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世紀上半葉中美茶葉貿(mào)易中假茶問題研究

2018-11-28 03:40:06董曉汾
關鍵詞:茶商茶葉貿(mào)易

石 濤,董曉汾,衛(wèi) 宇

(1.山西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學 晉商學研究所/山西省晉商學與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茶葉是近代中外貿(mào)易史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商品”。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首次將茶傳入美國,[1]53從此,茶便對美洲大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導火索。

1784年,美國首次來華開展茶葉貿(mào)易,早期中美茶葉貿(mào)易給美國帶來了豐厚利益,對戰(zhàn)后國民經(jīng)濟的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鼓勵下,美國很快成為僅次于英國的世界第二大華茶貿(mào)易國。[2]192但在中美茶葉貿(mào)易快速發(fā)展的19世紀20年代,假茶的流入擾亂了美國茶葉消費市場的正常秩序。假茶在一段時期內(nèi)大量擠占真茶市場份額,導致美國華茶進口量驟跌。

之所以稱之為假茶,是因為其與劣等茶完全不同。假茶通常是以草木樹葉摻雜制成[3]984、通過染色改善看相,甚至再加入滑石粉、洋靛等物,口感拙劣,久飲致病,[4]77至遲從西晉起,假茶就已成為擾亂國內(nèi)茶葉市場的毒瘤。*據(jù)晉《劉琨集》載,西晉大將軍劉琨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中托侄購買真茶,“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吾體中煩悶,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可見當時市場上出售假茶已為常事。這是目前所見假茶最早的記錄。[5]91A. De Rosthorn在On the Tea Cultivation in Western Ssuch’uan and the Tea Trade with Tibet via Tachienlu一文中記錄了假茶制作的方法,這些茶的制作“根本不用一等和二等茶葉,三等茶葉也只用很有限的一點兒。大部分的材料是少量包括茶樹樹干、樹枝和最粗糙葉子的老根,混雜以大量諸如黃荊之類其他樹木、灌木的嫩枝和樹枝”。[6]27基頓奈爾(Gideon Nye)在其著作《Tea and the Tea Trade》一書中明確使用了“false tea”,基頓奈爾是這樣表述的:“美國人認為的中國茶的‘糟糕口感’,it has chiefly arisen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false tea……and this has in part been forced upon the importer by the demand in this country for a ‘cheap’ article”。[7]10

關于假茶外流的研究目前學術界極少涉及,個別史料記載假茶對清代川藏邊茶貿(mào)易的影響較大。19世紀中期,經(jīng)打箭爐出口銷往印度等地的邊茶約有65%為由胭脂櫟、黃荊制作的假茶。[8]在學界關注較多的中英、中俄茶葉貿(mào)易問題上,對假茶問題也偶有提及。*據(jù)英斯當東著,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載,1784年之前,由于英國茶稅過高,茶葉造假的情況在英國非常嚴重;Robert Fortune《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與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均記錄,19世紀50年代,用茶末茶渣摻和漿糊及其他成分的假茶在英國有一定銷路;秦含章《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問題》載,20世紀初,“少數(shù)茶商貪圖近利,常將假茶參混”。[9]523由于史料闕如,學界對近代中美茶葉貿(mào)易中的假茶問題尚無專門研究??v觀華茶在近代世界市場的失利,假茶泛濫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基頓·奈爾(Gideon Nye)是19世紀上半葉長期在廣州經(jīng)營茶葉生意的美國商人,他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記錄了1821-1849年中美茶葉貿(mào)易的真實情況,著成《Tea and the Tea Trade》一書,1850年發(fā)表在紐約亨特商業(yè)雜志(Hunt’s Merchants’ Magazine)上。書中保存了豐富而詳細的中美、中英茶葉貿(mào)易數(shù)據(jù),包括茶稅占英國國稅總收入的百分比、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工夫茶平均價格、家庭消費量、茶葉稅率,英國人口和茶葉消費量以及人均稅負情況,介紹了當時茶葉銷量隨著價格和稅金變化的基本趨勢,茶稅降低對茶葉消費量和財政稅收的影響,以及19世紀上半葉美國市場華茶消費量的變化情況,假茶流入對于華茶在美國市場銷售狀況的影響。據(jù)此Gideon Nye提出,輸美假茶一方面有礙于中國茶葉在美國市場的推廣,另一方面假茶的廉價又成為美國人對于假茶需求的主要根源。另外,文獻還介紹了1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俄國、荷蘭及其他歐洲國家之間的茶葉貿(mào)易,對世界各個地區(qū)茶葉年消費情況進行了簡要估計。文獻記錄了這一時期世界茶葉主要消費市場的具體情況,對于研究和認識19世紀茶葉貿(mào)易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jù)此我們發(fā)現(xiàn),在19世紀上半葉中美茶葉貿(mào)易快速增長時期,假茶大量流入美國,引起中美茶葉貿(mào)易的劇烈波動——這是美國消費者與中國假茶的首次交鋒,對中美茶葉貿(mào)易的發(fā)展造成了惡劣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日后世界茶葉貿(mào)易格局的變革。

