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簫 謝慧
老年性耳聾(presbycusis)又稱年齡相關(guān)性聽力損失(age-related hearing loss,ARHL),主要表現(xiàn)為對外界聲音的敏感度下降、對聲音的來源定位能力減退、在存在噪聲背景時對言語的理解能力減退以及大腦中樞系統(tǒng)對所接收到的聽覺信號的整合能力降低等[1]。老年性耳聾患者主觀上以實際交流能力減退,客觀上以言語識別率降低為顯著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現(xiàn)為只能聽到聲音但無法聽清及理解說話的內(nèi)容,特別是在噪聲環(huán)境下。根據(jù)WHO 2005年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來看,在高達30%~50%的老年人聽力殘疾率中,老年性耳聾占到了66.87%,是老年聽力殘疾致殘的首要原因[2]。對老年人來說,聽力減退不僅會對生活的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還是老年癡呆癥的誘因之一。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人聽力下降將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社會性問題,也成為臨床醫(yī)生及聽力研究者關(guān)注的重點。
聽力損失引起的交流障礙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主要的原因便是言語識別率降低,就臨床研究來看,對老年性耳聾患者來說,最佳的選擇就是使用助聽器來提高聽力、進行康復訓練,這也是對老年性耳聾患者交流能力進行改善的重要方式。臨床中,佩戴助聽器的理想目標就是在佩戴舒適的前提下使言語識別率最大化,由此使患者的實際交流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助聽器佩戴效果評估最直觀的辦法就是檢驗助聽器佩戴者實際交流能力的改善狀況。助聽器驗配工作面臨的第一要務便是如何選擇一個簡便有效的評估方法。本文介紹了幾種實際交流能力評估方法,希望能為老年性耳聾患者佩戴助聽器后實際交流能力的評估提供些許參考。
隨著助聽器相關(guān)的技術(shù)高速發(fā)展,對于助聽器佩戴后效果的評估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當前看來,佩戴助聽器后至少需要達到三個目標[3]:①在保持一定的聲音質(zhì)量的前提下,提升言語察覺度和理解度。②在不降低言語察覺度的前提下,提升非言語信號的準確度及察覺度。③降低聽力受損患者的焦慮感。
言語測聽是通過運用標準化的語言信號來對被檢查者進行言語可懂度的測量,這在助聽器佩戴效果評估體系中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臨床聽力檢測中的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對同一被檢者在同意強度(或信噪比)下的言語識別率的前后變化,來評估佩戴助聽器后的實際交流能力的改善情況。
目前言語測聽相關(guān)的測試工具繁多冗雜,其中言語識別率的測試大多運用單音節(jié)詞[4],用于評估辨別和理解言語的敏感度。言語識別閾、言語察覺閾通常運用雙音節(jié)詞來進行測定,來評估受檢者的日常生活因聽力損失而受影響的程度[5]。但在實際生活中,人與人的溝通很難通過單音節(jié)詞來實現(xiàn),而幾乎是依靠語句來完成的。因此,在言語識別的測試中,語句測試材料比單音節(jié)詞、雙音節(jié)詞的測試材料更符合實際需求[6],能夠更好的評估佩戴助聽器后實際交流能力的改善情況。
關(guān)于言語測聽方法和材料的研究一直在國際技術(shù)發(fā)展的尖端,一派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景象[7]。在聽力學的萌芽階段,言語測聽和純音測聽技術(shù)齊頭并進。Bell實驗室在1929年以言語當做測試工具來評判電聲器材的傳遞性能[8]。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平息后,在聽力傷殘程度的評估和驗配助聽器中,言語測聽技術(shù)逐步成為重要的評估方法[9]。在此期間,言語測聽技術(shù)高速發(fā)展并日臻規(guī)范,還確定了以階梯式降低言語聲級為言語識別閾測試得方法及以揚揚格詞為相關(guān)測試材料的方法[10]。所以20世紀40~60年代被稱為世界聽力學的“言語測聽年代”[11]。
