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雙翔
師德教育是中小學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核心模塊,是教師習得道德認知、涵養(yǎng)職業(yè)操守、確立職業(yè)信念、堅定道德意志的重要途徑,也是一名“教師”成其為“好教師”的前提性素養(yǎng)教育。但毋庸置疑,當前的中小學師德培訓卻面臨著種種價值迷失與現實困境,如過于強調師德為政治服務,強調條條框框的內容體系,流于簡單粗暴的運動式培訓等等。[1]開辟新的路徑,探索新的模式,是當前師德培訓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自2013年教育部開設“國培計劃”師德培訓者研修項目以來,華南師范大學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連續(xù)7年承擔實施這一項目的機構。因其項目的高端性和重要影響,被業(yè)內譽為“師德國培黃埔軍校”,2017年獲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培訓者聯(lián)盟“最佳實踐案例”一等獎。本文試結合近年來“師德國培”項目的培訓實踐探索,對師德培訓模式創(chuàng)新問題作些粗淺探討。
華南師范大學連續(xù)多年承擔的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師德培訓者研修項目,每年的培訓對象涵蓋了大陸地區(qū)所有省份(直轄市、自治區(q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師德培訓者精英,少的年份一百名,多的年份三百多名,包括榮獲省級以上師德榮譽的中小學一線師德標兵,以及高校德育研究者、省級培訓機構的師德培訓者和培訓管理者。該項目成功實施的基本經驗與核心特色,就是積極探索師德培訓模式的轉換,以德性倫理視野中的教師德性與教師幸福為理論出發(fā)點,聚焦與彰顯師德感染力,努力做“有感染力的師德培訓”。
傳統(tǒng)型態(tài)的教師培訓費時多、收獲少,令不少教師愛恨交織。[2]師德培訓更是如此,因它本身就是教師培訓難點中的難點,由于培訓價值取向、課程內容和培訓形式等方面的欠缺,參訓教師歷來對充滿道德說教、針對性缺乏、內容生硬的師德培訓充滿了困惑,甚至心懷抵觸與反感。在我們實施的“師德國培”項目中,即便是身為師德培訓者精英、具有一定“培訓主體自覺”的這些學員,情況也同樣如此。參訓前,不少教師既滿懷期待,又疑慮重重,希望通過培訓獲得專業(yè)提升,同時又對自己的“回爐再造”充滿了疑惑,這逼迫著我們努力去思考怎樣的師德培訓才是既具生命活力,同時又讓參訓教師真正有所收獲的。
針對上述問題,項目團隊圍繞著“感染力”做文章,基于德性倫理的理論基礎,將種種從教師自身出發(fā)的“溫暖工程”置于培訓之前,通過悉心的情感關懷和超前的專業(yè)引領,將參訓教師對于師德培訓的種種疑惑逐步化解,從而達到“培訓始于謀面前,收獲聚于培訓初”的目的。一是提前搭建立體性平臺。每年早在項目開班實施幾個月前,華南師范大學就配足了相應的項目團隊,開通了班級QQ群、公共郵箱、網絡博客、短信平臺等,跟學員們進行著密切的情感交流與師德專題研討,一步步地將他們導向師德思辨的探尋之旅。由此,學員感到自己被提前“卷入”了培訓,感覺人還沒來,就已經經歷了幾個月的培訓了;培訓還沒有開始,就有很多專業(yè)上的收獲了。二是注重推動生成前期研修成果。在給參訓教師下發(fā)的研修通知中,隨附了系列必須先期完成的研究性作業(yè),如成長故事,師德培訓講義及方案,培訓需求調查問卷等。項目組及時將這些材料整理編輯、結集成冊,作為培訓期間相關課程“望聞問切”的生動素材與解剖的“活靶子”,并將相關調研結果與教師發(fā)展需求作為研制培訓課程的實踐依據。三是營造富有感染力的學術氛圍。除了共同體構建、研修作業(yè)驅動之外,為了配合師德國培項目,匯聚學員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由教育部委托華南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小學德育》雜志社每年都專門策劃組織,在參訓學員中廣泛約稿,鼓勵學員對師德培訓問題展開熱烈交流,并出版了多期“師德研究專輯”。這樣,有些學員在報到之時,就拿到了刊有自己研究成果的雜志,倍受鼓舞。不少教師深受感染:“我們原本以為會來接受一大堆道德訓教、規(guī)范要求,沒想到一開始就收獲了滿滿的關懷和幸福?!?/p>
現代教育的道德靈魂,不僅僅是教書育人促其成才,更是文化踐履、實踐示范。教師培訓同樣如此,它不僅僅是教師培訓課程的實施,更是培訓文化的培育、示范與實踐。我們體會,教師培訓不是簡單地傳輸給教師以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與能力、策略與方法,更要設法點燃教師內在的動力之源。