一 假茶對中美茶葉貿(mào)易的影響

美國建國之后,中美茶葉貿(mào)易呈快速增長趨勢。1784-1785年,中國輸美茶葉共計880 100磅,1810-1811年為2 884 400磅,[10]4126年間增幅達227.7%。19世紀20年代以后美國華茶進口“激增的趨勢更為明顯”,[11]71美國茶葉消費也達到了可觀規(guī)模,美國茶商在其中獲利頗豐。而假茶的出現(xiàn)擾亂了中美正常茶葉貿(mào)易,也影響了美國茶葉消費的穩(wěn)定增長。根據(jù)奈爾的記錄,1826-1832年是美國假茶流入非常嚴重的時期,我們試圖根據(jù)史料記載和軟件模型來還原當時的情況。

(一)假茶流入與美國茶葉進口量的劇烈波動

美國從1795年起便成為華茶貿(mào)易的第二大國,但在1820年之前,中美茶葉貿(mào)易波動較大,總量相對較小。根據(jù)奈爾所記錄的數(shù)據(jù)顯示,1821年至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近20年,是中美茶葉貿(mào)易快速發(fā)展,美國茶葉消費市場繁榮的時期。(見圖1)

圖1 1821-1839年美國從中國進口茶葉年度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7]23

關于數(shù)據(jù)的可信度,美國歷史學家拉圖雷特(K.S. Latourette)在其著作中也給出同期美國歷年進口華茶量:1822年為6 639 343磅,1828年7 707 427磅,1832年9 906 606磅,1837年16 581 467磅,1840年達19 333 597磅。[12]76雖無連續(xù)數(shù)據(jù),但所涉年份與奈爾的數(shù)據(jù)基本吻合,因此可以推斷,這組數(shù)據(jù)有較高的可信度。

圖1顯示,從1821-1825年,美國進口華茶從4 973 468磅猛增到10 178 972磅,年均增長達21%。1827年起美國華茶進口經(jīng)歷了大約5年的低潮期。1827-1831年,美國年平均進口華茶6 783 104磅,回落明顯,而從1833年起美國華茶進口又以14 637 486磅的進口量突然回歸高位。根據(jù)奈爾的敘述,美國茶葉進口量大幅回落的原因是在這段時期內(nèi)“假茶”的流入。1821-1825年,飲茶之風在美國迅速普及,經(jīng)營華茶貿(mào)易的美國商人獲利頗豐。商人本性驅(qū)使他們試圖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假茶進入了部分不法美國茶商的視線。

當時流入美國的假茶葉是用草葉摻雜,或是將泡過的廢茶烘干染色。為了使假茶賣相更好,作假之人不惜加入大量染色劑,以至于“美國人喝的每磅染色綠茶中就有半磅靛青和石膏”。[13]92-94奈爾在著作中說明,假茶的進口量沒有顯示在圖1的數(shù)據(jù)中。值得注意的是,19世紀初,美國人的飲茶習慣已逐漸形成,茶已成為許多美國人晚餐中必不可少的飲品。[11]61在飲茶之風持續(xù)盛行的情況下,1827-1832年美國茶葉消費量驟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實上,1826年美國華茶進口量沒能保持過去5年21%的高增長率,就已顯示出假茶流入的端倪。作為茶葉商人的奈爾對美國假茶泛濫的情況深感遺憾,“在當時(1826-1832年)的美國,假茶充斥著消費市場,‘廉價’茶葉有著普遍而穩(wěn)定的市場需求,這向來是阻礙中美茶葉貿(mào)易繁榮發(fā)展的最大因素。”[7]25盡管假茶流入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在當時無法進行準確統(tǒng)計。但美國茶葉市場假茶充斥,導致美國華茶進口出現(xiàn)反常衰退卻是不爭的事實。

(二)1826-1832年美國假茶流入量估算

那一時期,假茶到底在美國茶葉市場占有多大的份額?只有弄清這一問題,才能為解釋19世紀上半葉美國華茶進口衰退提供切實有力的證據(jù)。然而,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史料中并沒有給出確切的數(shù)據(jù)。有鑒于此,我們試圖運用“MATLAB 7.0”軟件,根據(jù)假茶流入高峰期前后美國茶葉進口量的變化趨勢,建立回歸模型,估算出1826-1832年間美國假茶的流入量。

基于奈爾的論述可以推知,假茶流入對1825年以前和1833年以后的美國華茶進口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1838年以后,因受中英關系緊張局勢不穩(wěn)的影響,美國茶葉進口出現(xiàn)明顯下滑,故剔除1838和1839年的數(shù)據(jù)。1826-1832年包含假茶在內(nèi)的實際茶葉進口量數(shù)據(jù)是計算的重點,奈爾只提供了真茶的進口量,為了計算方便,將這7年的數(shù)據(jù)一并剔除。

