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彪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浙江金華 321004)
近年來,“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這個概念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這與高考語文2017年和2018年全國卷、2018年浙江卷的推動有很大關系,其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俗稱“現(xiàn)代文小閱讀”)試題所選文本材料均由幾個內容相對獨立的文章片段組合而成,考的就是“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之謂,是僅從文本的外顯特征而言的。事實上,仔細考察上述諸卷試題所選文本,片段之間并非毫無連續(xù)性。如浙江卷,材料三與材料四均摘編自愛德華·威爾遜所著《生命的未來》,前者闡述“親生命性”,后者闡述“生物恐懼癥”,雖然在原文中這兩段未必是緊挨的前后段,但從材料四開首兩句(與親生命性相對的是生物恐懼癥。和親生命性一樣,這些生物恐懼癥也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來看,其內容是緊密相連的。而且,如果從四個片段安排的順序來看,也還可以感受到其內在聯(lián)系:從事實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材料一陳述接近自然的兒童對自然的干擾和淺顯感受,材料二以圖表說明自然教育受眾群體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相比于有較強理論性和抽象性的材料三和材料四,則顯得感性和直觀一些。這或許是命題者為了引導學生閱讀或者降低閱讀難度而有意為之。這種情況在全國卷中也可以見到。因此,“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之說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而前面提及的兩種連續(xù)性,對于解答此類試題有著重要參考價值。如浙江卷的第7小題A項“人類生來就可能有對生物的愛和恐懼,天生就能與自然界的生物進行感情交流”,如果考生注意到材料三與材料四之間的連續(xù)性,就很容易判斷其正誤;如果考生注意到材料安排順序背后的邏輯,第9小題要求的事實依據(jù)和理論依據(jù),就不難概括。
“跨文本閱讀”之謂,是從閱讀行為及其要求來說的。試題中那些片段,無論是否有明顯的連續(xù)性,都有這樣不爭的事實:每個片段都是相對獨立的,閱讀必須從這個片段“跨”(跳)到那個片段,閱讀的成效取決于“跨”的水平。因此,把所謂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改稱為“跨文本閱讀”,或許更為妥當一些。
研究一下近兩年來全國卷和浙江卷的“跨文本閱讀”試題的選材,可以窺見以下特征:
選材由2~4個片段組合而成,所有片段摘編自完整的文章或著作。一般情況下,片段之間不存在整篇文章所具備的清晰的思路、嚴密的邏輯、完整的結構和相同的語言風格。2017年和2018年高考卷“跨文本閱讀”試題選材來源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高考卷“跨文本閱讀”試題選材來源
所選文本都屬于實用類文體,但具體說來仍有較大的差異,包括新聞報道、新聞評論、人物專訪、調查報告、學術論文論著、統(tǒng)計圖表等。從2017年和2018年的全國卷和浙江卷來看,調查報告、論文論著、統(tǒng)計圖表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分別為7次、6次和5次;若將新聞報道、新聞評論、社論和人物專訪合為新聞一類,則有6次之多。
話題相同或具有相關性,是“跨文本閱讀”選材的基本條件;相同或具有相關性的話題,是“跨文本閱讀”的橋梁;異同兼?zhèn)涞慕嵌群蛢热荩恰翱缥谋鹃喿x”的重要突破口。2018年全國卷Ⅰ三個片段材料就是如此(見表2)。
表2 20182018年全國卷Ⅰ三個片段材料內容異同概括
比之以往傳統(tǒng)的命題選材方式,跨文本選材至少有兩大方面的優(yōu)越性。
當今時代是快節(jié)奏的時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身處各類信息的不斷包圍之中。無論是出于工作還是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人們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時候,面對的不再是單一或者少數(shù)的信息源。從眾多信息中,能夠快而準地篩選并且整合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已成為新時代實用閱讀的重要追求,也是新時代人才的重要素養(yǎng)。語文高考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引入跨文本選材,正好與之相適應,對實用文閱讀及其教學也能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
多類型、多角度的片段組合,較之單一文章的節(jié)選,涵蓋的信息面更廣,內容更加復雜,篩選和整合信息的干擾因素也更多,不僅可以更好地設計試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選擇、轉述和概括關鍵信息的能力,還可以考查學生的閱讀心理和思維品質。
在現(xiàn)行高中語文課本中,由跨文本片段組合而成的課文,僅見于《〈論語〉選讀》,現(xiàn)代文中沒有。2018屆浙江考生第一次面對實用文跨文本閱讀的試題,難免有些不適應。對于剛剛興起的實用文“跨文本閱讀”考試方式,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和復習應考教學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且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材和可能的教學拓展空間,努力提升學生的“跨文本閱讀”能力。
單元(或專題、群文)閱讀教學的文本話題往往比較接近或相關,這一點與“跨文本閱讀”特征相同;單元(或專題、群文)閱讀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如專題探究、對比閱讀等,也是“跨文本閱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重視單篇閱讀教學的同時,適當重視單元(或專題、群文)閱讀教學,對適應“跨文本閱讀”、提高“跨文本閱讀”能力有促進作用。以專題探究的方法教學《〈論語〉選讀》,對“跨文本閱讀”能力提升也會有幫助。
文獻研究法是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基本的活動是根據(jù)研究課題查閱相關文獻,搜集和鑒別信息,這個過程基本就是“跨文本閱讀”的過程。文獻研究法在查閱相關文獻之后還要求進行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所要求的整理、推斷、整合和轉述信息的能力,也與“跨文本閱讀”試題考查的能力相似。因此,可以利用適當?shù)慕虒W時機,借鑒文獻研究法,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圍繞某一課題(話題),通過圖書館和網絡媒體等途徑,查閱相關文獻(文本),搜集、鑒別、整理有關信息,然后寫出類似于文獻綜述的總結性文章。這對于提高學生“跨文本閱讀”能力也會有很大幫助。
一是經過一定量的針對性訓練,減少學生對“跨文本閱讀”的隔閡感,形成“跨文本閱讀”的心理適應,積累必要的“跨文本閱讀”經驗。
二是結合實用文文體特征,指導學生把握新聞報道、新聞評論、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統(tǒng)計圖表等的閱讀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
三是訓練正確把握語句信息、轉述信息和推斷信息的能力。遵循題(目)文(本)表述對應和信息對等原則,重點審視題目的信息轉述是否改變了原信息的內涵與外延,審視信息推斷所得是否有充分的文本依據(jù),努力提升題文信息的對照和辨別水平。
四是加強語段閱讀訓練,充分利用對各片段的文本出處(報章、篇章題目的)分析、語段內部句子關系的分析和文章寫作技巧及其意圖的分析,把握各片段的話題及其主要內容。
五是通過比照、互證、串聯(lián)、合并等方式,把握各片段話題角度的異同、內容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并能按照指定的話題綜合信息,概括出條目化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