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山西歷史文化名人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官,《左傳》記載了一些他的事跡片段,這些記載是相對真實的材料,而對于一般民眾,更多的是通過一些小說、故事來認識師曠,比如“師曠勸學”“師曠鼓琴”等。但無論小說也好,故事也好,都與歷史真實存在著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不斷被各種小說、故事神化的真實人物,師曠的許多信息也就被掩蓋了起來,值得我們進行一番梳理。
我們稱其為“師曠”,則其名為“曠”,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師曠的字是什么,卻不為人們所熟知。
《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師曠侍于晉侯?!盵1]杜預注曰:“師曠,晉樂太師子野?!盵1]五代后蜀馮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列師曠之字為“子野”[2]。明代鄧伯羔《藝彀·卷上》中“古人姓字不顯”條下所列舉“古人姓字不經(jīng)見者”亦云:“師曠,字子野”,并自注曰:“見《莊子》疏”[3],查《莊子·齊物論》成玄英疏確有此言[4]??梢?,師曠的字是“子野”,是被后人所普遍接受的。
實際上,“子野”作為師曠的字在《左傳》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左傳·昭公八年》記載晉平公因魏榆之地有石言而問于師曠,師曠對答并借以勸諫晉平公。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1]從上下文來看,上言晉侯問師曠,師曠對答,下言“子野之言君子哉”,則子野必為師曠之字無疑。
此外,從字義上來考察,“曠”“野”二字在含義上具有關聯(lián)性,《詩經(jīng)·小雅·何草不黃》中就有“匪兕匪虎,率彼曠野”[5]的詩句。使用與“名”相關聯(lián)的語詞作為“字”是符合古人習慣的,這也從側(cè)面印證了師曠之字為“子野”的正確性。
由于后世流傳的材料有限,師曠之姓難以考證,但學界有一種“師”是其姓的觀點。今人盧文暉曾對《漢書·藝文志》所載的小說家書《師曠》進行輯佚、研究,其《師曠與〈師曠〉初探》一文即持是說[6],而實際上,此種觀點古已有之?!稄V韻》:“師……又姓,晉有師曠。”[7]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師氏,晉有師服、師曠,魯有師已、師摰、師冕、師乙、師襄、師亥、師金,鄭有師叔,楚有師祁犂?!盵8]這兩則材料都是將師曠當作師姓的代表人物,換言之,他們都認為師曠姓師。清覺羅石麟《山西通志》卷二百一《藝文》載唐代佚名《師曠廟記》 云:“公諱曠,字子野,師姓”[9],這則材料則直接指明師曠姓師。
雖然古今學者中都有人認為師曠姓師,但實際上這種說法甚不可取。“師”成為姓氏之一,當是后世之事,而在先秦時期,“師”并非姓氏,而是樂官的統(tǒng)稱。鄭樵《通志·氏族略》引《風俗通》曰:“師,樂人瞽者之稱。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鄭有師悝、師觸、師成也?!盵10]這種說法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其中所列眾人,皆為樂官,則“師”為樂官之稱甚明。且以“師”稱呼樂官,并非始于春秋之時,《史記》載商紂時有樂師師涓,西周時有師嫠簋,師涓、師嫠即為樂師,涓、嫠為其名,師為官職。
對于師曠姓師之說,前人也有所駁斥,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云:“師曠……字子野,冀州南和人。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亦稱晉野。葬右扶風漆縣。《廣韻》注以師為姓,非也”[11]。
“師”成為姓氏,當是以官為氏。《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雅琴師氏”即是如此,其注曰:“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12]。這里所說“傳言”,應當類似于先秦時期人們對于“小說”的看法,即“道聽途說”“街談巷議”之言,我們難以坐實漢代的“雅琴師氏”是否果真是師曠的后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漢代已經(jīng)有人以師為姓了。