利用1821-1825年和1833-1837年的已知數(shù)據(jù),通過MATLAB中的擬合工具箱“cftool”進行多項式擬合,并對已知數(shù)據(jù)與年份的關系分別進行一次到四次的擬合輸出,選擇擬合程度最佳的模型計算出1826-1832年美國包括假茶在內(nèi)的全部“茶葉”的進口總量,再通過與圖1中相對應的實際記錄值求差得到歷年假茶的流入量。

我們通過對已知數(shù)據(jù)與年份的關系分別進行一次到四次的擬合輸出,進而建立模型。運用用MATLAB編程中的多項式函數(shù)擬合命令“polyfit”對已知的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輸出,分別輸入:a1=polyfit(x,y,1);a2=polyfit(x,y,2);a3=polyfit(x,y,3);a4=polyfit(x,y,4),得到一次到四次的擬合方程和圖像,具體如下:

一次擬合:Y1t=1.0e+007*(-7.744 7+0.672 3*t)

(1)

二次擬合:Y2t=1.0e+007*(-3.425 0+0.258 7*t-0.003 3a*t^2)

(2)

三次擬合:Y3t=1.0e+007*(-1.119 0+0.109 3*t-0.003 3*t^2+0.000 0*t^3)

(3)

四次擬合:Y4t=1.0e+007*(9.000 2-1.832 9*t+0.123 8*t^2-0.003 3*t^3+0.000 0*t^4)

(4)

其中,

Yit(i=1,2,3,4;t=1821,1822…1832)——進行i次擬合所得的相對應的年份t的美國包括假茶在內(nèi)的全部“茶葉”進口總量;

Yt(t=1821,1822,1823…1837)——第t年的美國從中國進口茶葉的記錄值;

ESSi——第i次擬合所計算得到的回歸平方和;

RSSi——第i次擬合所計算得到的總離差平方和;

Ri2——第i次擬合所計算得到的判定系數(shù),用以檢驗第i次擬合的擬合優(yōu)度。

根據(jù)Ri2=ESSi/RSSi,計算出各次擬合的擬合優(yōu)度(保留四位小數(shù)):

R12=0.972 4,R22=0.980 6,R32=0.982 1,R42=0.985 4

可見Yit與t的四次線性關系極為顯著,通過對趨勢值與實際值的方差進行分析,均在誤差要求的范圍內(nèi),說明四次擬合對模型的預測情況較好,故得到估算模型為:

Y4t=1.0e+007*(9.000 2-1.832 9*t+0.123 8*t^2-0.003 3*t^3+0.0000*t^4)

(5)

采用上述擬合方程來對1826-1832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估算,得到每年的估算值Y4t。由于估算值Y4t與記錄值Yt存在差額,此差額即應為美國各年假茶的流入量,用Ft來表示,則Ft=Y4t-Yt(t=1 826,1 827…1 832),計算結果見表1:

圖2 MATLAB輸出的年份與茶葉進口量的一到四次擬合圖像

1826年1827年1828年1829年1830年1831年1832年Yt10 072 8985 868 8287 689 3056 595 0338 584 7995 177 5579 894 181Y4t11 273 00012 127 00012 839 00013 419 00013 883 00014 255 00014 567 000Ft1 200 1026 258 1725 149 6956 823 9675 298 2019 077 4434 672 819

可見在這段時期內(nèi),假茶占據(jù)了美國“茶葉”進口總量的很大比例,在1827、1829、1831年,假茶流入都占到了美國“茶葉”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1831年竟達到63.68%,因此假茶消費對美國正常茶葉消費的擠占十分顯著。

圖3 1826-1832年美國真假茶進口量對比

從圖3可以看出,1826年假茶初入美國,1827年假茶流入量驟增并超過了真茶進口,隨后的幾年中美國真、假茶進口量此消彼長,但在1831年時,假茶進口量出現(xiàn)最大值,為真茶進口量的近兩倍。假茶流入量波動較大,有明顯的隨機性,可見美國茶商把運銷假茶當作“冒險的生意”。

二 假茶輸美的內(nèi)在原因

販賣假茶與否的決策,是具有逐利本質(zhì)的茶商在與監(jiān)管部門和消費者進行博弈后做出的。在中美雙方對假茶輸美管控薄弱的條件下,假茶得以流入美國。當消費者尚未掌握一定的茶葉鑒別技能時,隨著美國茶葉消費的增長,販假茶商擁有超額利潤回報,但隨著消費者鑒別能力的提高,假茶在美國逐漸失去市場。

(一)茶商販假的回報

清政府雖把茶葉對外貿(mào)易事務全權交由廣州十三行,但暗地里向洋人出售茶葉甚至假茶的私販屢見不鮮,清政府也在打擊“茶葉黑市”,“凡偽造茶引,或作假茶興販,及私與外國人買賣者,皆按律科罪”,[14]3651但缺乏成效。

茶葉初入北美售價極高,普通民眾難以承受。隨著華茶進口的擴大,茶葉售價有所下降,北美尋常百姓有了品茶的機會,醇香甘洌的中國茶很快贏得了北美民眾的好感。假茶正是利用真茶在美國打開的市場幫助不法商人獲得超額利潤。