20世紀60年代后,通過對語音學、心理學等相關(guān)專業(yè)知識的融會貫通,逐步研發(fā)出了自適應法測定聽閾、封閉項測試等新的方法[12]。其中,噪聲背景下的言語測聽因其更符合實際生活中的交流情形而廣受關(guān)注。
20世紀50年代漢語普通話言語測聽技術(shù)的序幕通過馬大猷等把言語測聽研究方法傳至國內(nèi)而正式拉開。1963年蔡宣猷為我國臨床聽力材料的研究首開記錄,編錄了含有50個揚揚格詞的雙音節(jié)表兩張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張家騄編制的“語言清晰度測試音節(jié)表”被確定為國家標準(GB/T15508-1995)[13]。1985年包紫薇[14]編制了5張《漢語清晰度測試基本表》。1985年顧瑞等還編制了我國第一個漢語普通話交錯揚揚格詞測試材料[15]。1988年顧瑞、李興啟、陳桂芳[16]延伸出了漢語揚揚格詞、畸變言語測試等聽覺敏化測試辦法。1990年張華等[17]編錄的漢語最低聽覺功能測試,運用于評價聽障人士的言語識別能力及佩戴助聽器后的效果。但很可惜的是,上述測聽材料大多局限于科研范疇,不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走過60年的曲折,近十年來漢語言語測聽工具取得了可喜的進步[18],建立起成人普通話言語(單音節(jié)字、揚揚格詞、安靜及噪聲下短句)測聽的完整體系[19],大概可以到達臨床工作對言語測聽的要求。
鑒于不同患者有著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單純運用言語測聽對實際交流能力的評估不能準確的反應患者的臨床效果。因此,進行自我評估問卷的調(diào)查則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自我評估問卷有很多,包括更具有患者主觀性的聽覺改善分級(COSI)、助聽器效果國際調(diào)查問卷(IOI-HA)、老年聽障患者目錄(HHIE)、成人聽障患者目錄(HPI)。其中COSI問卷、IOI-HA問卷在臨床上得到更多的應用。
COSI問卷是在1997年澳大利亞的H.Dillon第一個提出。首先由患者按重要性來選擇5種可以應對的情形。問卷的第一篇是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學歷等。第二篇是表格部分,分為三欄:第一欄為患者自身所最期待解決的5個問題,第二欄為相應問題在佩戴助聽器后改善的程度,第三欄為相應問題在佩戴助聽器后的實際能力。在后期隨訪過程中,患者要說明佩戴助聽器后對每一種情形的應對改變了多少。關(guān)于改變的程度分級,則分為變差,稍有變好及變得更好。在驗配助聽器之前進行問卷調(diào)查,驗配人員可以了解到患者最期待解決的困難,對于不同的需求,調(diào)試更個性化的環(huán)境設置和相關(guān)程序,以期可以驗配出最適合的助聽器。佩戴助聽器之后再進行問卷調(diào)查,驗配師可以就改善不理想或沒有改善的問題,再進一步調(diào)整助聽器,來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問題。
IOI-HA問卷是由多位專家1999年在丹麥會議上提出的。大致為7個方面,每個問題包括5個選項,對應1~5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效果越好。這7個方面是:日常使用,獲益,殘余參與限制,殘余活動限制滿意度,生活質(zhì)量和對他人的影響。該評估問卷不否定客觀的測定指標,更重要是作為當前試驗方法的補充。IOI-HA問卷主要用于對佩戴助聽器后的效果和自身滿意度進行簡單的評價,可以固定周期讓患者自我評估佩戴助聽器后的效果。了解其助昕器的佩戴狀況,便于及時反饋問題,并針對得分較低的問題來調(diào)整助聽器,在必要的情況下可還以結(jié)合聽力檢測設備,以期讓助聽器的佩戴效果最大化。
從主觀和客觀方面分別對老年性耳聾患者佩戴助聽器后實際交流能力進行評估,可以讓臨床醫(yī)師及助聽器驗配師更準確了解患者對自身問題解決的不同需求,以及在佩戴助聽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便于及時調(diào)整治療及康復方案,同時也讓患者清楚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升患者的信心,使其更積極配合治療,得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