從文獻記載來看,后世還有師姓源于師曠的說法。筆者以為,這也是缺少明確證據(jù)的。認為師姓源于師曠,是因為師曠名顯于后世,為后人的附會之辭而已。唐劉知幾《史通·采撰》言:“夫郡國之記,譜牒之書,務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盵13]師姓源于師曠的說法未必起于志乘譜牒之書,但其“夸其氏族”的原因應該是相通的。
由于材料有限,師曠生卒年不可考證,我們僅能對其所處年代進行大致推測。《左傳》中有關師曠的記載始于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止于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前后跨越二十六年之久。師曠主要活動在晉悼公和晉平公時期,襄公十四年,師曠已為晉悼公近臣,至晉平公后期,師曠至少已六十歲上下。
《左傳·襄公三十年》曾記載季武子之言,從其言語之間可見趙孟、伯瑕、史趙、叔向、女齊等人都是與師曠同時的晉國大臣?!皶x未可媮也。有趙孟以為大夫,有伯瑕以為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勇可媮乎?”[1]
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根據(jù)《舊唐書·文苑傳》徐齊聃上疏“晉儲以師曠為友”[14]一句,認為晉平公為太子時,與師曠為友,進而推定師曠年齡與平公相近。單從字面來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此說甚不可從。歷代文獻中皆不見晉平公為太子的記載,何以武斷至此?筆者認為,持此說者,誤讀徐齊聃上疏原意。疏中所言“晉儲”并非指晉國太子,即后來的平公,而是指周太子晉?!兑葜軙ぬ訒x解》篇記載師曠使周,與太子晉相談甚歡。故徐齊聃疏中之意在此,而并非指晉平公。而從現(xiàn)有材料看,師曠年齡應該與晉平公之間存在差距。《史記·晉世家》記載:“周之立,年十四矣?!盵15]“周”為晉悼公之名。悼公在位十五年而卒,去世時尚不足三十歲,此時即位的晉平公年齡必然不過十數(shù)歲。而此時師曠已經(jīng)是晉悼公身邊的近臣,年齡上應該是和晉平公有差距的。
前文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討論,“師”是師曠的官職,而非姓氏,這是對師曠官職的主流看法。除此說外,還有工、太宰等說法,但皆不可取,仍當以主樂太師為是。
師曠稱“師”,當指樂師,即《風俗通》所云:“樂人瞽者之稱也”,包括太師、少師等職。從《周禮》的記載來看,作為樂官的“師”,除卻太師、少師外,尚有磬師、鐘師、笙師、镈師、籥師、舞師等職,這些多是負責某一專門樂類的樂官。
具體到師曠本人,歷代普遍以為師曠為晉國主樂太師?!秶Z·晉語八》韋昭注:“師曠,晉主樂太師子野?!盵16]《左傳·襄公十四年》杜預注:“師曠,晉樂太師子野?!盵1]這種觀點為后世學者所接受,應該是沒有疑問的,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旁證。
第一,在先秦文獻中存有師曠被稱為太師的材料。如《逸周書·太子晉解》中太子晉即稱呼師曠為“太師”,在《韓非子》中師曠亦多次被稱為太師。第二,《左傳》中的師曠事跡,符合《周禮》記載的太師一職的職責?!吨芏Y》:“太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兇?!盵17]《左傳·襄公十八年》載:“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竟,多死聲。楚必無功?!盵1]歷代學者普遍認為師曠歌風即為太師聽軍聲的表現(xiàn)。如《史記·律書》:“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兇,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盵15]《史記正義》有注,“《周禮》云:‘太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其吉兇?!蹲髠鳌吩茙煏缰巷L之不競,即其類?!盵15]林栗《周易經(jīng)傳集解》亦言:“若謂吹律以聽軍聲,樂師之職耳。世無師曠,戰(zhàn)勝攻取固自若也,何以言其吉兇?”[18]林栗雖認為吹律斷吉兇不可信,卻并不否認師曠吹律是太師的職責?;谶@兩點,我們認為師曠的官職是太師的說法是可信的。