1.超額利潤

美國建國之初的對華貿(mào)易屬于散商的“個人冒險行為”,[15]718美國商船來華運茶的唯一驅(qū)動力就是高額利潤回報。1784年,美國第一艘來華商船“中國皇后號”在廣州采購了3 022擔茶葉,投資12萬美元,回國后獲利30 727美元,盈利率高達25%。[16]95該船首航的成功在美國商界引起轟動,《獨立報》稱之為“一次具有遠見卓識的、杰出的和成果豐碩的航行”,[17]8此后美國商人們對中國茶葉趨之若鶩,“在美國每一條小河上的每一個村落,就連只能容五個人的單桅帆船,都在計劃去廣州運茶”。[18]27美國來華商船數(shù)量逐年遞增,1789年有15艘,1805年有41艘,而1832年竟達62艘。[19]11

隨著參與對華茶葉貿(mào)易的美國散商不斷增多,散商之間開始出現(xiàn)競爭,茶貿(mào)利潤蛋糕也被不斷分割。此時假茶進入了部分美國茶商的視線,作為茶葉的“替代品”,假茶能帶給他們更大回報。

假茶的成本十分低廉,19世紀初,四川茶區(qū)的茶葉大致分為三等,一等優(yōu)茶批發(fā)價每斤約320個銅錢,二等中茶每斤240個銅錢,三等次茶每斤180個銅錢,而用于制作假茶的胭脂櫟、榿木葉、黃荊等物經(jīng)過晾曬捆扎等工序,每斤只賣12至32個銅錢不等。[6]24-27即便加上包裝、運輸?shù)瘸杀?當時販運假茶的平均成本也不會超過販運最低等真茶成本的1/3。

圖4 假茶販賣產(chǎn)業(yè)存在超額利潤

如圖4,假設當時美國茶葉市場上的消費需求曲線為D,由左向右傾斜。MC1曲線和AC1曲線是茶商販賣真茶的邊際成本曲線和平均成本曲線,MR是茶商的邊際收益曲線。茶商根據(jù)MR=MC的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確定販茶量Q1和零售價P1,在均衡點E1上茶商的平均收益為B1Q1,平均成本為G1Q1,茶商獲得的實際利潤為矩形面積W1G1B1P1。

當消費者茶葉鑒別能力較弱時,茶商可按不變的需求曲線D來制定茶葉販運計劃。此時,茶商販假的邊際成本MC2和平均成本AC2都較低,假茶的販運量增加至Q2,零售價降低至P2,在新的均衡點E2上,茶商販假的平均收益變?yōu)锽2Q2,平均成本為G2Q2,售假茶商獲得的預期收益為W2G2B2P2。按前文所估,當販假平均成本為販運真茶的1/3時,若茶商販賣相同數(shù)量Q的“茶葉”,販假利潤為販運真茶利潤的3倍以上。

與此同時,較英、荷等傳統(tǒng)茶葉消費大國來說,美國消費者的飲茶習慣確立較晚,對茶葉的鑒別能力較弱。當無法區(qū)分真假優(yōu)劣時,價格優(yōu)勢往往更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市場上的次茶甚至假茶,則可能要比價格較高的優(yōu)質(zhì)茶有更好的銷路。這也是奈爾所說“‘廉價’茶葉有著普遍而穩(wěn)定的市場需求”[7]25的主要原因。

2.消費擴大預期下的利潤增長

1784年起,美國來華購茶總量一直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1820年以后,美國茶葉消費市場快速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圖4中的消費需求曲線D和茶商邊際收益曲線MR均會平行向外移動,販假的超額利潤也會隨之增長,這給茶商販假提供了動力。

1784年中國輸英茶葉占出口總量的37.8%,而同期輸美華茶只占3.1%;1805-1806年,輸英茶葉占總量的62.8%,美國占32.2%。僅用10年時間,美國的華茶進口就超過了除英國外的所有國家。[20]191-193但在1820年之前,美國國內(nèi)茶葉消費規(guī)模較小,美國茶商來華購茶之后主要以轉(zhuǎn)銷他國的形式來獲利。[11]761784-1800年,美國歷年進口的華茶有一半以上轉(zhuǎn)運至他國出售。1801-1811年,美國轉(zhuǎn)銷華茶比例還占其進口總數(shù)的1/4至1/2。[12]29

1820年以后,轉(zhuǎn)銷現(xiàn)象大為減少,據(jù)1821-1841年的統(tǒng)計,輸美華茶用于美國本土消費的占到輸入總數(shù)的4/5以上,而轉(zhuǎn)運他國的還不到1/5,[21]100美國茶葉消費市場已達到相當規(guī)模。此外,美國進口華茶的種類也發(fā)生了變化,之前大量進口紅茶以供轉(zhuǎn)銷,而在1820年后,供本土消費的綠茶進口占了主導。

