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揚哲 魏依云
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是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是大學生心理與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和發(fā)展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大學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我國現有教育模式和制度的影響下,大學生探究精神極為缺乏。相對固化的思維模式直接影響大學生在處理事務和問題時思路的拓展和視角的選擇。而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大學生以審視的視角去分析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透過大量的信息了解事物的本質,并能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批判性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可以讓大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時,調動自己的專業(yè)所學和各種知識儲備形成獨特的看法或意見。在信息化社會背景下,有許多問題和事件都需要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探討,分析各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和目的,從而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本質。這樣有助于改善學生的思維模式,加強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看待問題的層次和視角。
批判性思維并不簡單的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也不是簡單地批判,而是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對現有的結論、理念等進行批判性分析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斷,提出批判性的意見和建議。批判性思維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思維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面對事務或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思維個性。大學生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批判性思維以合理的視角和論據進行不同的于目前結論的表達或者解讀,實現獨辟蹊徑式的判斷和創(chuàng)新。
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改變大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和處理方式。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可以改變大學生看待問題視角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提高其對事務的思辨能力和處理能力。這對于大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思辨能力不僅是大學生自身知識結構豐富的表現,也是大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表現,并且能夠形成個性化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
因此,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最終給予學生的是一種思辨能力,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以多角度去理解和探究其本質,提出思辨性的見解。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yǎng)一種思辨的意識,與自身的知識儲備關聯起來,形成更好的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造空間。
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大學理論知識教學方面導致判斷能力、思辨能力不足的現象,還可以通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訓練讓大學生有非常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形成與人友好交往的健康社交心理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讓大學生在面對壓力和困難的時候會主動進行更為全面的思考和判斷,批判性地面對壓力和困難,也會批判性地看待自我,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特別是在社會壓力和就業(yè)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受過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大學生心理品質會有出色的表現,冷靜、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情況和問題,慢慢形成個性化的處事方式和行為風格。
國內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無非兩個:民族文化和教育兩種因素。兩者融合起來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了目前國內的文化教育氛圍,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產生影響。
從大學生整個教育與培養(yǎng)流程上來講,從小學到高中一路走來全是應付各種考試,已經形成了一種應試的習慣性思維。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在批判性思維方面的發(fā)展受到壓制,愛因斯坦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話: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但是國內大學生提出問題這種思維能力被“封印”在應試教育模式中。相對來講,大學的教學氛圍相對自由與寬松一些,但是還是沒有改變應試教育的本質,在很多情況下,考試作為衡量學生學業(yè)的重要標準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前途和命運;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還會延續(xù)應試的學習思維,大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就會受壓制。那么批判性思維在這種教與學中被“領偏”了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兒了。
通過中國人與美國人對比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和思維習慣,就可以知曉民族文化因素對國內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缺乏產生很大的影響。民族文化關乎一個民族的信仰、精神、習慣以有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等元素,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在不同國家體制下也會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以哲學的辯證法來進行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探討的時候可以發(fā)現,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表現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在千百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辯證思維,天人合一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辯證關系,一定要在這種辯證關系下才能不會受到自然的懲治。而美國人思維表現出的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體現的是一種世界的同一性、排中性和非矛盾性,強調事物在發(fā)生過程中以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對錯分明,但是事物本質不會有任何變化。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美國人表現出突出的創(chuàng)造性,這與中國的折中和中庸的發(fā)展思想是完全不同,強調個性需要從群體中剝離出來,對一個事物研究也是如此,只有分離出來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才會有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
因此,從民族文化因素上來講,文化環(huán)境及民族文化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對國內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缺乏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也會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產生一些干擾或者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和策略,這也就涉及到了另一個影響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因素——教育。
通過以上的分析來看,國內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缺乏的根本原因是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下,所形成的對大學生教育培養(yǎng)機制使然。相對固化的教育模式和文化環(huán)境讓批判性思維在課堂上無法實踐,也沒有時間去實踐。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討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從教學方面入手進行實踐,作為教學設計的主體,高等學校需要在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面能有更好課程計劃,有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和預期;作為教學實踐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正確把握批判性思維教學要求和方法,改變教學理念,摸索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技巧。
民族文化是無法改變的,在民族精神指導下,傳承中不斷的發(fā)揚和發(fā)展,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一直存在。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借鑒西方的教學模式,改變國內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現狀,比如西方課堂上的提問與反思教學設計,提出問題,讓學生基于問題領取自己的任務,并根據問題的要求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問題的解決策略和方法,闡述出自己的判斷依據和處理方式的視角。在整個過程中,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和信息整合能力,對學生的最后的批判性思維表現形成一個相對客觀和中肯的評價,相當于進一步指導和鼓勵。還有許多方式可以進行批判性地借鑒,結合教學環(huán)境和需求進行本土化的重新設計,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要。這是文化融合背景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一種途徑。
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能得到實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還是在于教學環(huán)境是否適合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教育教學的實施。每一個大學都會為開設的專業(yè)設計課程方案和培養(yǎng)目標,但是目前很少有學校明確把批判性思維作為教學內容安排到教學安排中;這種方式也直接表明了學校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還缺乏指導性,這也直接影響教師對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持搖擺的態(tài)度。因此高等學校在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育與培養(yǎng)上,一方面就改變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給具體教學人員發(fā)出明確的信號,讓批判性思維教學能得到切實的安排;另一方面可以試點性在教學中加入批判性思維教學內容,進行探索和研究,總結出教學規(guī)律,再在各個學科中推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在培養(yǎng)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安排更為重要。合理科學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快速理解并能明白批判性思維給自己帶來的幫助。因此,首先,要求教師具備非常清晰和批判性思維的實踐經驗,具有出色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素質,可以巧妙地用于教學實踐。從具體教學方法的角度看,在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訓練中,教師需要掌握教與學的互動節(jié)奏。在保證課堂相對活躍開發(fā)和互動交流的前提下,在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發(fā)現更多的問題,深入分析并探討出新的解決方案或者觀點。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觀點需要用論據來支撐,而論據可以源于生活實踐,也可以源于各種信息渠道,必須保證其真實可靠。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批判性思維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和改進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改變傳統學科的教學方式,能以開放性的思維和開闊的胸懷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教學互動關系,表現出良好的批判性品質和技能。這些都需要教師能自我角色定位轉變開始,改變教學思路和教學思維,實現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