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秩序的追尋與延異:《模仿者》中的二元對立解構

2019-01-10 11:23許晶琳
文學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模仿者二元對立解構

許晶琳

內容摘要:《模仿者》是唯·蘇·奈保爾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說,成功塑造了以辛格為代表的前殖民地邊緣人形象,述說其悲慘的生存現(xiàn)實和心靈困境,隱射出新近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混亂的生存狀況。本文以后殖民視角,借用德里達的二元對立解構策略分析主人公辛格對“秩序”的追尋和這種“秩序”在追尋過程中的延異,揭示作品中隱含的解構意識和后殖民意識。

關鍵詞:《模仿者》 秩序 二元對立 解構

《模仿者》是印度裔英籍作家唯·蘇·奈保爾的早期作品,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從小生活在前殖民地伊莎貝拉的主人公拉爾·辛格前往倫敦留學,返回故土,從政失敗,最后流亡他鄉(xiāng)的人生經(jīng)歷,隱喻了新近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混亂且荒誕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精神生活。國內有關這部小說的研究可大致分為兩類:結合作者背景的研究和后殖民主題的研究。其中后殖民主題研究又包括身份認同,流放與尋根,圓形流散,種族和女性主義等。從二元對立角度分析該文本的文章很少,只有石海軍在《從殖民和后殖民的角度看現(xiàn)代性問題》一文中略有概述。作為一部成功的后殖民小說,《模仿者》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許多后殖民主義相關的二元對立元素,例如前英屬殖民地伊莎貝拉對宗主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依附,東方和西方的不對等關系,白人和非白人的對抗與結合,種族矛盾中的自我與他者,前殖民地內部的上流社會與下等階級等,這些羅格斯中心主義的二元對立觀念在伊莎貝拉人民的認知中根深蒂固,又在主人公的流亡歷程中逐漸消解。

一.“秩序”的產(chǎn)生

西方“現(xiàn)代思想與現(xiàn)代實踐兩個方面的中心結構就是對立,更準確地說,就是一分為二。”[1]14德里達認為“結構主義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預設一個‘終極能指,由此出發(fā)設定一系列二元對立范疇(正確-謬誤,精神-物質,主體-客體等),其中的前一項對后一項占統(tǒng)治地位,形成西方文化特有的‘邏各斯中心論,作為意義自明的純粹工具來維護思想的一致和純潔……因此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思維成為鞏固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工具。”[2]302在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二元對立中,我們所見到的唯有一種鮮明的等級關系,絕無兩個對項的和平共處,其中一項在邏輯、價值等等方面統(tǒng)治著另一項,高居發(fā)號施令的地位。[3]226石海軍在《從殖民和后殖民的角度看現(xiàn)代性問題》一文中指出,“從現(xiàn)代文化和現(xiàn)代性的角度來看,結構主義體現(xiàn)的也是一種秩序觀,它與西方宏大敘事理論等都可歸為西方現(xiàn)代思想和現(xiàn)代實踐的中心秩序或結構之中”[4]4,而這種二元對立式的中心結構秩序觀滲透在現(xiàn)代西方和被殖民文化侵略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之中。

小說在描述主人公辛格的內心活動時數(shù)十次提到了“秩序”一詞,可見辛格有著關于“秩序”根深蒂固的執(zhí)念,而這種執(zhí)念的養(yǎng)成與他在伊莎貝拉的童年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辛格回憶他在童年時代的學校教育,學生進入小學的第一節(jié)課就是學習“英國國王加冕和他的王冠的重量”[5]89,這意味著殖民教育從一開始就在強調英國、白人、上流社會的中心地位和殖民地、非白人、下等階級的邊緣身份,王冠的物理重量隱喻著宗主國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雖然官方語言和作為殖民地教育的殖民文學與本土人的實際生活根本不吻合,卻潛移默化地使殖民地人民形成了一種崇拜殖民文化、排斥源文化的心理傾向。辛格為了避免在公開場合使用自己帶有“印度血統(tǒng)”的名字而擅自改名;塞西爾會和任何一個對家族產(chǎn)品不敬的男孩打架,因為“他就是貝拉貝拉和可口可樂,他不喜歡任何人忘記這一點”[5]83;塞西爾的姐姐薩利讀美國時尚雜志,和年輕女孩們用新奇的方式討論電影。對宗主國文化的崇拜遍布伊莎貝拉的每一寸土地。辛格說:“我們把自己的島變成了一個大秘密。在教室里提起任何涉及日常生活的事情都能引來笑聲……笑聲否認了放學后我們將回歸的事物?!盵5]93