由于北美長期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美國人在建國初期保持著與英國人一致的飲茶習慣,以飲紅茶為主。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飲茶的歐美國家都以紅茶消費為主,[7]48早期美國茶商也是通過向他國轉(zhuǎn)銷紅茶來獲利。隨著茶葉在美國的不斷普及,綠茶逐漸得到美國消費者的青睞,1800年以后,美國綠茶進口不斷增加,1810年綠茶已與紅茶平分秋色。[22]2719世紀20年代,美國茶葉消費市場急遽膨脹,美國綠茶進口量迅速超過紅茶。30年代,中國綠茶已經(jīng)成為美國茶葉消費的絕對主導,[20]191從表2的數(shù)據(jù)可直觀看出:

表2 1832-1839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各種茶葉量(單位:箱)[7]23

圖5 1832-1839年美國來華進口的紅綠茶量對比

人口的快速增長也是美國茶葉消費市場發(fā)展的動力。1790年,美國人口不足四百萬,到1820年增加到一千萬,1840年更多達一千七百萬。[23]7901821-1823年,美國年均消費茶葉700萬磅,而從1824-1841年,這個數(shù)字增加到1 275萬磅。[21]100

茶葉消費市場的繁榮不斷刺激美國華茶進口的增長,而茶商在消費市場繼續(xù)擴大的預期下,為了獲得販運真茶所不能獲得的超額利潤,而會選擇回報更大的假茶來進口。

(二)茶商的風險

美國茶商來華購茶有兩種選擇,一是從“十三行”處收購,茶葉品質(zhì)有保證,但收購價高,利潤空間小;二是從茶葉黑市上選擇次茶或假茶來收購,獲利空間更大。無論茶商選擇哪種方式購茶,都會面臨一定風險,茶商會對不同風險進行權衡之后做出決策。

1.販運真茶的風險

茶葉貿(mào)易帶來的優(yōu)厚利潤掀起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國熱”。眾多美商都籌劃著去中國掘一桶金,但只有極具冒險精神和航海經(jīng)驗格外豐富的人才敢付諸實踐,因為去中國運茶會面臨巨大的風險。

北美民眾雖早在17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接觸中國茶葉,[24]290[注]據(jù)〔澳〕Nick Hall《茶》中記載,17世紀50年代,美國東海岸的新阿姆斯特丹等地居民就已知茶飲茶。但直到“中國皇后號”首航成功[25]252之前,幾乎沒有土生的美國人到過中國,[10]3-4[注]據(jù)〔美〕泰勒·丹涅特《美國人在東亞》載僅有兩人,即雷雅德和戈爾。中國給美國人的印象只有遙遠和神秘。由于航海技術落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商人從廣州運茶到美國東海岸通常要花半年到一年的漫長時間。直到1845年,美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快剪船“彩虹號”才創(chuàng)造了美國海上茶運的最快速度,但也用了102天的時間。[26]

當時,遠距離海上運輸是異常危險的職業(yè)。美國人開展海上運輸較晚,航海經(jīng)驗匱乏,在遇到諸如暴風、觸礁、海盜等險情時,通常損失慘重。1807年,曾成功往返于中美之間的美國商船“快速號”在西澳克羅特斯角海域觸礁沉沒。[27]307“同治六年三月初九日,美國‘那威號’自汕頭出帆,遭風,至臺灣南岬,觸礁沒”。[28]300商船一旦失事,美國商人就會面臨巨額虧損。

來華運茶的美國商人基本為資本實力較弱的散商,多以集資方式雇傭商船來華采辦,有的甚至傾畢生積蓄以支付運費和茶款,來華販茶對他們來說相當于“生死賭博”。從1826-1830年,美國來華商船總數(shù)雖達到144艘,相當于同期英國來華商船的38.7%,但美國商船總噸位只有5 804噸,僅相當于同期英國商船總噸位的18.5%。[29]131如美國“希望號”商船排水量只有70噸,該船資本為8 860鎊,運茶返美后貨值增至3.7萬鎊,[30]20“大士克號”來華資本為7 138鎊,返美后資本增值至23 218鎊;[31]402“東方號”來華載茶1 618噸,單運費收入就達9 600英鎊,幾乎等于船價的3/4,[32]272所載茶葉價值應遠在船價之上。增值數(shù)倍的資本一旦遭遇不測,尚處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美國商人是無法承受損失的。

即使茶商將茶葉順利運抵美國,也不能保證收益。當茶葉內(nèi)含水量達到7.5%以上,空氣相對濕度在60%時,茶葉極易霉變。[33]214而海上潮濕的環(huán)境非常不利于茶葉的儲存,茶商面臨著茶葉受潮變質(zhì)的損耗風險。當時中國的外銷茶采用木質(zhì)茶箱包裝,木箱內(nèi)部裱糊皮紙,外部加裱印上商號的厚紙,再涂上“光油”,用生漆拌漆灰膠涂于角縫拼合處,盡量達到防潮的目的。[34]69但木質(zhì)包裝的防潮能力畢竟大大遜色于現(xiàn)代工藝材料,茶葉經(jīng)過數(shù)月甚至一年的海上漂泊,發(fā)霉變質(zhì)現(xiàn)象還是時有發(fā)生,這會給茶商帶來不小的損失。

