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素有“小人參”的美稱,其性涼,味辛甘,入肺、胃經(jīng),能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止咳化痰、通便,尤其適合痰多、食欲不佳的“老慢支”患者。取白蘿卜一個(約250克),洗凈,切成細絲,加入蜂蜜適量,加水熬煮30分鐘,即可食用。
生姜30克,醋適量。加水800毫升及醋共煮沸。代茶飲,用治食積、完谷不化。
甜杏仁味甘、性平,歸肺、大腸經(jīng)。有潤腸通便之功效。取甜杏仁一把(約10克),糯米20克,冰糖適量,加水小火慢燉2小時,粥成后即可食用。
麥冬15克,蘆根30克,知母12克。先用小火煎煮半小時,去渣取藥液,藥渣再加水500毫升,繼續(xù)煎煮20分鐘,然后將兩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1周~2周。適用于糖尿病伴口渴咽干、心煩不寧、低熱、舌紅、脈細數(shù)之患者服用。
柿子潤肺止咳,生姜性溫,與柿子同用,可制其寒性。老人、兒童亦可食之。將一個柿餅切成兩半,去皮生姜5克切成細絲夾在柿餅內(nèi)。姜絲柿餅放于電餅鐺內(nèi),以文火焙熟,溫熱時食用。若不喜歡吃姜,也可將姜絲取出,只吃柿餅。
中醫(yī)稱小腿抽筋為“攣急癥”,認為其發(fā)生多為人體經(jīng)絡、氣血不暢或吸收不良所致。早在漢代的《傷寒論》中就已有29條記載有腳攣急。臨床實踐證明,采用中藥驗方治療小腿抽筋,療效較好。木瓜30克,桑枝15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先將木瓜、桑枝加適量水煎煮后去渣留汁,薏苡仁粳米淘洗干凈后,放入上述藥汁中,用文火熬粥,熬至米爛粥熟時,加入紅糖稍煮溶化即可。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一般服藥3劑可愈。
胡椒1克,生姜30克。將姜微煨切碎,胡椒生姜以水2碗,煎至1碗,去渣,分3次溫服。治反胃嘔吐不止。
大蒜頭去皮,姜去皮切小片,共入榨汁機榨汁,或者放入攪拌器打成漿,用網(wǎng)布隔渣,絞出汁。將蒜汁及姜汁放入瓦罐煲,加檸檬汁與蘋果醋,武火滾開,文火慢煮,勿蓋鍋,讓水分蒸發(fā),約需要半小時許,剩下大約一半汁液。溫度降下后,加入蜜糖,仔細攪勻。將成品儲于有蓋的玻璃瓶中,冷藏備用。每天早餐前服用一湯匙。此方祛瘀生新,活絡通經(jīng),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