與此同時,辛格的家庭也對他這種“二元對立式的中心結構秩序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辛格的父親痛恨自己妻子家族各種西方化的說話和行為方式,另一面卻在模仿歐洲上流社會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教育事業(yè)上的默默無聞,使他轉向家庭尋求安慰和展示自己的權力:他舉行周日“家庭午餐”,駕著“象征尊敬和穩(wěn)重”的迷你奧斯汀車出游;他模仿傳教士,“書櫥里的一冊裝訂老派的《伊莎貝拉殉道者》記錄著他少年得志的證據(jù)?!盵5]85霍米·巴巴認為“殖民欲望總是在與他者的位置關系中得以表達: 即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任何一個主體者不能單獨占據(jù)的那個幻想的‘占有空間,它使人們產(chǎn)生顛倒角色的夢想?!盵6]73正是這種占有的缺失導致了被殖民者的文化與心理深深地被殖民者所鍥刻。殖民地人對殖民文化越是大規(guī)模的效仿和崇拜就越會加深他們對西方傳統(tǒng)思想中這種二元對立性的中心結構的認同和追隨。在伊莎貝拉這個前殖民地,人們心中已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認識“住有名的學校,表現(xiàn)出色,專心學習的窮孩子能得到獎學金,這意味著出國留學,謀得一份職業(yè),獨立生活,洗刷掉過去”[5]148,辛格大多數(shù)童年的朋友也和他一樣來到倫敦學習語言,依附殖民文化,這對伊莎貝拉是一種榮耀。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雙重殖民教育讓“秩序”的觀念深深扎根在辛格的潛意識中,讓他無法擺脫傳統(tǒng)殖民主義文化的侵襲和滲透。

二.“秩序”的缺失與追尋

在辛格眼中,伊莎貝拉的海灘是“雜亂的、荒涼的”,村子是“黑暗的、生銹的”,島上的人是因為“海難才被困在這里的”,一切都是混亂無序而又瘋狂的,只有帝國的夢想之地倫敦才是充滿“秩序”的地方。他期待著倫敦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堅信“不再有愚蠢的恐懼:我不再回來?!盵5]182但當他真正逃離伊莎貝拉來到倫敦時,感受到的卻是令人窒息的無序。他發(fā)現(xiàn)倫敦并非天堂,他住在滿是老鼠和蟑螂的潮濕地下室,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正如霍米·巴巴所說,這種對“幻想空間”占有的缺失,讓辛格再次陷入“無序”之中。

在小說第一部分,“秩序感”、“沒有秩序”、“需要秩序”這樣的表述反復出現(xiàn)在辛格的心理活動中。房東夏洛克去世之后,之前同住在這個空間的房客們必須搬走另覓住處,這時辛格說道“我有秩序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秩序說走就走”[5]29。此時,辛格的“秩序”來自于他與在夏洛克房子里生活的列安妮、約翰夫婦等人所建立的種種關系和生活規(guī)律:列安妮對他的長期“指導”和“培養(yǎng)”,他養(yǎng)成的招妓習慣,他對房東夏洛克的崇拜,以及和房客們一起參加受洗儀式等等。在酒館用餐時,看到“勛爵和勛爵夫人本人和我們一起吃飯,不是用桌子的高度和我們區(qū)分,而是在這個科技的時代,用一扇滑動的玻璃門分隔”[5]34,辛格認為這樣“既能彼此看到,同時也保持了共同尊重的距離”,由此可以看出辛格希望得到“共同尊重”,但他卻在一開始就認同了酒館“用一扇滑動的玻璃門”分隔開“勛爵和勛爵夫人”和“我們”這種明顯刻意劃分階級的做法,他認為“不是用桌子的高度和我們區(qū)分”就已經(jīng)是在“尊重我們”了,“我們感激他們所提供的,我們指望他們提供持續(xù)的秩序”[5]34,可見英國主流的等級制度觀念深刻地影響著辛格這類邊緣人群的身份定位和自我認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默認自己周圍的種族和等級“秩序”的辛格卻極力強調這種秩序“不是我的”。那么辛格的“秩序”在哪里呢?