2.販運假茶的風險

販運假茶也會面臨上述海難、受潮等風險,但假茶的成本至多僅為真茶的1/3,即便是在運輸途中遭遇不測,茶商也不至于血本無歸。除此之外,販賣假茶還會面臨另外兩方面的風險。其一是假茶被政府查獲并遭受懲罰的代價,其二是假茶被消費者識別,導致銷路斷絕的壓力。

(1)政府監(jiān)管與懲罰

理論上講,各國政府在雙方貿(mào)易中均有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的職責,但當時中美兩國在制止假茶輸美上卻未有較好的舉措。

清政府認為茶葉為夷人“日用急需”,[35]424因此嚴控茶葉私販活動,“不令商民與之交易,更有以制伏其命,彼未有不懼而求我者”,[36]250但茶葉私販出洋終究無法杜絕,“洋面遼闊,漫無稽查,難保夾帶貨物私行售賣”[37]6洋商與私販之間的“茶葉黑市”缺乏監(jiān)管,貿(mào)易數(shù)額一度高漲,大量搶占了十三行的市場份額,為此福建通商總局曾表明立場,“倘敢造作假茶及以梗末摻和情弊,一經(jīng)洋行察出告發(fā)到案,定即嚴拿究辦決不寬貸?!盵38]83

清政府雖然在打擊假茶制售行為,但對假茶出洋的打擊制裁卻缺乏動力。當時洋人被看作是“未開化的蠻夷”,[39]116不能分辨茶的優(yōu)劣,也沒有資格飲用優(yōu)等茶。[6]25此外,當時華茶在世界上尚無競爭對手,假茶輸出似乎對中國沒有任何壞處。況且在打擊假茶輸出中清政府還要支付相應的檢查成本、執(zhí)行成本等,因此打擊假茶輸美對清政府來說是沒有收益的投入。

對美國而言,早期官方對假茶缺乏認識,對進口茶葉也沒有嚴格的質(zhì)量要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的華茶進口,東印度公司作為英國壟斷茶葉貿(mào)易的企業(yè),對茶葉質(zhì)量的要求近乎苛刻。1725年,英國率先頒布了禁止茶葉摻假的條例,開始對中國茶葉實施嚴格檢驗。[40]31766年,英國海關又增加“違者監(jiān)禁處分條例”,對進口假茶行為實施嚴厲打擊。[41]709如1819年11月間,行商送往東印度公司的231 000箱工夫茶中,有75 660箱都因“質(zhì)量問題”被拒收[42]352因此清政府認為“西夷來中華貿(mào)易各國,英吉利最為狡詐”。[43]609

早期美國政府對進口的茶葉未見有嚴格檢驗程序,清政府則為美國下了“最為恭順”的考語。[44]22美國早期對華貿(mào)易屬于民間行為,美國政府雖設“領事”常駐廣州,但并無實際職權。[45]325茶葉貿(mào)易被視為當時“最高等的商業(yè)”,[11]72美國政府對茶葉貿(mào)易更多的是鼓勵和支持?!霸缙趯θA貿(mào)易提供了一個積累資金的手段,使大筆資金在不幾年之內(nèi)得以累積起來,供迅速發(fā)展中的(美國)各州的迫切需要之用”,[10]16為此,美國政府制定了諸多優(yōu)惠政策鼓勵中美茶貿(mào)的發(fā)展,于1789年和1791年兩度通過對華貿(mào)易特惠法令,鼓勵美國商人“為使年輕的共和國獲得經(jīng)濟獨立”而尋求“商業(yè)冒險”。[46]因此當時的美國政府對茶商幾乎沒有任何形式的限制,更未對進口茶葉進行質(zhì)量把關。直到1883年,美國國會才通過茶葉法,首次對進口茶葉實行質(zhì)量監(jiān)控。[40]3

由此可見,在19世紀上半葉,中美雙方對假茶輸美行為均未制定有效的管制辦法,來自政府監(jiān)管的風險對茶商的影響非常有限。

(2)消費者識別與抵制

美國建國之初,消費者的茶葉鑒別能力較差,“與英國人不同,美國人對茶葉重外觀,不重茶的品質(zhì),對茶的優(yōu)劣鑒別能力不如英國人,以致英國人常說美國人不識貨?!盵11]61加之茶葉屬于“后驗品”,[47]1113[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經(jīng)濟要參編輯部編《中國經(jīng)濟結構調(diào)整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將“后驗品”定義為“消費者必須在消費之后才能確定質(zhì)量的商品”。。消費者需要在購買飲用后才能確定其優(yōu)劣,這給茶商販賣假茶以可乘之機。

