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淑潔
在新一代新聞生產中,算法已成主流趨勢,騰訊與今日頭條有顯著優(yōu)勢。傳統(tǒng)新聞生產模式轉變?yōu)榫酆腺Y訊類新聞生產方式,人機協(xié)同完成新聞生產。[1]
傳統(tǒng)媒體生產方式是單向型新聞生產模式。(見圖1)算法可基于用戶的興趣推送相關新聞,形成用戶的“私人訂制”版媒介環(huán)境,用戶打開APP,進行點擊、閱讀、評論等一系列的用戶行為數據又反饋給算法,算法利用用戶行為數據進行更新,可精準地推薦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這種基于用戶行為分析的推薦算法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算法自身也在不斷更新,形成信息閉環(huán),聚合資訊的新聞生產模式為閉環(huán)式新聞生產模式。(見圖2)
新一代新聞生產模式的來臨,算法技術已顛覆新聞內容的采編、分發(fā)模式、用戶信息反饋等環(huán)節(jié),促進新聞行業(yè)全方位升級。今日頭條否認自己有媒體屬性,并強調“算法無價值觀”。平臺把算法的精準性服務理念詮釋至深,讓各類服務變?yōu)閮热莸囊徊糠?,因此平臺有強大的媒體特征。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后將是人工智能,新聞生產開始了人機協(xié)同合作。美聯社虛擬機器人wordsmith每季度可寫3000篇文稿,它解放了眾多記者,使記者們集中精力去報道有深度的新聞。紐約時報的頭條主編Blossom竟是一個智能機器人,它能夠分析、預測出具有社交推廣效應的內容,撰寫爆款社交媒體文章,使時報的流量漲了38倍,減輕了編輯的工作負擔。[2]
圖1 單向型新聞生產模式
圖2 閉環(huán)式新聞生產模式
在快速迭代的智媒環(huán)境中,媒體的新戰(zhàn)略是研發(fā)聊天機器人。網友無需自己看新聞,機器人像用戶與朋友聊天一般的方式,輔助用戶解讀新聞。
麥克盧漢認為,所有媒介(技術)都是人的延伸,包括時間和空間的延伸、心理和物理的延伸。[3]媒介是如何在時間序列上延伸人,進而在空間范疇上延伸人?媒介的形態(tài)如何影響受眾的心理,進而影響物質化環(huán)境和社會化生存?
穿透廣袤的時空環(huán)境,保留影像是媒介時間的延伸,傳播信息和思想是媒介空間的延伸。古登堡的印刷術推動媒介空間傳播的發(fā)展,之后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都是媒介空間領域的延伸。媒介的形態(tài)對社會物質化環(huán)境和社會心理產生了深遠意義。
算法對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的法律規(guī)范、生產方式、分發(fā)渠道、內容消費等構成了沖擊。算法聚合下的內容生產平臺與傳統(tǒng)媒體的對弈反映在版權上,這實質上也反映出技術型平臺對內容資源的迫切需求。伴隨著傳統(tǒng)媒體逐漸衰落,數字媒體強勢發(fā)展,算法技術對新聞業(yè)形成巨大挑戰(zhàn)。
第一,算法淡化媒體審核員角色,將“把關權”交給機器。傳統(tǒng)的新聞內容審核需編輯把關??伤惴ǜ淖兞诉@一模式,內容未經過人工審核,通過算法直接推薦到用戶的客戶端。在這一過程中,用戶成了實際審核人,因為算法新聞是基于用戶行為的數據積累而篩選出來的。算法新聞顛覆了媒體和受眾的角色關系,信息的選擇權、主導權基本由受眾決定。[4]可是算法推薦的新聞資訊出現大量假消息,誰來辨別這類假新聞,誰來建立算法辟謠機制呢?
當用戶點擊瀏覽一篇文章,算法會快速聚集類似新聞,不容用戶拒絕。算法分發(fā)模式是人工智能嗎?人工智能到現在還無法實現非線性思維。[5]用戶選讀一篇文章,大多出于新奇而感興趣,可這是本能不是智能。
第二,算法解構了傳統(tǒng)新聞選擇的價值觀。算法若是基于社交和用戶點擊量來推薦內容,是沒有價值觀導向的,僅僅是迎合用戶的興趣,培養(yǎng)的是“吃瓜群眾”。算法的新聞選擇標準是基于人想要的東西,而非人需要的東西。這就造成刺激用戶感官、獵奇用戶心理、標題黨掩蓋下的假新聞盛行。算法需要價值觀,人工智能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平臺越大,責任越大。以算法為核心的網絡平臺,正掏空受眾的時間,青少年群體長時間刷手機現象嚴重。如果青少年點開一個不良短視頻,平臺就不斷推送相似內容,這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算法有多了解受眾呢?曾有研究者根據5.8萬名志愿者在Facebook上的“點贊”,推測出了一系列高度隱私的個人特質,包括性別角色、個性特征、教育水平、快樂程度、審美趣味、智力情況、倫理傾向等。物聯網數據交換使得算法更智能,可誰來約束算法?[6]
第三,算法解構了新聞業(yè)的公共特點。新聞業(yè)分精英階層和大眾階層兩類。邁克爾·舒德森提出故事和信息兩種新聞模式。[7]一般而言,工人階級與故事取向相關,大眾和故事模式的代言者是《世界報》。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同信息取向相關聯,代表精英及信息模式的則是《紐約時報》。精英傳統(tǒng)視公共服務、公共利益為最高追求,孜孜守護公共利益,具有理性、獨立的特點,追求高效率,實現自我價值??纱蟛糠秩耸切枰恍┦挛锍撩?,如宗教、小說或者今日頭條,大眾化的價值取向往往被詬病為低俗。今日頭條不認為自己是“生產新聞”,“算法無價值觀”之論恰巧正本溯源了其注重大眾群體訴求的“價值觀”,是想刻意避開“媒體精英”。[8]
