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韓竹林
【摘 要】本文以澳大利亞作家格蘭·菲利普斯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逝去的天竺葵》譯文為例,探討翻譯目的論中的目的原則、忠實原則和連貫原則對文學翻譯得指導作用。
【關鍵詞】小說翻譯;翻譯目的論;《逝去的天竺葵》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220-02
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兩種語言和文化的融合和提升,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目的是為了讓譯語讀者可以了解異域文化并對此產生研究的興趣,而我們在進行文學翻譯。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的著名翻譯家漢斯·威密爾提出了翻譯目的論,并在凱瑟琳娜·萊斯翻譯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目的論的三原則,也就是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即在考慮目的語文化的前提下,進一步決定翻譯的方法和策略。
一、翻譯目的論
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的著名翻譯家漢斯·威密爾(Vermeer)在突破其老師凱瑟琳娜·萊斯等值翻譯研究的基礎上,正式的提出了翻譯目的論,并針對文本目的做出了進一步的拓展。即在考慮目的語讀者的前提下,翻譯目的決定了譯者所使用的翻譯手段,通過譯文所提供的的時間、人物、地點以及背景文化等信息,有選擇性的了解并做出翻譯策略的選擇,使譯語讀者可以了解譯文的內涵和文化。并在考慮目的原則以及連貫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做到忠實原則,也就是對等。
二、翻譯目的論在《逝去的天竺葵》譯文中的體現
翻譯的手段源于翻譯的目的和實踐,翻譯目的作為指導的同時,也受到了翻譯實踐的檢驗。目的原則為首要原則,其次分別是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這三個原則就如同上下級一般,要求服從上級的要求。但總體來說還是要在考慮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方法下,作為翻譯目的主要因素,再進一步的決定翻譯時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并盡可能的做到連貫與忠實。
(一)目的論在詞匯層面的應用。在許多的小說作品中,為了使言語更加的簡練和精準,有很多普通名詞所代表的意義和詞性并不如直譯所見的這般簡單。多數情況下,往往需要譯者通過借助翻譯工具,或者在翻譯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完成正確的語義選擇。在下文中,將通過筆者自譯的《逝去的天竺葵》譯文探討翻譯目的論詞匯翻譯的指導作用。
例1:“The girls were all awake early the day they were leaving for Perth I was the August school holidays in 1915”
譯文:1915年的8月,我正在過暑假,沃科普家的女孩們早早的就起床準備動身前往珀斯。
此例句出現了多個代詞,而且此句為本篇文章的開頭句,如果不將一些代詞進行準確的翻譯指出,那么很自然就會翻譯成“1915年的8月,我正在過暑假,女孩們早早的就起床了,她們要動身前往珀斯”,由于在后邊的整個段落中,也仍然在用“她”“父親”以及“我”這樣的代詞,這就很容易讓讀者混淆小說中的人物,故筆者在進行本句翻譯時,將人稱代詞所指代的家族進行了詳細的翻譯,這樣既可以方便譯語讀者了解,也沒有違背忠實原則,并使文章更加的連貫。
例2:She was accompanied by her fourteen-year-old son,a painfully shy boy,who was to help Father with the milking and the tasks that would be too hard for their own boys,who were all still under nine years.
譯文:威克斯夫人一直與她14歲的兒子相依為命,小男孩非常的害羞,一直以來都在幫沃科普先生擠牛奶,因為擠牛奶這項工作對于沃科普家的那幾個不到九歲的男孩們來說太難了。
原文中“accompany”的原意是陪伴、伴隨、伴奏的意思,“She was accompanied by her fourteen-old son”可以翻譯成“14歲的兒子一直陪伴著她”,但是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發(fā)現威克斯夫人是在沃科普家做女傭,而她的兒子也在這里幫忙干活,故將“accompany”譯為“相依為命”,既符合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又忠實了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四字短語也更符合本國的文化要求,讀起來也更加的朗朗上口。
例3:It was warm in the compartment and once again the passengers began to nod and doze.