19世紀上半葉,美國茶葉市場上不存在壟斷經(jīng)營的大公司,眾多散商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假設消費者購買茶葉的平均周期為T,在時期2T時所有消費者都能了解在時期T購買茶葉的質(zhì)量。將茶商販賣茶葉的總成本分為基本成本和聲譽成本[注]“基本成本”指美國茶商支付的茶葉采購成本、運輸成本、關稅成本等實際支出的貨幣成本;“聲譽成本”是指茶商販賣假茶而使消費者察覺,并對其以后的茶葉銷售造成消極影響的成本。兩部分,販賣假茶和真茶的基本成本分別為c1和c2,利率為r,貼現(xiàn)因子δ=1/(1+r)。當茶商僅限于一次性交易,不存在時期2T及以后的交易,則在T時期售賣假茶的行為不存在聲譽成本,販賣假茶是其最優(yōu)選擇;若交易不斷重復進行,則在競爭條件下,將支付較高的聲譽成本。假定茶商在最初引入假茶時認為消費者無法鑒別真?zhèn)?而以與真茶相同的價格P出售,茶商販賣假茶和真茶的利潤分別為w1和w2,則:

w1=p-c1;

w2=(p-c2)×(1+δ+δ2+…)=[(1+r)/r]×(p-c2)

當w1≥w2,即p-c2≤r×(c2-c1)時,茶商販賣假茶為最優(yōu)選擇,但茶商在販賣假茶時,節(jié)約了基本成本c2-c1,但損失了聲譽成本(p-c2)×(δ+δ2+…)=(p-c2)/r。因此,聲譽成本越高,則茶商通過販賣假茶榨取聲譽所造成的損失越大,茶商販假行為的激勵就會減弱。

顯然,隨著茶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不斷重復進行時,茶商販假的聲譽成本便會快速增加。此時,茶商會降低假茶售價p以減小售假聲譽成本,以換取假茶銷量的增加。但美國消費者也會逐漸意識到,購買真假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因為在中國,茶葉的本土轉(zhuǎn)運成本、茶箱和繩索等包裝成本、關稅都是大致相同的,不以茶葉的等次、價值高低的差別而不同,假茶也不例外。假設上述總成本是每磅茶葉10美分,那么消費者在購買每磅30美分的廉價茶葉時,為這些不包含在茶葉本身價值之內(nèi)的額外成本需支付茶葉售價的三分之一,而若消費者購買100美分每磅的優(yōu)等茶葉,則對這些額外成本的支出僅占茶葉售價的十分之一。[7]10-11此外,廉價茶葉的營養(yǎng)成分較低、口感較差,假茶甚至還對健康有害。這些信息首先會被一部分消費者察覺,并傳遞給其他消費者,使茶商販假的收益降低。

奈爾在其著作中認為,“美國消費者在不長的時間后就會掌握茶葉的鑒別方法,他們會以他們認為合適的價格買到品質(zhì)適中的真茶,從而價格較低的真茶會逐漸占領消費市場從而使劣質(zhì)假茶沒有生存空間?!盵7]25消費者識別會迫使假茶降價,壓縮販假茶商的利潤空間,在一定時期后甚至有可能使假茶斷絕銷路。假茶在國外市場的滯銷會迅速傳導至國內(nèi)假茶產(chǎn)地,如溫州茶葉就曾因偽茶充斥而出口受阻?!爱T屬茶葉,近來銷路益滯,皆由奸商只圖小利,不顧大局,摻雜假茶所致?!盵48]529因此消費者對假茶抵制的風險對茶商影響較大。

三 余論

隨著消費者鑒別能力的提高,美國假茶流入似乎從1833年起得到明顯抑制,但這只是美國與中國假茶的初次交鋒。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假茶又一次在美國市場泛濫。1877年,中國出口美國茶價比1876年每擔低四五兩,“大半系因茶色較次所致”。[注]申 報.一八七七年六月初六日.1883年,日本駐舊金山領事館報告稱,中國輸美茶葉中“七八成為偽制茶葉,其中數(shù)量綠茶最多”。[49]本來在美國很受歡迎的中國茶葉,竟由于“茶莊利欲熏心,各施巧制之法,致使淡(水)茶愈劣,已失昔日之名矣”。[50]110鴉片戰(zhàn)爭前,美國市場上的綠茶幾乎全部來自中國,1879年,中國輸美綠茶僅占美國市場的66.6%,[51]93-96而到了20世紀初,這個數(shù)字降到35%,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綠茶對美出口大增,占到了美國消費總額的一半以上,成為中國綠茶的克星。[52]203

同樣是假茶流入美國,兩次的原因卻截然不同。十九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假茶進口是美國商人主動性的、為獲取超額利潤的商業(yè)投機,作為美國茶商的奈爾對部分不法茶商的販假行為非常了解并深感遺憾;而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假茶再次流入美國則是茶商的被動行為,因為當時偽劣茶已在中國大行其道,[53]123,[54]86[注]當時國內(nèi)市場假茶泛濫,部分地區(qū)的老字號茶莊因售假歇業(yè),如濟南的“鴻德昌”、“德景隆”等商號,見濟南市志4;在茶葉出口市場,摻假之風同樣盛行,中國國家紛紛立法禁止中國假茶輸入,見何樂琴《農(nóng)業(yè)標準化管理——探索與實踐》。外商來華購茶時能購得質(zhì)量上乘的真茶實屬不易。