在辛格和桑德拉回到伊莎貝拉后,他們就加入了一個中立流動的圈子,“他們都有留學的經(jīng)歷,在海外結婚,他們因國外的妻子或女朋友聯(lián)系起來”,辛格說道“我們因為在富人之中而頭暈目眩,他們把我們當成一伙兒……在經(jīng)歷了倫敦的苦悶之后,我覺得獲得了重生”。[5]50在伊莎貝拉,因為有宗主國的游學背景,辛格和桑德拉搖身一變成為了上等人,他們與定居在伊莎貝拉島上的印度人和黑人民眾形成了類似于宗主國與殖民地,上流社會與下等階級這樣新一輪的二元對立模式。童年時期的辛格在跟隨學校參觀可口可樂工廠時就表達過自己的愿望,“我渴望得到主人般的優(yōu)待,或者被員工認出來?!盵5]82成為伊莎貝拉的“上等人”之后,辛格像是實現(xiàn)了愿望一般說道:“人性是需要秩序的,情愿置身于我們之下的人需要我們表現(xiàn)出卓越的特質?!盵5]60這是辛格一直渴望的“秩序”,一種以他為中心的來運行的二元對立秩序。在一分為二的結構中,對社會秩序和社會想像至關重要的是,制造差異的權力作為一種規(guī)則掩蓋了成員之間的對立關系。[1]14辛格掌握了島上的經(jīng)濟權力,之后還掌握了一段時間的政治權利,他擁有話語權和因為相似的過去而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上流”關系圈。他說:“我們缺乏秩序。最重要的,我們缺乏權力,對此我們并不知道。”[5]210

三.“秩序”的延異

德里達認為要顛覆傳統(tǒng)哲學,就必須“解構這個二元對立”,其策略“便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機,將這一等級秩序顛倒過來”。[3]227霍米·巴巴對此也做了詳盡的論述,他認為“二元對立的系統(tǒng)并不穩(wěn)定,而是在不停地解構,解構的結果也會使自我與他者的關系發(fā)生顛倒。一方面這個系統(tǒng)在不停地壯大自己,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斷地分裂自我,原來所設想的勻稱結構會變得越來越不勻稱,直至最后變得無法勻稱,而勻稱的破壞最終會打破結構或秩序,這樣,‘結構”的擴大所導致的結果恰恰是不斷的‘解構?!盵7]54同時巴巴也提出,現(xiàn)代性的效顰者對西方的現(xiàn)代性存在著雙重的威脅,它既暴露殖民話語的矛盾性,又毀壞它的真實性。因此,在主人公辛格對“秩序”日益堅信的過程中,“秩序”的延異也同時發(fā)生著。

首先,在邏各斯中心主義二元對立觀的影響下,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父權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中男性是處于中心地位的,而女性則作為“他者”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和統(tǒng)治。辛格赴英留學時的房東夏洛克的招妓行為某種程度上就是父權思想的體現(xiàn),但辛格與列安妮和與妻子桑德拉的關系中性別的二元對立特征卻不明顯,與列安妮的關系更接近母子和師徒,與桑德拉之間則更多是互補和相互利用,這種來自帝國邊緣人民之間的共謀關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性別上的傳統(tǒng)二元對立模式。桑德拉為了跳出“庸眾”的圈子,在資格考試沒有通過又被父親逐出家門時選擇嫁給留學生辛格,以此獲得獨自立足的條件;而辛格為了追求自己的“秩序”,選擇與擁有“英國血統(tǒng)和白人膚色”的桑德拉結合,以此使自己在伊莎貝拉獲得一定的地位。這種相互利用的婚姻關系在倫理上是不正常的,但在性別的二元范疇里卻顯得比較公平,沒有對立對抗,也沒有某一方居于中心位置而將另一方邊緣化的情況。從某種程度上說,奈保爾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解構西方傳統(tǒng)的性別二元對立意識。