除了認為師曠的官職是“師”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師曠的官職是“工”,這種觀點當源于《左傳·昭公九年》記載:“晉國大夫荀盈去世,尚未安葬之時,晉平公卻和大臣飲酒宴樂,這是違禮的行為,故屠蒯入諫”[1]。而此時一同宴飲者中有一人稱“工”,后人以為此人即為師曠,《禮記·檀弓下》在引用此事時,即將“工”改為師曠。故《春秋名號歸一圖》師曠一條下列“子野”之外,又列“工”,注曰:“《傳》曰‘酌以飲工?!ぶ^樂師師曠”[2]。從注文來看,將“工”列于師曠名下,是基于“《傳》曰”,所謂《傳》,即當為《左傳·昭公九年》的記載。
“工”也是樂人的一種,但與太師有很大不同。作為樂人“工”,在文獻中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樂人的泛稱。清胡匡衷《儀禮釋官》云:“凡樂人通謂之工,工為樂人統(tǒng)稱?!盵19]考之文獻,樂人稱工,確實多為泛指,如《儀禮·鄉(xiāng)飲酒禮》:“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17]。此處所言,工即為樂官的泛稱,但認為師曠的官職是“工”,顯然不可能是采用這種泛稱,否則將“工”視為師曠的官職并無實際意義。
第二種含義是特指。特指的“工”與其他樂人相區(qū)別,職位較低,主要從事形而下的技藝類工作,與太師有很大不同?!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笆窞闀瓰樵?,工頌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盵1]“工”與“百工”同稱為“工”,其職責都是和技藝直接相關的。故有學者指出:“工即巧,即精于某一種技藝之人。樂工精于音樂,樂官自己謙稱為工?!盵20]這種將樂官、樂工分開的觀點是值得參考的。筆者以為,《左傳·昭公九年》中記載的工,并非師曠,而是不知名的樂工,后人因師曠為平公樂官,且以各種傳聞小說聞名于世,而附會此工為師曠。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指出:“工乃樂工,未必師曠。《傳》例,若是師曠,必舉其名。”[21]此說從《左傳》體例推斷此工非師曠,頗有見地,值得我們參考。
第三種觀點認為師曠的官職是太宰,采用這種觀點的著作主要有《文子》和《淮南子》。《文子·精誠》云:“師曠瞽為太宰,晉國無亂政?!盵22]《淮南子·主術訓》亦主此說,云:“師曠瞽為太宰,晉無亂政”[23]。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把主樂太師和位列三公的太師相混淆,并混稱太師為太宰。
先秦官職中被稱為太師的官職除了主樂太師外,還有位列三公的太師。《漢書·百官公卿表》在追述先秦職官體系時說:“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tǒng),故不以一職為官名。”[12]太師與太保、太傅作為輔弼之臣,多由貴族長老擔任。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曾為商太師;《大戴禮記·保傅》載:“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24];而太宰一職,為天官之長,《尚書·周官》:“冢宰掌邦治,統(tǒng)百官,均四?!盵25]。其輔弼君主的性質(zhì)與太師是相同的,故有學者指出:“商朝的尹、相、左相、冢宰、卿士和周代的太師、太傅、太保諸官職與地位,均與后世的相職相當”[26]。故而這些官職存在混稱的可能性,如上所引《大戴禮記》云:“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而《尚書·君奭》云:“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左右”[25]。一云周公為太傅,一云周公為太師,即將三公之職混稱。
至于將太師稱為太宰,尚未發(fā)現(xiàn)先秦時期的例子,但晉朝時的一個案例可以起到旁證的作用?!端螘ぐ俟僦尽罚骸皶x初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盵27]晉代因避晉景帝司馬師之諱,即改稱“太師”為“太宰”。因此,《文子·精誠》與《淮南子·主術訓》稱師曠為太宰,實際上應該是指太師,是誤將主樂太師當作位列三公的太師。
一些學者研究青銅銘文中的官職體系時指出太師、主樂太師與師氏,在金文中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如李零《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系統(tǒng)》一文即持此種觀點。如若如此,則主樂太師與為位列三公的太師本為一職。但從歷史文獻來看,筆者認為兩者是有區(qū)別的。
