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苑苑,王 忠,王海南
(1.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北京 100053)
孟河醫(yī)派是近300年來逐漸形成的一大地域流派,以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為代表,他們所培育的后繼門人至今影響深遠。章次公先生作為丁甘仁先生的學生,是我國杰出的中醫(yī)教育家、臨床家,尤以治療內科、婦科見長且療效突出,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診療經驗。由其學生整理的《章次公醫(yī)案》[1]涉及其臨證醫(yī)案700余例,包括內外婦兒各科,今擷取其治療崩漏醫(yī)案進行研析,探究其治療經驗與用藥特色,以饗同道。
案1:初診:徐女[1]291,經淋瀝五十余日……疲勞則量多,腹痛亦然。處方:益母草12 g,大川芎6 g,仙鶴草15 g,藏紅花6 g,瞿麥穗12 g,苧麻根12 g。二診:藥后經量反多后逐漸減少,此必然者。處方:熟地12 g,阿膠12 g,金毛脊9 g,瞿麥12 g,川斷9 g,苧麻根12 g,仙鶴草30 g,烏賊骨30 g,月季花2.4 g,震靈丹9 g(分吞)。三診:患者藥后漏止,以八珍湯補益氣血而善后。
分析:本案記錄過程極為簡潔,但是對于用藥后主癥的變化卻作出了詳實的描述。初診患者雖經淋瀝50余日疲勞加重,但伴有腹痛,考慮內有瘀血,章次公謹守古人久漏當攻之法,全方施以活血祛瘀藥祛除瘀血,符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理。在二診時明確指出,前方藥后出現(xiàn)經量反多,多后逐漸減少為必然的情形,一則反映其臨證觀察之細微,二則足以證明一診辨證之準確。法隨證變,方從法出,故二診轉用固澀為治,以熟地、阿膠、苧麻根、仙鶴草、烏賊骨等藥物補腎固澀止血。
女子以血為本,在其經孕產乳4個重要階段都與血有著密切關系,故生理上女子血易消耗,而崩漏這一異常出血又加劇了女子的失血,使得血愈虛。血為氣之母,氣通過血的運載而發(fā)揮作用,出血的同時氣隨血脫使得氣血同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盛則氣血充,故三診八珍湯中施以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熟地、白芍、當歸補血養(yǎng)血,由此可見“益氣養(yǎng)血,調養(yǎng)脾胃”是章次公極其重視的崩漏善后之法。此外,在施以湯藥的同時,配伍成藥震靈丹聯(lián)合應用。震靈丹由代赭石、禹余糧、赤石脂、紫石英、五靈脂、乳香、沒藥、朱砂組成[2],具有重鎮(zhèn)、攝納、溫中、破瘀之效,在此取其通澀并用治療崩中久漏。
在此案的治療上章次公強調消瘀的重要性,此與唐宗?!堆C論》所述“一切不治之證,總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為要”[3]的認識一脈相承。三診用藥層層遞進,塞流、澄源、復舊三法緊密結合[4],相互滲透,彰顯其辨證之精準。
案2:一診:周女[1]289,雖靜臥,亦有少量之經淋瀝。治此癥之條件有五,而麻醉亦能止血,鎮(zhèn)靜其血管使血行不致過速之意。處方:罌粟殼12 g,訶子肉9 g,五味子4.5 g,阿膠24 g,牛角角思12 g,熟地18 g,苧麻根12 g,炮附片6 g,延胡索9 g,香甘松9 g。二診:進藥3劑,經淋瀝者靜臥則止,起行復見,量仍少,藥見其效,仍守原意。處方:罌粟殼9 g,五味子4.5 g,阿膠18 g,熟地18 g,苧麻根9 g,牛角角思12 g,炮附片6 g,仙鶴草15 g。三診:淋瀝已凈,稍感心悸、神疲,夜不安寐,給予歸脾丸以調之。
分析:整體看來,周案記錄過程完整,出血期與血止后均有相應的調治方法。本案一診、二診章次公守法守方,均以補澀收斂止血為主,即補腎收澀?!陡登嘀髋啤吩唬骸敖浰鲋T腎。[5]”鑒于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損傷、封藏失司則沖任不固,經血不約而致崩漏。故章次公選用熟地、五味子、炮附片補腎陰腎陽,以使腎之陰陽達到相對平衡狀態(tài),同時配以阿膠、牛角角思、苧麻根、仙鶴草等止血專藥,以滋陰收斂止血固澀胞宮,使得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3]27。崩漏總由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嚴重失調所引起,主要病機是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使子宮藏瀉失常。因此,對于經淋瀝者當在治標的同時不離治本,斂澀與補腎同時并用,以取標本兼治之效。