1760-1840年,清政府只準外商在廣州一港貿(mào)易,華茶出口量有限。自中國各口岸開埠以降,華茶出口量驟增。1843年我國出口茶葉為30萬擔,1863年達128.1萬擔,1886年躍增至268.2萬擔。[55]而我國的茶葉生產(chǎn)向來是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chǎn),產(chǎn)量無法滿足驟然增長的出口需求,因此假茶就大量出現(xiàn)來填補茶葉出口需求的缺口。事實上,隨著飲茶之風在歐美國家的盛行,中國茶葉便成了稀缺資源,為了獲取優(yōu)質(zhì)、穩(wěn)定的茶源,外商往往需要深入中國產(chǎn)茶區(qū)收購或通過提前支付茶款的方式來預訂茶葉。[56]即便如此,假茶還是源源不斷地流向世界,最終導致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節(jié)節(jié)敗退,世界茶葉貿(mào)易格局發(fā)生了巨大變革。

中國在一個壟斷的、缺乏競爭的環(huán)境下不斷擴大著海外茶葉貿(mào)易,在生產(chǎn)能力持續(xù)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茶葉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國際市場需求的無序增長,使得中國茶葉在價格和質(zhì)量上都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制售假茶幾乎是商人逐利的必然選擇,假茶流出便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在商人與消費者的博弈中,起初靠信息不對稱來獲得超額利潤的商人并不能維持這種不平等的交易。隨著品質(zhì)不同茶葉的銷售,外國消費者很快意識到質(zhì)量與價格的關系,迫使商人回到正當經(jīng)營的范圍中來。在中國茶葉供給能力不足、面臨質(zhì)量風險同時又無法介入到中國國內(nèi)茶葉生產(chǎn)領域的情況下,盜取技術,嘗試在其殖民地進行茶葉生產(chǎn)便成為其增加收益的首選。在印度、錫蘭、日本等地茶葉種植的成功并參與到國際茶葉貿(mào)易之后,中國茶商在由壟斷轉(zhuǎn)向自由競爭過程中的脆弱是近代中國茶葉貿(mào)易衰落的又一內(nèi)在因素。

在經(jīng)營方式的限制下,茶葉國際需求的增加并未刺激中國茶葉生產(chǎn)技術的進步。對于包買商來說,供不應求更容易獲得高額利潤,因此技術進步的投入無疑是一種增加成本而未必見效的浪費。對于中國政府來說,茶葉生產(chǎn)貿(mào)易僅是制衡洋人與維持國內(nèi)穩(wěn)定的手段。國家從未參與到茶葉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又對茶葉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多加限制。政府嚴格規(guī)定茶葉在內(nèi)地的陸路運輸路線,不準由海上就近運輸,來保證內(nèi)地關稅的征收和廣大運輸工人的糊口。[57]261-264清廷尚未看到茶葉國際需求的增加和經(jīng)濟效益之間的聯(lián)系,經(jīng)濟動因的缺失導致政府在促進茶業(yè)改良方面無所作為,茶葉產(chǎn)量、質(zhì)量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無法滿足國際需求。假茶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量出現(xiàn),成了出口華茶的“替代品”。假茶的流出損毀了華茶的聲譽,甚至使日后的世界茶葉貿(mào)易格局發(fā)生變革。中國“茶老大”的地位受到動搖,1887年,印度茶葉出口第一次超過了中國,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動。[58]724茶葉出口的急劇衰退、華茶國際市場價格持續(xù)走低,對政府、茶商、茶農(nóng)的惡劣影響開始顯現(xiàn),社會各界關于茶業(yè)改革的呼聲高漲,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派員出國學習先進茶業(yè)技術[59]122-124、興辦茶務教育[60]384、設立出口檢驗機構[61]630-635等等,但終究未能挽救沒落的中國茶業(yè)。

猜你喜歡
茶商茶葉貿(mào)易
茶山
《茶葉通訊》簡介
茶葉通訊(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2021貿(mào)易周”燃爆首爾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二十世紀晚期西藏茶商的個人生命史研究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貿(mào)易融資砥礪前行
中國外匯(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香噴噴的茶葉
快樂語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
貿(mào)易統(tǒng)計
圖說
百家講壇(2017年13期)2017-07-29 21:22:58
論唐代茶稅、茶商對茶文化的影響
治县。| 来安县| 南和县| 罗城| 孟州市| 科技| 潢川县| 阿克苏市| 常熟市| 鄢陵县| 瑞丽市| 台南县| 南通市| 乐安县| 鄂温| 江孜县| 曲麻莱县| 扎鲁特旗| 原平市| 榆树市| 乌拉特前旗| 萝北县| 阜康市| 犍为县| 章丘市| 巴林左旗| 曲周县| 措勤县| 金坛市| 洪雅县| 吉林市| 东安县| 陇南市| 武义县| 孙吴县| 惠安县| 林芝县| 泊头市| 阿克苏市| 库尔勒市|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