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陽
摘要:民間報刊,由民間資本獨立出資,其言論獨立于任何政黨,在民國年間,報道時事、監(jiān)督政黨均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一向以獨立自居的民間報人,抗戰(zhàn)勝利建國前后,作為民間報人先聲的徐鑄成、儲安平、王蕓生該何去何從?筆者將對于學者陳建云的著作《大變局中的民間報人與報刊》做出簡單點評。
關鍵詞:大變局;民間報人;建國年間
陳建云先生筆下的《大變局中的民間報人與報刊》從徐鑄成、儲安平、王蕓生這三位民間報人的心路歷程出發(fā),通過對他們在建國前后新聞報道的考察以及與三位民間報人回憶錄進行對話,考究其在建國前后向往自由的心靈史,從而向讀者展示三位民間報人在大變局中寸步難行,舉棋不定的抉擇。正如著者在《向左走,向右走》對于文章邏輯框架的安排,本書同樣分為三章節(jié),每章節(jié)以一位民間報人為主人公展開鋪陳。整本書以三位民間報人逐漸放棄自由的“悲”為主線,向讀者展示“一段大變局中的自由心靈史”。陳建云先生援引豐富的史料,清晰的邏輯,縝密的文筆,令人讀來篇篇錦繡,字字珠璣。
一、以史為本:鉤沉民間報人的內心掙扎
新聞史學的研究,追本溯源是對歷史的還原。陳建云先生在對于建國前后民間報刊以及報人的何去何從問題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通過對于三位報人的發(fā)表的新聞著作以及相關回憶錄的展示和還原,使讀者可以零距離地與民間報人的心靈進行對話,切身感受民間報人的內心掙扎和艱難選擇。譬如在對于王蕓生前往北平后,自稱“清算了自己,改造了自己,拋棄了消極玩世而自以為清高的習性”,并且聲明自己這次到解放區(qū)來,不是為了謀求“中立”、“獨立”,而是“向革命的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陣營來投降的”。一位以獨立自居的報人怎會說出“投降”這樣的字句?文后著者援引其子王芝琛對于父親的回憶錄,“我是毛主席邀請來的,我是光榮的一員,怎么能說成是投降呢?”解答讀者心中對于王蕓生《我到解放區(qū)來》的疑慮,同時,也令讀者對于王蕓生放棄獨立民間報人身份時的內心矛盾有所把握。
又如在論述儲安平以及《觀察》周刊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時,著者在一章節(jié)中載用16篇之多儲安平在《觀察》周刊上發(fā)表的社論,以文塑人,立體地展現(xiàn)出儲安平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否定政府黑暗統(tǒng)治,支持學生運動的進步思想。著者對于社論的載引可令讀者讀出儲安平對自由主義學生運動的肯定,也對學生的覺醒撐起中華復興之觀點給予的支持。
二、以悲為調:演奏自由主義的心靈之歌
從著作名《大變局中的民間報人與報刊》便可窺探出著者的立意,如若要對于一整個國家的民間報人與報刊在建國前后的概況進行把握實如“抓一團亂麻”一般無頭緒,著者則巧妙地選擇徐鑄成、王蕓生、儲安平三位在中國民間報刊業(yè)頗負盛名的報人為主人公,以三位民間報人為代表,講述他們在大變局中對于其所信仰“自由”的理解及變化,使讀者對于民間報人在建國年間的選擇之艱難可見一斑。三位民間報人所經(jīng)手的民間報刊不僅同是民間報業(yè)中舉足輕重之作,同時他們在政黨控制言論下對于自由的追求發(fā)生的轉向也有相似之處。書中,著者將儲安平在建國前后的走過的路喻為“自由主義的悲歌”,無獨有偶,徐鑄成、王蕓生對于獨立立場的放棄過程也像夜空星辰的隕落,令人憐惜,產(chǎn)生悲鳴之意。
三、以詩為名:吟誦民間報人的自由之路
《大變局中的民間報人與報刊》是筆者拜讀陳建云先生的第二本著作,著者不僅在字字句句中的用詞都很考究,用細膩溫柔的文字來表述嚴謹?shù)膶W術,同時在對于小標題的擬定上沿用了以往詩意的寫作手法,用唐詩宋詞中的典故來定義民間報人的心路歷程,既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丟失文字的溫度。例如在對于徐鑄成被錯判為“右派”之后的心路歷程描寫時,著者引用元曲高明《琵琶記》中的典故,“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通俗地講,“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意為: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于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這便是徐鑄成在“雙百”雙百方針下在《文匯報》上對于政治事件進行自由評論后被錯判成“右派”并且十幾年之后經(jīng)歷《文匯報》易主,只能以新聞教育事業(yè)為終任的無奈之意的貼切寫照。已年逾古稀的徐鑄成表示:“我并不自悔以新聞為職業(yè),從中學時代即立志以新聞為終身事業(yè),即使后來歷盡坎坷,亦從無悔意?!笨珊髞淼摹翱部馈辈粌H使他不得不放棄自由獨立的立場,甚至剝奪了他發(fā)言的權利,實則是“明月照溝渠”。
四、結語
從其研究價值上,著者對于建國前后民間報人對于自由選擇的歷程的展現(xiàn),填補了建國前后新聞史學的研究以及對于民間報人最終結局研究的學術空白。縱觀陳建云先生的《向左走向右走》與《大變局中的民間報人和報刊》,實則都以民間報刊和報人為主題,講述民間報人從開始對于選擇國民黨、投奔共產(chǎn)黨還是前往“第三條道路”的躊躇不定,最終大部分民間報人在外因作用下以選擇“新民主主義人民民主專政”政治傾向為結局的辦報歷程。正如陳建云先生書中所云“所有選擇都合邏輯,所有結局都有宿因”,在對于民間報人的往事沉浮勾連過程中,著者一直保持著客觀陳述歷史的態(tài)度,用報道和人物回憶錄還原歷史,翔實的史料是陳建云先生筆下有血有肉民間報人的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