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珍
夏季最熱的日子,在漢語文化圈1叫伏天;在英語文化圈則為canicular days。
那么“伏天”和canicular days指的確實是同一個概念嗎?伏天,通俗來講,就是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用專業(yè)的話來說,“伏天”指的是出現(xiàn)在小暑(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與處暑(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四個節(jié)氣)之間的,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日子,一般持續(xù)三、四十天。按照陽歷計算的話,大概處于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中下旬期間。
再來看canicular days。canicular days是“the hottest weeks of the summer”(夏天最熱的幾個星期),通常發(fā)生在陽歷七、八月份。
所以,就概念而言,“伏天”與canicular days確實一致,可謂是漢英翻譯的完美對應(yīng)。然而,讓人驚嘆的是,這組“對應(yīng)詞”的“完美”不止于此。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細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兩者除了概念上的對應(yīng),還有其他更加微妙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伏—— canicular;天—— days。
days與“天”的對應(yīng)自是不必多說,問題是canicular與“伏”之間的關(guān)系。canicular來源于拉丁語,與canine(n.犬;adj. 犬的,犬科的)同源。所以,canicular days在英語中的俗稱就是dog days,即“犬日”。所以,現(xiàn)在再來看“伏天”與canicular days(dog days),二者的微妙關(guān)系就一目了然了:“伏天”與canicular days不僅僅是概念一致,在字形上也很相似——都少不了一只“犬”。那么,這只“犬”到底是一只怎樣的犬,在夏天的“熱”里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為什么中西文化里的“熱”都有這只“犬”的存在?這是純屬巧合,還是大有淵源?
先來看英語canicular days中的這只“犬”。canicular的釋義如下:
adj. 1. relating to or especially immediately preceding or following the heliacal(太陽的)rising of Canicula(the Dog Star,天狼星)
2. of or relating to the dog days of summer
用漢語來簡單解釋的話,canicular就是“天狼星的”和“酷暑期的”這兩層意思。再追溯其詞源,canicular源自拉丁語的Canicula(天狼星)。所以,canicular的本義是“天狼星的”,詞根can就表示與犬相關(guān)的意思,比如canine表示“犬的”。
而天狼星還有一個更為專業(yè)的稱呼——Sirius,源自希臘語Cyon seirios(“灼熱的狗”),是古希臘人對天狼星的稱呼。其中seirios意為“灼熱的”,cyon意為“狗”。希臘語cyon衍生出了cyn這個表示“犬”的詞根,比如cynic(“犬儒學(xué)派的”“玩世不恭的”)。天狼星Sirius即由Cyon seirios中的seirios演變而來。
說到此,如果再進一步仔細觀察“天狼星”的兩種叫法——源自拉丁語的Canicula和源自希臘語的Sirius,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者與希臘語Cyon seirios的高度相似性。拉丁語Canicula中表示“犬”的詞根can,與希臘語中表示“犬”的詞根cyn很相似。眾所周知,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之間有著傳承關(guān)系。所以,天狼星的最原始版本是古希臘人叫的Cyon seirios,之后由Cyon seirios分別衍生出了兩種叫法:源自于Seirios(“熾熱的”)的希臘語叫法Sirius和源自于Cyon(“犬”)的拉丁語叫法Canicula。因此,天狼星不管是Sirius還是Canicula,從源頭上本就與“熱”和“犬”密不可分。
那么,回到canicular days,含有“天狼星”這只大“犬”的canicular days究竟是怎樣成為了“夏季最熱的日子”呢?這只大“犬”又為什么總是與“熱”形影不離呢?這是因為西方的占星學(xué)家在很早以前就發(fā)現(xiàn),每當天空中的天狼星與太陽共升共落時,恰好是每年天氣最炎熱的那幾周。所以他們認為天狼星的光和太陽的光合在一起,才是夏季天氣炎熱的原因。于是,天狼星就開始與“熱”有了無限的交集,而原本表示“天狼星出現(xiàn)的日子”的canicular days就成了“夏季酷暑期”的代名詞。說到此,順便提一下“天狼星”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類似于西方文化中“熱、植物枯干、河水泛濫”等貶義象征,在中國古代,天狼星也是一個“不祥”的存在——象征“侵略”。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曾豪言壯語道:“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此處的“天狼”正是用象征侵略的“天狼星”來指代當時侵擾北宋西北邊境的西夏。所以,雖然身為“夜空中最亮的星”2,天狼星在眾多文化中卻名副其實地擔當著“災(zāi)星”這一名號。
由此,我們得知,英語文化中canicular days里的這只大“犬”,是與太陽共升共落的“天狼星”,而它也正是夏季酷暑期的罪魁禍首。
再來看漢語“伏天”?!胺臁敝械倪@只“犬”又是怎樣的一只“犬”?
