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繼俊
丹陽市小學畢業(yè)考試結束后,對語文試卷,我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仔細揣摩出題意圖,分析當今小學語文考核的核心點與方向。對于這份試卷,很多語文老師發(fā)出了感慨:課外閱讀已經(jīng)成為語文學習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學習板塊。
在五月份,我對任教班級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門的書面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第一是閱讀的類型:45%的同學喜歡看偵探小說,20%的同學喜歡看言情小說,15%的同學喜歡看漫畫書,10%的同學喜歡看散文、作文書,還有10%的同學不喜歡看書。學生對于偵探、言情類小說是鐘愛的,對于學習類的散文及作文讀物,不是很喜歡。第二是每天閱讀的時間:25%的同學閱讀時間在30分鐘內,15%的同學閱讀時間在30—60分鐘之間,20%的同學閱讀時間長在60—120分鐘之間,40%的同學在120分鐘以上。就讀書的時間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很愛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對于小學三個學段,課程標準要求,課外閱讀不少于145萬字的閱讀量。對照這個標準,一半以上學生的閱讀量沒有達標。究其緣由,是現(xiàn)今的教育大環(huán)境決定了學生的閱讀趨向。當今學生的閱讀,很大程度上受到小考、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的影響,考什么教師就讓學生讀什么,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考分。雖然目的性不是很純潔,讀書畢竟還是啟動了。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tǒng)一使用“部編本”教材。對于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早就喊出了重視課外閱讀的呼聲。在溫儒敏看來,擴大閱讀量是改革的方向。因此,要學會閱讀的方法,讓語文課外閱讀向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溫儒敏說,部編本語文教材在小學一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到了高年級和初中,幾乎每一課都有課外閱讀延伸的設計,還安排了包括“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力圖讓教師、學生和家長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
丹陽的畢業(yè)考試呼應了溫儒敏主編的呼聲。那今后的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呢?我粗淺地認識,我們處在一個轉型的社會時期,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有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全心全意地提供給孩子們純真的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妙趣橫生的語文書以及豐富的課外讀物,這些精神食糧也許會讓他們終生難忘。
今天的小學語文教學,正在由傳統(tǒng)的重知識記憶逐漸向重閱讀思考轉向,由過去的文山題海的刷題格式逐漸向學生閱讀感悟能力提升轉化。“得語文者得高考”,這個語文不是簡單的語文成績,更重要的理解是語文能力, 對任何一門學科的閱讀的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在這種大形勢下,只有擺好自己的位置,尋準方向,用好方法,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1.課外閱讀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常常設置為加餐。這種不正常的教學狀態(tài)必須轉變。在日常教學中,課外閱讀要有完整的規(guī)劃,確定每天應該怎樣讀書、每天的課外閱讀量。可以成立讀書聯(lián)盟小組,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監(jiān)督對閱讀質量進行管控。
2.課外閱讀要通過活動進行有效推進。以活動為載體積極推進課外閱讀的開展,是個有效的方法。比如這學期我們六年級讀《西游記》,我班采取活動推進法。學生讀過一段時間后,我組織了一次“講《西游記》故事”活動。第一步,每個學生必須在小組內講一個《西游記》故事,講完后每組評選“故事小能手”三名;第二步,12名學生在班上進行講故事比賽,評選出一、二、三等獎,頒發(fā)“故事大王”的榮譽證書。這樣,學生對于《西游記》大部分故事情節(jié)都有了充分的認識,同時享受到了閱讀的快樂。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新區(qū)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