教育與美的享受。”在作者筆下,美觀與實用合二為一,讀者閱讀此書,既能對圖書館精神產生認同感,同時也逐漸在字里行間學會欣賞建筑之美、創(chuàng)造空間之美。
先進的思想理念為研究發(fā)展指明方向,在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理念研究上,作者并沒有局限于純粹思想史的研究,而是把歷史脈絡與現實需求、理論探討與實踐案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兩百多年來,現代圖書館空間的組織從靜態(tài)到動感,空間的限定從清晰到模糊,空間的界面從藝術化到人性化。作者使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指出圖書館空間設計發(fā)展變化的本質,體現著繼承與否定兼具的發(fā)展規(guī)律,呈現出螺旋上升的科學發(fā)展狀態(tài)。
未來的圖書館建筑及其空間布局,在宏觀規(guī)劃上將采用“回歸純凈”和“標新立異”的設計理念,采取中心式、組團式或網格式的空間組織方式,使圖書館建筑成為實用性強、效率性高和形式優(yōu)美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在微觀空間設計上,未來的圖書館空間設計將會更加注重“無縫世界”和“內容展示”的設計理念,無論是書架與閱覽桌椅的藏閱一體空間、單人研究間,還是非書資源藏閱空間、公共空間,作者都給予了獨具匠心的設計視角,并提出泛閱讀空間概念,即讀者可在廳堂、走廊、階梯、庭院或陽臺等自然、舒適、愜意的多樣化環(huán)境中感受無處不在的閱讀[3-4]。隨著自動化定位技術、觸摸一體化等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未來信息資源的展示方式或將顛覆堆架式書庫整合方式,向內容展示、主題推銷等更直觀、更易觸發(fā)閱讀體驗方向發(fā)展,多種新型閱讀空間將不斷涌現。
總而言之,現代圖書館的建筑空間設計應滿足功能需求、審美需求和讀者人文精神需求,通過環(huán)境的啟示作用于讀者心理,不斷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作者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重塑與創(chuàng)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彰顯出圖書館空間設計創(chuàng)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