漢語“伏天”中的“伏”的釋義如下:
1. 身體向前靠在物體上;趴
2. 低下去
3. 隱藏
4. 初伏、中伏、末伏的統(tǒng)稱;伏天
5. 屈服,低頭承認;被迫接受
6. 使屈服;降伏
7. 姓
那么多層意思,哪個才是其本義呢?這就要參考一下“伏”的字形演變——
由此可見,“伏”最初是一只“彎腰的犬”,并沒有“人”,其本義是“俯伏、趴下”,即“人如犬那樣地匍匐著”。自金文起才加了“人”作偏旁,自此,“伏”成了會意字,從人,從犬。而其之后的所有意思,顯然都是由“俯伏、趴下”引申而來的。那么“伏天”里的“伏”是這個意思嗎?我們再來追溯一下“伏天”的來歷。對此要提三種說法。
第一種:“伏天”的“伏”源自五行家的叫法,又被稱為“長夏”。按照五行家對季節(jié)的安排,一年分為五季——春、夏、長夏(伏)、秋、冬。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因為如果按照一年四季來安排的話,春、夏、秋、冬分別對應(yīng)木、火、金、水。而由秋到冬為“金生水”,冬到春為“水生木”,春到夏為“木生火”,這幾季的轉(zhuǎn)換都是自然循環(huán),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夏為火,秋為金,夏到秋是“火克金”,金不敢出來,所以要“藏伏”一段時間,而這段“藏伏”的時間就被五行家稱為“伏”,屬性則被歸類為“土”。所以,五行家按照五行的屬性,將一年分為五季。而這五季中的長夏——“伏天”中的“伏”就是“藏伏”的意思。
第二種:關(guān)于“伏天”的最早記載見于《史記》?!妒酚洝で乇炯o》載:(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睆埵毓?jié)正義:“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御之?!庇纱丝梢钥闯?,民間認為“伏天”的燥熱之氣是地下所散發(fā)出來的陰毒之氣,并且他們認為“狗,陽畜也”,便用殺狗淋血、把狗皮懸掛于城門的方式來驅(qū)邪避毒。由此可見,“伏天”與“殺狗”的關(guān)聯(lián)自古有之。
第三種:除了以上兩種相對正式的說法,民間還有一種更為通俗的說法——“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這一點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熱成狗了”頗有些相似。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漢語“伏天”與“犬”也確有關(guān)聯(lián)——甲骨文中的“伏”本就是一只趴著的“犬”;古代民間有殺狗驅(qū)除毒邪之氣的習(xí)俗;伏天時人像“犬”一樣“宜伏不宜動”。
經(jīng)過一番追根溯源,我們終于了解了“伏天”與canicular days的“完美對應(yīng)”關(guān)系——概念一致,字義方面也都與“犬”有關(guān)。那么,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漢語“伏天”中的這只“犬”與英語canicular days中的這只“犬”到底有沒有關(guān)系呢?雖然兩種文化中對于“酷暑期”的表達里都有一只“犬”的存在,但是此“犬”卻非彼“犬”。canicular days中的“犬”來自夜空中最明亮的“天狼星”,而“伏天”中的“犬”則是只接地氣的“俯伏、趴下”的“犬”。
所以,盡管“伏天”與canicular days造字的初衷不同,但是結(jié)果卻是“完美對應(yīng)”,讓人不得不感嘆中西造字的異曲同工之妙。
1. 漢語文化圈:也稱漢字文化圈,是指在文字上受漢字影響而文化、習(xí)俗相近的國家(民族)和地區(qū)。
2. “夜空中最亮的星”:天狼星在夜空中暗于金星、木星等行星,所以嚴格來說,它應(yīng)該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會被人們簡稱為“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