教師培訓的目標主要指向三個方面:傳遞感染力,提升學習力,增強行動力。其中,傳遞感染力無疑是第一位的;最有力量的教育,無疑就是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對于師德培訓來說,感染力更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特征,因而它也是教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之源。因此,創(chuàng)新、有效的師德培訓應將激發(fā)和傳遞師德感染力作為師德培訓的核心原則。[3]傳統(tǒng)的師德培訓之所以讓人心生反感與抵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感染力,缺乏內在動力之源。它總是板起面孔,說教太多,認為講師德、搞師德培訓就是對教師劃出種種道德條框,開出種種道德藥方,提出種種硬性要求,卻往往忽視了教師自身的動力之源、內心的感染力,忘記了教師內在的德性可以被激活,感染力可以被激起和傳遞,從而照耀教師光輝的職業(yè)德行。這種培訓不能激起教師的共鳴與共振,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認為,感染力是師德培訓的靈魂所在、動力之源,好的師德培訓一定不是靠說教,而總是被打動和受感染;只有當教師被感染了,道德價值觀的反思和觸動才能直抵其靈魂深處,激發(fā)其主動反思并踐行師德,實現以道德塑造道德、以靈魂喚醒靈魂。
既然師德培訓的動力之源是建立在“感染力”的基礎上,那么,行為示范、實踐示范的培訓理念就必須引起培訓者的高度關注,也即只有激起感染力,才能傳遞感染力。如何激起教師的感染力呢?孔子說,“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如果一種培訓希望激發(fā)參訓教師的感染力,讓他們成為有感染力的人,那么這種培訓自身首先得有感染力,即用有感染力的方式去開展培訓。因為師德培訓項目實施方式本身就是最具滲透力的隱性課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參訓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此,有感染力的師德培訓的實施過程首先必定是有感染力的?!皫煹聡唷表椖拷M通過溫馨的前期熱身聯(lián)絡、構建研修共同體的“溫暖工程”、周密及時的培訓調研、耐心周到的接待工作、精細化的培訓管理、關懷備至的后勤服務、親密無間的研修平臺互動、持續(xù)跟進的訓后輔導跟進、鍥而不舍的動態(tài)化課程改進等文化踐行,實現了項目團隊與參訓教師之間零距離、超時空、心相連、情相通、前拓后延的互動。正是基于這種行為示范、實踐示范的培訓理念,師德國培在探索“在行動中踐行、提升感染力”的獨特模式中推進。
事實上,不僅是參訓教師對培訓愛恨交織,當前師德培訓者自身也面臨不少困惑:老生常談的培訓套路早已不能激起參訓學員的興致,創(chuàng)新形式成了培訓者真正的難題。對此,我們的體會是,必須推動抽象化師德轉向實踐性師德,推動教師發(fā)現、思考并嘗試解決師德沖突與難題,從而在反思中提升師德境界。為此,應著力抓好“反思”與“行動”兩個關鍵。
一是“反思”,即要努力促進學員深度反思?!皫煹聡唷表椖恳浴白鲋袑W”“激發(fā)深度反思”為指導思想,堅持以浸入式、參與式、體驗式活動為主,通過系列研修任務驅動工具的運用,激發(fā)了參訓教師的學習動機,促進了他們的深度反思。教師在多重反思與合作行動中,不斷生成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新型成果;同時,自身的師德感染力被一層又一層地點燃與激發(fā),培訓效果遠遠超越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講座。為了實現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培訓目標,項目組在課程設計上費盡心思。每年短短數天的課程,項目團隊總要調整優(yōu)化十多輪,徹底翻轉了以往師德培訓的慣有模式,而廣泛采用了專題講座、案例分享、鏘鏘三人行、小組合作探究、研討與分享、現場觀摩、事跡報告、學術論壇、電影賞析、世界咖啡、師德巡講、微課診斷等多重方式方法,以增強師德培訓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為促進深度反思,項目組還特地安排參訓教師到特殊教育學校去開展田野學習,通過觀察特殊學校課堂及獨特的師生交流模式,使教師自覺對比反思特殊學校與普通學校教育理念與方式的異同,自然而然地被特教教師純粹而無功利性的教育堅持所感染,由此激發(fā)自己反思與拷問“什么是教育,怎樣才能做好教育”“何謂師德,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新師德”等價值命題,收到了非同一般的研修效果。
