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宏志
早在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健康教育專家鮑爾和霍爾就提出:“健康是人們在身體、心理和精神方面都自覺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種狀態(tài)”。“留守學生”現象的存在及少數“留守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為學校德育工作及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是擺在我們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留守學生的健康教育方式很多,其中,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失為一種好策略,因為文學經典的閱讀可以提升道德境界,可以培養(yǎng)審美情趣,可以啟迪人生智慧,可以豐富文化底蘊。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卞X理群教授認為教育要為學生打好兩個底子,即“終身學習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打好“精神的底子”就是為了“立人”,就是為了“在他們長大后,真正面對社會與人生時,就能以從小奠定的內在生命中強大的光明面,來抗拒外在與內在的黑暗”。
樂觀豁達是人成功的基礎,愉快的前提。有不少文學作品都十分勵志,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等等,這些作品中的人物,經歷苦難,但給人無窮的力量,能夠讓正在經受“苦難”的留守學生在作品中汲取力量,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有意識地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并給他們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不斷對自己進行正面心理強化,一旦自己有所進步就對自己說:“我能行!”、“我能做得更好!”等等。漸漸的那些缺少親情呵護的留守孩子在別人的幫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增強了自信心,并且通過一次次的成功,不斷提升自信水平。閱讀毛澤東的《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边@首詩能讓學生面對千難萬險的時候,樹立樂觀豁達的情懷和英雄氣概,從而克服他們因為留守所形成的各種困難。
文學閱讀具有兩大主功能:一是知識育人功能,二是人文熏陶功能。學習成為一種文化后,必然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并構成師生潛在的、規(guī)范的學習內容,這樣,廣大師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健康的精神營養(yǎng),得到人文熏陶、心靈凈化和人格的不斷完善,促使自覺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自己在直面人生的時候,積極向上,樂于進取。留守學生與非留守學生相比,解決各種困難問題的能力較弱,遇事冷漠,容易產生恐懼、沮喪等心理情緒。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經歷過困難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經歷過苦難,就永遠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對今天的孩子,培養(yǎng)承受苦難和挫折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具有濃郁情感色彩的文學語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生動素材?!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之于思,毀于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又從道德修養(yǎng)的許多方面給學生以啟迪。教學實踐證明,課堂上廣泛使用這樣精練、優(yōu)美、詩意般的文學語言會比單純的思想教育更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蓖ㄟ^排比這種氣勢恢弘的文學表現手段表達了梁啟超對國家的拳拳熱愛之情和對少年的殷殷期待之意。文學經典里的內容頗具廣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文學經典的閱讀可以提升道德境界,可以培養(yǎng)審美情趣,可以啟迪人生智慧,可以豐富文化底蘊。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共生理論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立項編號:GS[2017]GHB003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