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蕾
(漢源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雅安 625300)
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十分常見的一類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鼻塞、頭痛及流涕等。該病患者的病情常反復發(fā)作,可對其工作及生活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的方式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但鼻竇的構造較為特殊、位置較為隱蔽,采用常規(guī)的手術方法很難將病灶徹底清除[1]。為了探尋有效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方法,筆者對48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內窺鏡手術,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擇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漢源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有患者48例。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他們的年齡為27~58歲,其平均年齡為(42.07±5.38)歲;他們的病程為10個月~18年,其平均病程為(8.23±5.36)年;其中病理分型為Ⅰ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27例,為Ⅱ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11例,為Ⅲ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10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1例;他們的年齡為28~60歲,其平均年齡為(43.65±5.73)歲;他們的病程為11個月~20年,其平均病程為(9.06±5.61)年;其中病理分型為Ⅰ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25例,為Ⅱ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14例,為Ⅲ型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1.2.1 對照組 為對照組患者施行常規(guī)手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1)為患者進行常規(guī)術前麻醉,待麻醉起效后開始為其進行手術。2)切除患者中鼻甲的后部,然后切除其蝶篩前壁,依次開放后組篩竇、前組篩竇及額竇口,切除上額竇的自然口,操作完成后進行填塞止血。3)最大程度地清除患者鼻腔內的息肉,并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施行鼻中隔矯正術。4)手術結束后,將涂有紅霉素軟膏的明膠海綿、止血紗布填入患者的鼻腔,48 h后取出填充物。5)視情況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并叮囑其在術后的3個月內定時清理鼻腔。
1.2.2 研究組 為研究組患者施行鼻內窺鏡手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1)在手術前,對患者的鼻竇組織進行冠狀位的CT掃描檢查,并根據(jù)檢查結果確定其病灶的具體位置。2)術前30 min,為患者注射1.5 KU的白眉蛇毒血凝酶以起到止血的作用。3)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及其病灶的具體情況選擇為其進行全麻或局麻,待麻醉起效后開始為其進行手術。4)在鼻內窺鏡的輔助下,將患者鼻腔內的息肉徹底吸除,使中鼻道清晰地暴露在施術者的視野內。5)切除患者中鼻甲的后端,由前向后切除鉤突部分與垂直部分,待篩泡可見后,切除竇口鼻道復合體的病變,自然暴露上頜竇開口。對于存在上頜竇病變的患者,可采用鉆孔插入鼻內鏡的方法對病灶進行清除。6)根據(jù)患者進行常規(guī)掃描檢查的結果,擴大其額竇、篩竇及蝶竇的自然開口,對其竇腔內的息肉進行清除。7)手術結束后,將涂有紅霉素軟膏的明膠海綿、止血紗布填入患者的鼻腔,48 h后取出填充物。8)視情況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并叮囑其在術后的3個月內定時清理鼻腔、按時來院復查。
1)治療的總有效率。將患者的手術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等級。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鼻竇內無膿性分泌物,進行鼻內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竇口狀態(tài)良好、黏膜上皮完好、無新生病灶。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其鼻腔內仍有膿性分泌物,黏膜存在水腫的情況。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好轉或在加重。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手術耗時。3)術畢至癥狀消失的時間。4)住院時間。5)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7.08%,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耗時、術畢至癥狀消失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耗時、術畢至癥狀消失的時間及其住院時間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耗時、術畢至癥狀消失的時間及其住院時間的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耗時(min)術畢至癥狀消失的時間(h)住院時間(d)研究組 48 42.17±6.02 6.98±1.28 4.29±0.85對照組 48 65.36±7.58 9.45±1.46 7.38±1.13 t值 16.598 8.813 15.140 P值 0.000 0.000 0.000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4.17%,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0.83%,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目前此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大部分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均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史,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流膿涕、鼻塞、頭痛及通氣障礙等,可對其工作及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若該病患者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極易導致其形成蛙鼻,進而嚴重影響其面部的美觀[2-3]。近年來,臨床上廣泛采用鼻內窺鏡手術對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治療。此術式的優(yōu)勢是在鼻內窺鏡的輔助下,施術者能夠更清晰地探查到患者鼻腔內的盲區(qū),從而能夠更加準確、徹底地切除患者鼻腔內的息肉,進而降低其病情復發(fā)的幾率[4-5]。同時,進行鼻內窺鏡手術的耗時較短,并且對患者鼻腔內黏膜造成的損傷也較小。此外,與進行常規(guī)手術相比,進行鼻內窺鏡手術更便于施術者在術中對患者的鼻腔進行及時有效的清洗,從而保證其鼻腔內部的清潔,進一步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6]。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其手術耗時、術畢至癥狀消失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由此可見,采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臨床效果十分理想[7-8],且具有手術過程快捷、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較小、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