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軍
如果說教育是一場旅程,那么,我依舊行走在路上。
這條路并不是平坦大道,它曲折延伸;這條路沒有夾道的歡呼,它如水般靜流。一切都很平靜,我也平靜地度過了初登講臺的前幾年。平靜,逐步變成了枯燥,讓視野變得狹隘,讓思維變得貧瘠。
相遇,讓“行走”一路美好
當教育的生命走進泥潭,你便會特別期待一種相遇,可以讓人怦然心動的相遇。
回望曾經(jīng)走過的教育路程,我特別記得2004年,那是我走上教師工作崗位的第七個年頭,如同夫妻間的“七年之癢”一般,我“滿頭霧水”地做著那些機械的工作,每天沒有驚喜。孩子們——依舊是我心中頑劣的孩子們;我——依舊是每天厭煩一切的我。我也時常敲敲自己的腦門問自己,為什么當初走進校園的那份雄心壯志,如今卻不知道飄到了何處。
有一次,我在一個教師網(wǎng)上論壇里毫不掩飾地把我的想法表達了出來。有一個網(wǎng)友回帖說:“你只是少了些期許,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學生,擁有期待就會產(chǎn)生‘皮格馬利翁效應?!薄捌じ耨R利翁效應”是什么?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我懷著好奇之心,開始搜尋一切關于這個“詞眼”的內(nèi)容,后來終于讓我在小縣城的書店里找到了一本書,也是我購買的第一本教育專業(yè)書籍——《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
與這本書的相遇,就好似被一根長棒撬動了一般,我重新有了熱情,愿意去嘗試改變自己。專業(yè)書刊就是有這樣的力量,讓我樂此不疲地去接納更多的書,吸納更多的方法……
這一路變得那樣美好,充滿著神奇和驚喜。
追尋,讓“行走”變得詩意
閱讀悄然改變著一切,就像發(fā)生了“蝴蝶效應”一般,引發(fā)了連鎖反應,我默默改變著對自己所從事職業(yè)的態(tài)度。教育不再是看似枯燥的征途,也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過程。懷揣夢想,我在閱讀中追尋,在追尋中閱讀。
“一個語文老師要有書卷氣”——我是語文老師,“書卷氣”理應成為我追尋的目標。我開始了廣泛閱讀,希望從書籍中得到語文的滋養(yǎng)。我閱讀《老子》《莊子》《孟子》《唐詩宋詞》以及現(xiàn)當代文學叢書。我希望的“書卷氣”一定是經(jīng)受著中國文化的浸潤,了解歷史,理解當下,接受未來,談吐文雅,具備語文人的基本涵養(yǎng)。
“教師應該成為兒童”——兒童是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我們共生的群體,成為兒童才能理解兒童。我需要建構起“兒童立場”。于是,我閱讀了《我們是長大的兒童——情境教育中走出的名師》《兒童心理學》等。在這些文字的浸潤下,我嘗試深刻地理解我的教育對象,努力成為一個兒童。
這樣一路追尋,有如詩般的靜謐,如詩般的沖動,如詩般的期待……
深度,讓“行走”得以生長
歲月更替,閱讀在積累,成長也在累積??v使錯綜復雜的教育生活,我也可以從容應對。我完全接納了教育所能賦予的快樂,并且也努力去創(chuàng)造教育的快樂?!跋蛞粋€更加深遠的地方行進”,這是我近年來萌生的愿望。于是,我把目光聚焦到了作文教學上,用深度的閱讀帶著自己邁入深度的教學。
我閱讀了一些國外習作教學著作,如《一只鳥接著一只鳥》《作文教學的100個絕招》等,希望從里面獲得經(jīng)驗;閱讀國內(nèi)教學論著,如特級教師管建剛和吳勇兩位老師的系列作文教學書籍,在這些“立在潮頭”的習作教學專家的論著中尋找規(guī)律。我除了建構起對兒童寫作的認識之外,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思維體系。習作教學要關注兒童習作表達動機,要關注兒童習作過程的建構,從而促進兒童寫作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我提出了習作教學“主題牽引、三維互動”的教學主張,并成功申報了省級課題,對習作難題進行了深究。
站在教學研究的起跑線上,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我依舊需要用閱讀帶著自己“向更深處漫溯”。于是,王榮生教授主編的《寫作教學教什么》,吳忠豪主編的《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指要——寫話·習作》成了我的案頭書。伴隨著書籍的滋養(yǎng),我開闊了眼界。專業(yè)的閱讀正在把我領進一個全新的視域范圍。前方總會有不一樣的風景在等著我,于是在閱讀中不斷“漫溯”,不斷“攀爬”,思維也在不斷觸摸精彩,悄悄拔節(jié)生長。
如果說教育是一場旅程,那么,我依舊行走在路上。縱然這條路有些枯燥,有些乏味;縱然這條路有些挑戰(zhàn),有些艱難。還好,有書為伴,使我在繁雜中能夠捋清頭緒,在懵懂中能夠猛然醒悟,在煩惱中能夠找到內(nèi)心寧靜的一隅。還好,與閱讀同行,我可以高飛,用不一樣的視角,去領略不一樣的風景。
真好!我可以這樣優(yōu)雅地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