譯文:車廂里很暖和,以至于使得乘客們又一次昏昏欲睡。
原文中的短語“nod and doze”的原意是點頭、打瞌睡的意思,如果直譯的話就會顯得句子過于生硬,而且讀起來缺乏條理,但是如果翻譯成“昏昏欲睡”既可以表現坐火車時乘客們的狀態(tài),也使譯文更具文采。
例:4:There was a frosted glass door in the compartment opening into the washroom and toilet.
譯文:隔間里通向洗手間的的門是磨砂玻璃材料。
原文中“frosted”的原意有被霜覆蓋的和磨砂的意思,結合上下文,此時的季節(jié)應該不是冬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洗手間的門為了遮掩,一般的材料也都是磨砂的,故將“frosted”譯為“磨砂”,這樣既可以通讀全文,而且也符合譯語讀者所生活的環(huán)境,同時也忠實了原文,完全的符合了目的論的要求。
(二)句子層面上的目的論應用。一篇優(yōu)秀的譯文構成更需要的是具有點睛之筆的句子,在文學翻譯中,除了要明確詞義,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準確的詞義重組起來,使之更具影響力,變成一句符合目的語讀者要求的句子。這也是筆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而且因為選擇的小說類文本翻譯,如何生動形象的將人物、時間、地點這些基本要素穿插到背景以及其他要素中表達出來,更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困難。筆者將詳細的介紹如何使用目的原則、連貫原則,以及忠實原則去解決在翻譯《逝去的天竺葵》中所遇到的翻譯問題,其中包括長句拆分、被動句的轉化以及復雜句等問題的解決辦法。
例1:Finally,when Mother said she was satisfied nothing had been overlooked and, with their two leathery smelling suitcase,large and small,and a flour bag holding food for meals on the train,they were off down the sandy road to the main gate.
譯文:終于母親說她很滿意,并沒有遺漏任何東西,接著一家人就提著一大一小兩個散發(fā)著皮革味的手提箱,和一個裝著在火車上吃的東西的面口袋,沿著砂石路向大門走去。
原文中既存在并列句,又存在從句,如果按照順序直譯的話,很容易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為了避免讀者對于主語的迷失造成混亂,所以在考慮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后,并且保證譯文的連貫通順,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對句子進行了拆分翻譯,明確人稱代詞,使之更符合翻譯目的論的要求。
例2:Meanwhile,Mrs Warner handed the others a chilled bottle of lemonade with a glass marble in the neck.
譯文:與此同時,華納夫人遞給其他孩子們一瓶在瓶頸處有彈珠的檸檬口味的彈珠汽水。
從原文的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簡單句,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直譯的話,就是“與此同時,華納太太遞給其他孩子們一瓶在瓶頸處有彈珠的檸檬水”,筆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這個譯文存在了質疑,而且相對來說,譯文也不夠連貫,故通過百度以及其他網絡搜索到,這是一種彈珠汽水,而且是檸檬口味的汽水,故將其翻譯成“檸檬水”是不忠實原文的,明確過后,在符合目的原則,連貫原則以及忠實原則后,筆者將其改譯成以上譯文。
例3:Finally at the railway station,old Bessie was tied up under a Chinese pepper tree in the shade and the three girls seated on a bench on the station platform with the stacked luggage in front of them.
譯文:終于到了火車站,父親將老馬貝西拴在了一棵中國的花椒樹樹蔭下面,三個孩子則坐在車站月臺的長椅上,身前堆滿了行李。
原文中的英文是被動語態(tài),但是將句子譯為“老馬貝西被拴在一棵中國的花椒樹樹蔭下面”,既不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而且讀起來也過于的生硬,故筆者以目的原則為首要原則,并在保證譯文忠實原文的前提下,將句子譯文改為了主動句。
三、結語
本文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以目的語讀者的交際功能為前提,就翻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在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的基礎上,采取了多種翻譯策略,希望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為后續(xù)的研究者起到一個借鑒的作用。
參考文獻:
[1]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M].London: Routledge,2001.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袁筱一,鄒東來.文學翻譯的基本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5]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