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愛軍
在功法鍛煉過程中,建議練習者采用“逆腹式呼吸”的方式。
逆腹式呼吸,就是吸氣的時候收肚子,把肚臍往后背貼,呼氣的時候再放松還原。
逆腹式呼吸的時候要用鼻子,不要用嘴。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鍛煉習慣,唇舌要輕閉,舌尖要輕輕抵在上牙齒。鼻子吸氣、呼氣,盡量讓吸入和呼出的氣息均勻、深長。
逆腹式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這是因為如下幾點。
首先,人的呼吸并不能把肺里的氣體一次性全部排出來,總有些氣體沉淀在肺的底部,而逆腹式呼吸能夠最大限度地讓這些氣體和外界得到交換,增強人體“吐故納新”的能力。
其次,中醫(yī)上講,肺是保護人體的屏障;現(xiàn)代醫(yī)學也證明,70%以上的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肺衰竭。所以鍛煉肺的機能就非常重要。肺的運動形式很簡單,就是“開”和“合”。可是現(xiàn)代的人們,特別是辦公室里的白領,越來越少從事體力活動,導致肺的這個機能逐漸衰落,使這個屏障護衛(wèi)人體的能力也隨之減弱。所以,逆腹式呼吸可以加強這個護衛(wèi)能力。
再次,人活一天,五臟六腑就要工作一天,每日工作,卻從沒人去給它們放松、按摩、噓寒問暖,日子久了,能不鬧意見?它們鬧意見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讓你生病、不舒服。其實,給臟腑按摩很簡單,用逆腹式呼吸的方式就夠了。
吸氣的時候,橫膈肌下壓,呼氣的時候,再上提,一升一降,就相當于一抓一放,和我們按摩四肢肌肉的形式很相似。
如果想效果更好點,還可以在吸氣之末和呼氣結(jié)束的時候,保持一下“屏息”的狀態(tài),也就是不呼不吸。這就相當于肌肉按摩的時候,捏住了,還要停一會才松開,使力道更充分、透徹。
逆腹式呼吸可以幫助促進胃腸的蠕動,使人體的吸收、消化能力增強,既可以減肥、治療便秘;也可以強體,幫助人們平靜心情、調(diào)節(jié)心理。
道教的經(jīng)典著作《黃庭經(jīng)》中把脾稱為“黃庭”,是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道教有一句名言,叫做“氣滿不思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氣足的話就不會覺得餓。
道教的典籍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古人大浪淘沙,總結(jié)出養(yǎng)生鍛煉的“十六字真?zhèn)鳌保菏找暦德?,凝神入氣,調(diào)息綿綿,心息相依。意思是說意念要集中在呼吸上面,要求呼吸要緩慢、均勻、深長,要用腹式呼吸,特別是逆腹式呼吸,來代替平常的胸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吸氣收腹、呼氣還原,一吸一呼之間自然停頓,古人認為這種呼吸方式可以“氣落黃庭”,就是氣落到了脾中,俗一點說就是“把氣吃到肚子里”,這在古代叫做“服氣”或者“食氣”。古人還有很多相關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拿烏龜來說事,說烏龜整年甚至很多年不吃食物還可以生存,就是因為采用特殊的呼吸方式,是在“吃氣”,所以才有能量供應。
龜是仁壽的象征,“龜咽日氣而長壽”,它的壽命很長,人們對龜非常崇拜,希望托龜之庇護,同龜之壽。在故事當中,龜?shù)奶貏e之處是它的呼吸“綿綿若存”,呼吸很深很長,頻率很低。
緩慢深長的呼吸有助于集中精神,減少妄念,這樣能量消耗就少,妄念越少,能量消耗就越低,佛教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有95%的能量是消耗在妄念上面。所以佛教有一句常用語,叫做“禪悅為食”,排除雜念進入禪定,心生喜悅可以代食。
怎樣進入禪定呢?還是要從調(diào)整呼吸入手,這叫做“調(diào)息”,具體要求就是“調(diào)息綿綿”,然后達到“心息相依”的境地。佛、道在這一點上實際上是同一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人一旦心情不好就喜歡暴飲暴食,這就屬于典型的情緒影響到脾胃的功能了。
氣落黃庭,就是氣落脾中,脾中氣滿,不思飲食,自然也就不會肥胖了。1973年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部帛書《卻谷食氣篇》,內(nèi)容講的是“辟谷”,“谷”指的是五谷,“卻”指的是“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不吃五谷,但不吃五谷的同時要“食氣”,進行呼吸鍛煉。
逆腹式呼吸的理論根源在于《易經(jīng)》。
中國道教中有專練“內(nèi)丹”的一派,稱為“丹道”,北宋時期的著名道士陳摶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順則成人、逆則成丹。也有人把這句話叫做: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不管怎么說,都是提倡“逆”的狀態(tài),“逆生長”,越活越年輕,永遠保持生機勃勃的狀態(tài),就像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推崇的嬰兒狀態(tài)一樣,永遠不會老去。
道家修煉有十六字要訣,每一個字都像金子一樣珍貴,所以也被尊崇為“十六錠金”: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這說的就是“逆腹式呼吸”的狀態(tài)。
吸氣的時候要上提會陰、內(nèi)收肚臍,意念從會陰提一口氣到肚臍;同時鼻子吸氣,意念把吸入之氣落到肚臍;兩氣交匯于肚臍,這就叫做“氣氣歸臍”。
腎在五色屬黑,年紀越大,腎水越少,黑發(fā)也就慢慢變白了;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水少了,牙齒也容易松動脫落;合起來就叫做“齒搖發(fā)墜”,與年齡有關,更與腎水的減少有關。
與“心腎相交”相反的一個狀態(tài)是“心腎不交”,這是中醫(yī)上的一種病癥,臨床表現(xiàn)是: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眩暈耳鳴,健忘多夢,五心(兩手心兩腳心及心口)煩熱,咽干口燥,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癥;多見于神經(jīng)官能癥及慢性虛弱病人。
對這一類病人,就可以采用逆腹式呼吸方式進行鍛煉,行、走、坐、臥的姿勢都可以,總的要求是身體要放松、自然,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呼鼻吸上面,用心感受腹部的一起一落。如此反復,促使心腎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