此外,章次公醫(yī)案中既有傳統(tǒng)中醫(yī)藥特色,又與現(xiàn)代醫(yī)學接軌,周案即是鮮明例證。罌粟殼臨床多用于治療肺部與大腸疾病,然其卻將罌粟殼應用于出血疾病的治療?,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罌粟殼[7]所含主要藥理活性生物堿是嗎啡、可待因、罌粟堿。嗎啡則具有強大的鎮(zhèn)痛作用,罌粟堿能松弛全身血管,對痙攣的小動脈作用明顯。取罌粟殼鎮(zhèn)靜血管達到止血目的,這充分表明其發(fā)皇古義的同時又融會新知,將現(xiàn)代藥理學應用于中醫(yī)臨床實踐。正如章次公所言:“用現(xiàn)代學理,讀前賢醫(yī)案,則正偽立判。[8]”
案3:陳女[1]288,去年流產后,腹部較平素脹大且有沉墜感。近來經淋瀝不凈,當予收縮子宮之屬。處方:益母草12 g,制香附9 g,五味子4 g,川芎9 g,山萸肉9 g,瞿麥穗9 g,生艾葉4.5 g,蘇木4.5 g,臺烏藥9 g,失笑散9 g(分吞)。
案4:吳女[1]288,行經量多如沖,經歷8 d,量雖減少,但淋瀝不盡,腰痛如折,良以為苦。今擬收縮子宮與增加血液凝固合劑。處方:藏紅花3 g,瞿麥穗12 g,杜仲9 g,大川芎6 g,益母草9 g,川斷肉9 g,熟地18 g,金櫻子9 g,生阿膠15 g,藕節(jié)5只,震靈丹6 g(分2次吞服)。
案5:張女[1]288,經曾停2個月。既至,淋瀝不易凈,迄今1月有余,腹痛則其量更加。此癥據其舌脈當用補澀,但痛又當和瘀,二者并用可矣。處方:益母草9 g,瞿麥穗9 g,仙鶴草18 g,大川芎6 g,干地黃12 g,生阿膠24 g(烊沖),五味子3 g,金櫻子9 g,陳棕炭30 g(煎湯代水)。
分析:此三則醫(yī)案寥寥數語便將癥狀、治法交待清晰,簡練易懂,總體上體現(xiàn)了“祛瘀生新,補澀止血”之義,以達到祛瘀不傷血、止血不留瘀的效果。不難發(fā)現(xiàn),三則醫(yī)案中均出現(xiàn)了益母草與瞿麥穗的配伍使用。此二藥正是章次公治療月經淋瀝不斷經常善用的對藥,對藥[9]可以起到協(xié)同作用,能增強藥效,或者消除其毒副作用,取長抑短,或產生新的效用。其中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包、膀胱經,功效為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瘡瘍腫毒[6]291;瞿麥味苦、性寒,歸心、小腸經,功效為利尿通淋,活血通經,用于熱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瀝澀痛、經閉瘀阻[6]383。二藥同用共奏“祛瘀生新、收縮子宮”之功,若同時與川芎配伍便組成“益母瞿芎湯”[8]311,此為章次公自訂收縮子宮方。
在案1案2與案4中均可見到阿膠與熟地黃的配伍使用。而對其治療血證醫(yī)案的用藥關聯(lián)性數據挖掘結果(相關研究結果將另文發(fā)表)顯示,阿膠與熟地黃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阿膠功效為補血滋陰、潤燥、止血[6]190。對于阿膠止血,認為是因其富有膠黏性質,使破綻血管得以凝結并凝固血液[10]。熟地黃不僅補血滋陰且能益腎填精,因此阿膠與熟地黃相伍為用,可奏大補精血之效。
總的來說,章次公醫(yī)案用詞簡練易懂,善于抓主癥、明主因,用藥靈活。崩漏是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發(fā)生嚴重失常的病癥,多表現(xiàn)為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謂之崩中,后者謂之漏下[11]。針對婦人崩漏疾病,章次公能夠謹守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靈活運用古代醫(yī)家治崩之塞流、澄源、復舊三法,臨證側重于補澀與祛瘀,體現(xiàn)“祛瘀生新,補澀止血”之要旨。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或以通利祛瘀為主,或以收澀止漏為主,或通澀并重,或先攻瘀血而后固攝之,總之以切中病機為度[12]。繼承古代醫(yī)家治療崩漏經驗的同時不忘創(chuàng)新,臨證時還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之藥理學,充分體現(xiàn)其“發(fā)皇古義,融會新知”的學術思想??傊?,章次公治病以切實提高臨床療效為根本目的(致謝: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王漢博士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提供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向其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