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朱麗華
閱讀通常被很多人誤解為是只有文科生才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技能,然而作為四種必備學習能力之一的閱讀,在數(shù)學學科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shù)學學習無法脫離閱讀而進行,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對數(shù)學規(guī)律的認知、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和應用數(shù)學進行解題練習時,數(shù)學學習的一切行為都是從閱讀開始的,沒有準確且精到的文本解讀,僅憑教師講解和題海戰(zhàn)術,大多數(shù)學生是很難進入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的,學生們只是機械地模仿與背誦,老師講過的知識或者解過的題,只要稍加變化就會束手無策,這說明數(shù)學知識在他們的腦海中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只是無數(shù)個碎片。如何將這些碎片融合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學生們找準“閱讀”這個數(shù)學學習的切入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全面解析。
數(shù)學是理科代表學科,它的邏輯性特征是最顯著的,而數(shù)學教材中“說明文”的編寫特點也十分突出,所以對于數(shù)學的文本解讀,應與一般閱讀區(qū)別開來。解讀數(shù)學文本,學生多表現(xiàn)為被動和主動兩種閱讀狀態(tài),被動閱讀是先看書,了解文本中的結論信息,再進行分析,從而對結論進行理解掌握的一種閱讀方式。而主動閱讀則是先對教材提供的表面信息進行分析,再從中推斷可能會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必對文本進行通讀,重點不但要放在讀上,更重要的是放在對所讀信息進行加工轉化,從而衍生出新知識的閱讀方式。如在學習二次根式時,先設計問題:“一塊木板長7.5分米、寬5分米,是不是能按教材所示,在此木板上截出面積分別是8平方分米與18平方分米的兩塊正方形木板?”從該問題中引出與的加法計算,再次啟發(fā):“在該題計算中可不可采取分配律的方法?”“從計算過程中能不能總結一下二次根式加減是如何進行的?”從而引出“最簡二次根式”“同類合并”的步驟,這時再引導學生回頭閱讀教材標準結論與自己的結論進行比較,從中改進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思維,這種主動閱讀的方法,對學生分析推理、預測猜想和概括能力都是一種質的提升。
數(shù)學不同于語文,在它的概念定理、法則公式中,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都可以說是精煉提純之后的關鍵字和關鍵詞,它們都代表著各自的獨特意義,抓住這些關鍵字句,認真閱讀研析,挖掘潛藏于字句之下的數(shù)學本質,是學好數(shù)學、深入數(shù)學核心知識的必經(jīng)之路。如在學習“平行線”時,讓學生們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標出他們認為的關鍵字或者關鍵詞,有的學生就劃出了“同一平面”“不相交”,那么為什么要將這兩個詞劃出?它有著怎樣的內涵和意義?這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們對實物進行觀察,直觀理解兩條不在同一平面的直線為什么不相交,為了進一步深入理解“不相交”,加深印象,可以通過刪減、變更等方法,幫助學生獲得更多體驗。這樣學生們就會對“兩條直線”有了新的認識,意識到它表示的是位置關系。這種“咬文嚼字”的閱讀方法能夠幫助他們對概念實質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數(shù)學文本編寫方式與日常生活中的公文行文有著很大區(qū)別,對于一些信息或者特定內涵,有時還會采取大量復合句來進行描述,所以在文本解讀時,還需要老師通過長短名轉換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強化閱讀訓練,準確理解文本內容。
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更深入地進行分析,然而深入分析的前提是讀出趣味、讀出興致。數(shù)學文本之枯燥是不爭的事實,一味地讓學生們對文本進行研讀難免會讓學生們陷入乏味,將文本轉換為問題案例,以另一種更靈活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邊閱讀、一邊分析,一邊探尋到好的方法與策略,是數(shù)學文本解讀的一種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時,老師可以直接給出一個問題案例:“用圓規(guī)和直尺作一個角平分線圖,依據(jù)什么來說明∠AOC與∠BOC相等?”這是一個將閱讀融入探究教學的方法,老師要求學生們對問題條件進行認真解讀,找到其中可能涉及的數(shù)學知識,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想到了該題與全等三角形性質有關,因為其中存在的等量關系滿足全等三角形的構成條件,所以當老師要求學生們再次閱讀問題,鼓勵他們探究解題方法時,一切都水到渠成,很快,詳細的解題過程就呈現(xiàn)出來。這種將教材文本轉化為問題案例的形式,能夠讓學生體驗到閱讀帶來的成功和樂趣,對于通過閱讀去探尋解題思路與解題方法運用得更加精準和嫻熟,這對于提高他們的解題技能起到了根本性的幫助。
在忙碌的電子時代,文本閱讀仿佛成了一種稀有行為,然而閱讀的過程是任何電子產(chǎn)品都無法取代的。在數(shù)學文本閱讀中,學生們在字句的品味之間,對于探究的內容不但會理智理解,還會親切地體會,于無形之中內容和理法就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