二是“行動”,即努力推動學員動起來、忙起來。傳統(tǒng)培訓總希望請來“大牌”學者,實際效果卻未必理想。如何改變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局面?我們體會,師德境界提升的根本路徑,不是外在律令的規(guī)范、外部道德的灌輸,而是內在德性的喚醒、內心世界的激活。如果一次教育活動能夠激活教師沉睡、倦怠的內心,喚醒教師心靈深處存有的那份火熱、責任、擔當、使命,照亮教師的職業(yè)夢想與教育人生,它必定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培訓。這樣的培訓,顯然不能靠空頭理論家的格物修道,也不是幾個大牌專家“鎮(zhèn)場”就能解決問題的,重要的是要引導參訓教師走進活生生的教育生活場境,努力去體悟、蘇醒、感染、踐行。因此從根本上說,培訓不是要努力教給參訓教師什么,而是要推動他們反思之后繼以實踐行動,明了自己需要什么、生產什么。因此,我們以樸素的方式,將培訓重心放在了努力“點燃”與“激發(fā)”參訓教師身上。由此,精煉的專家變成了一個個“精神助產士”、“無知”的蘇格拉底,通過專家的“詰問”“助產”,教師大幅度地實現了自我挖掘、自我體悟、自我提升。每一天的培訓中,參訓教師都要比授課專家和項目組更加忙碌,他們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獲得了極大的自主體驗、自我演繹的立體性舞臺。在每一堂課中,參訓教師都既是參訓者,同時又是點評者和反思者;既是幕幕大戲的劇中人、演員,同時又是觀眾和影評人。[4]參訓教師不斷翻轉身份,在不同場境、不同角色的頻繁切換中,不斷轉換身份與立場,及時從參訓者和培訓者的不同角度對比反思,從培訓理念與培訓技術操作等多個層面對每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開展深入的多重反思,從而鞏固、提升與凝煉研修成果。此外,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行動還體現在種種參與式的研磨課中。比如,設置“今天,我們如何做教師?”“如何做有感染力的師德培訓?”等多個主題的研磨實踐課,在整個研修過程中穿插進行,引導和驅動參訓教師不斷跳進、跳出其學員身份,思維每一天都在不同角度的沖擊和挑戰(zhàn)中興奮著。在每個研磨課上,都既要拿出參訓教師中的典型案例、典型作業(yè)作為解剖的“麻雀”[5],從而達到典型解剖、現場示范、共同提升的效果;同時還要集體反思研磨工具的優(yōu)化,始終保持參訓者—培訓者兩條思維線路并存并進。正如有參訓教師評價的,“我們在角色轉換中,習得培訓模式,從被動轉化為主動,實現了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綜合提升”。
有生命力的師德培訓一定是緊接地氣的,讓美善的師德種子生根發(fā)芽,讓參訓教師被激起的感染力在更廣闊的區(qū)域內薪火傳遞。師德培訓如何做到“有根”“接地氣”、激發(fā)與傳遞感染力呢?
“師德國培”項目多年堅持開展的一項活動,就是充分利用項目自身的良好資源服務于當地教育,利用項目套接,與當地教育部門聯(lián)合組織舉辦“踐履師德規(guī)范,提升職業(yè)幸?!寧煹陆ㄔO之花開遍原野”系列活動。具體活動形式是,參訓教師分組深入到廣州市某個區(qū)域中小學校,進行學校師德建設現場診斷,開展師德大巡講,舉辦師德演講感染力修煉研討,由此,促進學員反思“什么是好的師德”“什么是好的師德演講”“怎樣提升師德演講的感染力”等等問題。如此一方面促進了參訓學員在“被學習”中、在參與式研修中主動尋求師德培訓改進策略,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區(qū)域內師德建設的熱潮。通過師德巡講系列活動,項目為區(qū)域提供了角度各異而又主題集中的高質量師德演講報告,一方面促進了參訓教師在師德演講方面的反思和提升,另一方面又發(fā)揮了“國培”資源對地方的輻射功能,從而達成了學員的自我提升與“國培”服務地方師德建設的統(tǒng)一,實現了“國培”參訓教師傳遞感染力、提升實踐能力和區(qū)域教師提升師德研訓能力、推動師德師風建設的雙重目標。
總之,創(chuàng)新型的師德培訓不是簡單地承襲傳統(tǒng)、迎合現實,而是要高端引領和科學建構。惟其如此,才能各自演繹出生動活潑的師德培訓實踐。實踐證明,以激發(fā)和傳遞師德感染力為核心原則的實踐性師德培訓,是當前師德培訓創(chuàng)新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