其次,關于種族之間的二元對立模式,奈保爾也在小說中進行了不一樣的詮釋。《帝國主義的小冊子》作者弗勞德來伊莎貝拉島上訪問時“看到黑人的林中小屋激起他對黑人懶懶散散的憤怒,他得出了那個種族毫無前途的悲觀結論?!盵5]73受帝國主義思想熏陶的辛格理應不會對黑人有好感,加之以特立尼達為原型的伊莎貝拉島上兩大種族(黑人和印度人)之間本來就沖突不斷,作為印度裔的辛格更加沒有理由善待黑人。然而辛格卻認為布朗是一個聰明的黑人男孩,在兒童時代,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友誼?!安祭十斎粵]有兒童鋼件結構玩具和葡萄酒,但是他了解這個世界,他的話是上百個黑人智慧的凝聚”[5]90,“他的口才勝過文采,他記得話語、想法和事件,將它們組成一個整體,他賦予我一幅關于我自己的畫面,讓我放心地繼續(xù)學習,這是他的慷慨?!盵5]192接受白人文化熏陶的辛格不僅完全不在意種族和階級之間的矛盾,相反卻十分欣賞和佩服出身低微的黑人布朗,并在回到伊莎貝拉后與布朗“重續(xù)舊時情誼”。這樣的人物關系設置某種意義上暗含著奈保爾希望種族“和解”的美好意愿,辛格與白人女孩桑德拉的結合也印證了這一點。雖然小說中確實交代了伊莎貝拉島上兩大種族不和的背景,但在辛格的童年回憶中代表兩個種族的幾位重要角色卻幾乎沒有發(fā)生過正面的沖突和激烈的對抗,奈保爾對種族之間二元對立模式的解構意識也由此得以顯現(xiàn)。

最后,辛格在被故土伊莎貝拉驅逐后,回到了倫敦,試圖通過寫作尋求身份認同和“平靜的秩序感”。就像奈保爾本人試圖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使既不能完全融入西方系統(tǒng)又無法完全脫離原生系統(tǒng)的邊緣人和流亡者有安身立命之所,不至于迷失在失去身份的困境之中。辛格在被故土驅逐后既沒有一心歸順前宗主國,也沒有去往新的地域或國家尋求安穩(wěn),而是選擇回到倫敦,過一種流放、漂浮的生活,某種意義上也表達了奈保爾對被殖民群體和文化邊緣人“流放與尋根”問題的重視和警醒,以及對邏各斯中心主義下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存模式的無聲抗議。

四.結語

《模仿者》寫于1967年,正是結構主義思潮興起的時期,大規(guī)模的殖民活動已經(jīng)結束,許多前殖民地在地域上恢復了獨立,但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生活卻仍然無法擺脫前宗主國根深蒂固的影響。“一部經(jīng)典,迷人、激動人心,還令人有些恐懼,作者描摹出的混亂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也能引起深刻的共鳴”是邁克爾·曼萊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奈保爾對前殖民地人民和帝國邊緣人生存困境的擔憂和重視滲透在小說的字里行間。雖然尚未形成像德里達那樣比較完整的后殖民解構主義“多元論”思想,但小說中多處出現(xiàn)的反二元對立傾向和種族和解愿望都暗示著當時年僅三十歲的奈保爾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解構意識和后殖民意識。

參考文獻

[1]Zygmunt, Bauman.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M].London: Polity Press,1991.

[2]朱剛.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3]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石海軍.從殖民和后殖民的角度看現(xiàn)代性問題[J].東方論壇,2008(02):1-6.

[5]唯·蘇·奈保爾著.蔡安潔譯.模仿者[M].??冢耗虾3霭婀荆?016.

[6]霍米·巴巴著.陳永國譯.紀念法農(nóng):自我、心理和殖民狀況[J].外國文學, 1999(1):70-77.

[7]任一鳴.后殖民:批評理論與文學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模仿者二元對立解構
還原
彭濤形而上的現(xiàn)世解構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動支付擴散實證分析
從后殖民視角看《模仿者》中的成長主題
依附理論下對《模仿者》的新殖民主義解讀
《小城畸人》中二元對立的消解
《美麗人生》中的二元對立
荒誕與現(xiàn)實——《紐約提喻法》結構主義分析
《長腿叔叔》中女性主義代表
寫于斯德哥爾摩
桃源县| 焉耆| 将乐县| 台南市| 金阳县| 韶关市| 西平县| 鹤峰县| 灵石县| 建水县| 沧州市| 上饶县| 宁蒗| 垦利县| 永仁县| 介休市| 吴江市| 安徽省| 叙永县| 玉山县| 定陶县| 铜鼓县| 衡南县| 天门市| 隆安县| 宣恩县| 宣城市| 海淀区| 龙胜| 吉安市| 盐津县| 苍南县| 乃东县| 浦城县| 聂荣县| 铁力市| 盐津县| 河西区| 通州区| 临漳县|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