第四,算法加重了“信息繭房”問題。桑斯坦認為公眾的信息需求并非是全方位的,往往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9]“信息偏食”使得公眾盲目自信,先入之見將逐漸根深蒂固。這就形成一個頑固循環(huán),阻礙人的全面發(fā)展,導致其現實世界的認識失真,使每個人都成了一座信息孤島。
算法聚合下的新一代新聞生產模式引起業(yè)界廣泛關注,主要圍繞算法到底是否技術中立和有無價值觀兩個問題進行爭論。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否認Facebook是一家媒體公司,更否認Facebook在美國大選中對民眾輿論進行干擾,但事實證明Facebook的假新聞影響了總統(tǒng)選舉。一家數據平臺竊取Facebook用戶數據信息,分析用戶的政治傾向,通過算法精準推送新聞,達到對用戶洗腦的目的。[10]
業(yè)界認為,算法將是新一代的新聞生產模式,編輯將從信息生產的負荷中解放出來。新聞業(yè)需要產生算法審查機制、信息控制平臺、價值觀導向,間接影響用戶的信息消費行為。若完全依靠算法生產新聞,會導致人性扭曲、精神異化。算法新聞需要人工監(jiān)管審核,更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2009年,英國學者意識到算法的應用已滲透到用戶的日常生活里,形成了技術的無意識性。來自阿姆斯特丹大學的Natali Helberger發(fā)現算法介入分發(fā)系統(tǒng),新聞媒體的角色從公共信息的中介已經轉到為“私人定制”服務。她提出“公共媒體實踐”的理念:應該樹立價值觀和原則來引導媒體和用戶之間的關系,規(guī)范算法對新聞內容的呈現。加拿大學者認為算法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公共理論,因為算法的技術操作不能提示形成公眾所必需的反思和意識。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先進技術的開拓者,更離不開基本價值的守望者。[11]算法時代要堅持人文精神的回歸。目前,今日頭條大量培育審核員來完善內容的審核機制,同時對算法本身進行優(yōu)化。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提出的“有機知識”新聞觀值得借鑒,這里的“有機”是對其功能或影響的期許。真正有分量的新聞從沒放棄去思考、醞釀并推動社會的變革。杜威強調了新聞生產要對啟蒙民主教育、探索科學精神、回應現實矛盾、推動社會變革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算法聚合下的新一代新聞生產模式對行業(yè)格局重構產生了重要變革。算法利用數據技術,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提升了新聞的分發(fā)效率,可高效地打造“私人訂制”??伤惴ㄒ矌硇畔⑾M的個性化問題,網民容易迷失在繁雜冗亂的信息大爆炸中,算法新聞需要人工監(jiān)管審核,要沖破“信息窄化”效應,更要傳播正確價值觀,注入“有機知識”新聞觀。應對網絡空間“巴爾干化”現象(指網絡分裂成不同利益群體,一個子群的成員利用網絡傳播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員),新聞平臺要建構網絡“人行道”模式,增加信息偶遇的機會,塑造認知廣角。應對意見“回音室”現象,媒體要合理把關言論,遏制輿論暴力的發(fā)生,還應提高網民媒介素養(yǎng),增強網民的判斷力。為避免信息流瀑中的“回音室”效應帶來的狹窄視域,媒體要堅持人文精神的回歸,做到以主流文化引導人、多元文化塑造人。[12]
注釋:
[1]王佳航.數據與算法驅動下的歐美新聞生產變革[J].新聞與寫作,2016(12).
[2]新聞不用看的用聊的?Quartz機器人就能和你聊.環(huán)球網,[2016-09-12].http://smart.huanqiu.com/roll/2016-09/9472530.html.
[3][美]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產生知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姜紅,魯曼.重塑“媒介”:行動者網絡中的新聞“算法”[J].新聞記者,2017(4).
[5]方師師.算法機制背后的新聞價值觀——圍繞“Facebook偏見門”事件的研究[J].新聞記者,2016(9).
[6]丁慎毅.算法再高明也不能目中無法.法制日報,2018-04-12.
[7][美]邁克爾·舒德森.發(fā)掘新聞:美國報業(yè)的社會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看不看今日頭條,取決于你屬于哪個階層 | 冰川時評 .搜狐網,[2016-12-29].http://m.hnr.cn/article/finance/20161229_358237_0.html.
[9]范榮.新媒體應如何賦予算法價值觀.北京日報,2018-07-06.
[10] Facebook 5000 萬用戶信息遭泄露,用戶數據安全如何防護 ?. 搜狐網,[2018-03-23].http://www.sohu.com/a/226053168_99979179.
[11] 靖鳴,王瑞.輿論監(jiān)督歷史演進的技術邏輯及其展望(上)[J].新聞愛好者,2015(11).
[12] 楊慧.微博的“信息繭房”效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