第一,位列三公的太師與太保、太傅,并不是常設官職,且必須由德高望重之人擔任。故《尚書·周官》云:“官不必備,惟其人”[25];《漢書·百官公卿表》云:“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堯,伊尹于湯,周公、召公于周,是也”[12];顏師古注:“不必備員,有德者乃處之”[12]。相反,主樂太師則是常設的官職。
第二,古人在注釋經(jīng)典的過程中,稱呼作為樂官的太師,往往會加上“樂”或“主樂”等修飾成分,似乎有意與位列三公的太師相區(qū)別?!睹献印るx婁》趙岐注:“師曠,晉平公之樂太師”[28];《楚辭章句》王逸注:“師曠,圣人也,字子野,生無目而善聽,晉主樂太師”[29]。此外,前文所引杜預注、韋昭注也都稱師曠為“樂太師”。
基于此,筆者認為,將太宰視為師曠的官職,乃是誤將主樂太師當作位列三公的太師,進而將太師、太宰混稱而造成的。
先秦時期,樂官多由盲人充當,被稱為“瞽矇”,師曠同樣是盲人。
以盲人為樂官,歷史十分悠久。《國語·周語下》樂官伶州鳩說:“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盵16]傳說中的神瞽即是盲人。《周禮·春官》注引鄭眾云:“無目眹謂之瞽,有目眹而無見謂之矇,有目無眸子謂之瞍?!盵17]可見,瞽、矇、瞍都是指盲人,只是他們之間存在有無眼球和有無瞳仁的區(qū)別。據(jù)此,神瞽被稱為“瞽”,就是指其為盲人??梢娺h古時期樂官就由盲人充當。《尚書·胤征》有“瞽奏鼓”[25]的說法,商代有“瞽宗”,都說明以盲人作樂官,其歷史十分久遠。而在《周禮》所載樂官中,明確標明瞽矇的官員數(shù)量多達三百人,說明盲人樂官的數(shù)量是龐大的,故鄭注云:“凡樂之歌,必使瞽矇為焉”[17]。不僅如此,古人對盲人充當樂人的原因也是有明確認識的?!对娊?jīng)·周頌·有瞽》篇,鄭玄箋云:“瞽,矇也,以為樂官也,目無所見,于音審也”[5]。鄭玄認為,盲人看不見東西,卻聽覺發(fā)達,這是符合科學常識的。
師曠作為晉國的主樂太師,也是盲人,故在《說苑》的有關記載中,師曠自稱“盲臣”,在《逸周書》的記載中,師曠自稱“暝臣”。因此師曠目盲是被歷代文獻所接受的。但對于師曠失明的原因古人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天生失明。劉向《九嘆·離世》有“立師曠俾端詞兮,命皋陶使并聽”[29]之句;王逸注:“師曠,圣人也,字子野,生無目而善聽”[29];《新序·雜事》載晉平公對師曠言:“子生而無眹”[30];《莊子·駢拇》云:“多于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也”[4];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引“《史記》云:‘冀州南和人,生而無目’”[31]?!督?jīng)典釋文》所引《史記》之言,不見于今本《史記》,或為逸文,或為他書。這些材料都直接言明師曠天生目盲。而除此以外,前文所引《文子·精誠》及《淮南子·主術訓》皆言“師曠瞽而為太宰”,雖未直接言明師曠目盲原因,但從文意來看,當指先瞽而后為太宰,亦含天生失明之義。
第二種說法是熏目自盲。此說見于晉王嘉《拾遺記·卷三·周靈王》:“燻目為瞽人,以絕塞眾慮,專心于星算音律之中?!盵32]此外,《陰符經(jīng)》唐李筌注亦云:“師曠薰(熏)目而聰耳,離朱漆耳而明目”[33]。此兩者雖然對師曠熏目的目的有不同的認識,但都認為師曠是熏目自盲的。
筆者以為師曠目盲當以天生失明為是,熏目是后起之說。先秦時期,樂官多由盲人充當,見于史書的樂師亦不在少數(shù),聞名于后世者亦有十數(shù)人,但歷代文獻中言及熏目者僅師曠一人。這是由于有關師曠的小說故事在后世廣泛流傳,把師曠不斷神化,熏目之說也不過是神化師曠過程中的一種小說家言罷了。王嘉好神仙方術之說,在《拾遺記》中采用方術之士神化師曠的虛誕之說,并不稀奇。《史通·雜述》曾這樣評價《拾遺記》:“如郭子橫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遺》,全構虛詞,用驚愚俗?!盵13]而《陰符經(jīng)》實為方術之書,李筌在注釋《陰符經(jīng)》之時采用熏目之說,更屬方術之士夸飾之必然。
師曠作為一個不斷被小說、故事神化的歷史人物,要了解他真實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對材料的性質(zhì)和真實性進行辨析,剝?nèi)訉痈綍趲煏缟砩系墓适鲁煞?,最終才能找到真實的“師曠”。只有在充分考證辨析之后,才能真正還原歷史文化名人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