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青云中心小學 李紅玲
教學中,我認為應該基于兩種角度去認識估算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一是基于學生的角度,在教材的編排中,估算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shù)的加減法之后,在第一次接觸估算后,由于學生不能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學生更容易先算出準確值,再找出估計值的估算習慣。出現(xiàn)先算后估現(xiàn)象,失去了估算的意義。二是基于教師的角度,在估算的教學中,教師稍做講解,讓學生懂得估算的方法,只保證了計算的準確性,放棄了估算過程。這種估算教學,制約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和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計算前估算和計算后驗證。在計算前運用合適的估算方法估計一下得數(shù)的范圍,在計算后檢驗結果是否符合計算前的估計范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訂正,提高計算的正確率,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價值和作用。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加強學生估算的應用,讓學生在估一估的活動中感受估算的價值,養(yǎng)成自覺應用估算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估一估教室里所見到的熟悉物體的長短、輕重、多少,學生身高等,通過各種活動,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估算方法主要有:取整法、參照物法、近似值法、個位法等,估算方法靈活多樣。但在具體問題中選取合適的估算方法進行估計,形成一定的估算策略,教師還要創(chuàng)設各種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學會選用合適的估算方法。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的測量一節(jié)中,學生在估計校園里一棵銀杏樹的高度時,教師引導其尋找參照物——教室。一層教室的高度大約3米,樹的高度相當于兩層樓的高度,那么樹的高度大約6米。這樣,學生在估計的時候,就會自覺地尋找周圍的參照物,而不是直觀感受校園外大樹的高度有10米高,在現(xiàn)實問題中感受參照物的尋找有利于解決問題。又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有多少個字”一課時,在估一估有多少個糖豆一題中,三個杯子分別盛放著不同數(shù)量的糖豆,第一個杯子大約有50顆,第二個杯子大約是第一個杯子的兩倍,第三個杯子又是第二個杯子的兩倍,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合適的參照物,參照物選對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強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痹诮虒W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應用中,創(chuàng)設這樣一道問題:媽媽到兒童商場買衣服,一件上衣35元,褲子27元,媽媽大約要付多少元?
學生1:35看作40,27看作30,大約70元。
學生2:35看作40,40與27合起來大約67。
學生3:27看作30,30與35合起來大約65。
計算出精確結果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哪種估算方法更接近準確值?引導學生思考:盡管我們估計的方法通常取近似值解決問題,但要考慮實際情況,即“少錢不賣,多錢可剩”的原則,通過對比、反思,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靈活運用估計方法的真正含義。
學生靈活掌握各種估算方法并應用,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長期挖掘各種估算素材,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索、反思、修正中,靈活運用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