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陸曉君,吳麗娟
(1.蘇州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129;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yī)院、蘇州市立醫(yī)院東區(qū),江蘇 蘇州 215002)
痤瘡作為臨床上極為常見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丘疹、粉刺、膿皰、囊腫以及結節(jié),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皮膚會發(fā)生瘢痕或者色素沉著,從而對患者產生嚴重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痤瘡的方法包括紅光照射、藍光照射、維A酸類藥物、抗生素、紅藍光照射和紅光聯(lián)合5-氨基酮戊酸治療等,雖然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治療周期較長,用藥劑量較大,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2-3]。因而,探索一種簡便有效的新型治療方法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使用中藥有效成分治療痤瘡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本研究觀察了丹參酮膠囊聯(lián)合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對痤瘡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IL)-8、腫瘤壞死因子(TNF)-α 和皮脂分泌的影響,探討其作用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皮膚性病學科進行診治的51例痤瘡患者,均符合相關的診斷標準[4],就診前1個月內均未采用過治療痤瘡藥物,排除患有面部銀屑病、日光性皮炎、濕疹和脂溢性皮炎等疾病,擬妊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25例,男14例,女 11例;年齡 19~45歲,平均(28.37±5.96)歲;病程1 個月~ 9 年,平均(2.47±0.54)年;痤瘡分級[4]:Ⅰ級(輕度)10例,Ⅱ級(中度)9例,Ⅲ級(重度)6例。對照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齡18~45歲,平均(28.14±5.32)歲;病程 1個月~9年,平均(2.38±0.95)年;痤瘡分級:Ⅰ級(輕度)12例,Ⅱ級(中度)10例,Ⅲ級(重度)4例。2組的基線資料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取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使用0.5 mL的注射用水溶解118 mg的鹽酸氨酮戊酸散(批號:國藥準字H20070027,生產廠家: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18 mg),將濃度配制為20%。采用光子治療儀Carnation-88C照射40 min,能量密度設置為100 J/crnz,輸出功率設置為300 m W,總能量共為706.9 J,光斑面積設置為3.14 cm2,光斑直徑設置為2 cm,1次/周。觀察組聯(lián)合口服丹參酮膠囊(批號:國藥準字Z13020110,生產廠家:河北興隆希力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每粒裝 0.25 g)治療,1.0 g/次,口服3次/d。2組均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潮紅斑、皮膚刺痛和局部白霜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療效判斷標準[4]:①痊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皮損減退面積≥90%;②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皮損減退面積<90%,≥60%;③好轉: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皮損減退面積<60%,≥20%;④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皮損減退面積<20%。
2組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晨起抽取5 mL空腹外周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法)檢測血清IL-8、TNF-α水平,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使用皮脂重量直接測定法檢測2組治療前后的皮脂分泌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 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痤瘡患者的有效率為96.00%(24/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2%(20/26)(P<0.05),見表 1。
表1 2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血清IL-8、TNF-α水平對比 2組治療后的血清 IL-8、TNF-α 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見表 2。
表2 2組血清IL-8、TNF-α水平對比 (±s)
表2 2組血清IL-8、TNF-α水平對比 (±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I L-8 T N F-α對照組 治療前 2 6 5 3.2 4±1 1.7 8 6 2.7 5±9.3 8治療后 4 2.5 7±1 0.6 2# 4 6.3 8±8.3 9#t 4.3 5 6.2 7 P<0.0 5 <0.0 5觀察組 治療前 2 5 5 2.1 9±1 2.4 5 6 3.4 1±8.7 6治療后 3 6.5 3±9.5 2*# 3 2.7 9±7.1 4*#t 9.3 8 1 2.5 4 P<0.0 5 <0.0 5
2.3 2組皮脂分泌率對比 2組治療后的皮脂分泌率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見表3。
表3 2 組皮脂分泌率對比 (±s,μg/cm2·min)
表3 2 組皮脂分泌率對比 (±s,μg/cm2·mi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 6 1.9 5±0.5 7 1.5 2±0.3 8#觀察組 2 5 1.9 6±0.6 4 1.1 2±0.2 5*#t 0.2 3 3.4 9 P>0.0 5 <0.0 5
2.4 不良反應 對照組發(fā)生潮紅斑1例、皮膚刺痛1例、局部白霜1例,觀察組發(fā)生潮紅斑1例、皮膚刺痛1例,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0%(2/25),與對照組的11.54%(3/26)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痤瘡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發(fā)生在毛囊皮脂腺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尤其好發(fā)于青春期。痤瘡的發(fā)病原因與多種因素相關,主要包括毛囊皮脂腺導管出現(xiàn)異常的角化,炎癥反應,機體內分泌發(fā)生改變導致皮脂分泌過多,機體免疫功能出現(xiàn)異常,受到毛囊皮脂腺中的痤瘡丙酸桿菌等微生物的感染,以及遺傳因素等[5-6]。傳統(tǒng)采用的維甲酸類藥物,由于治療周期較長,會導致皮膚疼痛、皮膚瘙癢以及眼睛干澀等不良反應,甚至會對機體的骨骼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7-8]。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能通過促進細胞壞死及凋亡兩種途徑,選擇性殺傷受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的細胞而發(fā)揮治療目的[9-10]。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由于對黏膜、組織皮膚造成的損害程度較輕,且不易出現(xiàn)瘢痕,受到臨床醫(yī)師和患者的廣泛認可。
目前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雖然已成為治療痤瘡的常規(guī)方法,但該療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如進一步造成皮損,皮損修復困難,治療后可能發(fā)生嚴重的水腫、紅斑甚至感染,還可能出現(xiàn)色素加深和瘢痕等并發(fā)癥。丹參酮膠囊的主要成分隱丹參酮具有廣譜的抗菌效果,可以殺滅白色葡萄球菌以及痤瘡棒狀桿菌等痤瘡致炎性微生物,抑制脂質合成、皮脂腺細胞的增殖和下調皮脂腺細胞雄激素受體mRNA的表達,抑制皮脂過多分泌,從而發(fā)揮治療痤瘡的效果[11-12]。本研究對照組單純采取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觀察組聯(lián)合口服丹參酮膠囊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痤瘡患者的有效率為96.00%(24/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6.92%(20/26)(P<0.05);表明丹參酮膠囊聯(lián)合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對痤瘡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采取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丹參酮膠囊聯(lián)合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是一種標本兼顧治療痤瘡的新方法。二者聯(lián)合使用不但能解除因治療后需避光以及光敏劑費用昂貴對痤瘡患者造成的限制,還能有效彌補中醫(yī)藥療效慢,治療周期長,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的缺點,從而為痤瘡患者提供更為有效、快捷的治療方法。
2組治療后的血清IL-8、TNF-α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表明丹參酮膠囊聯(lián)合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可以有效抑制痤瘡患者的炎性反應。丹參酮膠囊聯(lián)合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可以使細胞因子更趨向于正常狀態(tài),抑制免疫反應以及抗炎的功能顯著加強,分析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減少以及抑制炎癥細胞因子的分泌,對抗炎癥的級聯(lián)反應而產生直接的抗炎效果。皮脂分泌增多使引起痤瘡發(fā)病的主要始動因素,皮脂分泌率降低表明痤瘡患者的病情正在改善。2組治療后的皮脂分泌率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表明丹參酮膠囊聯(lián)合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可以有效抑制痤瘡患者的皮脂分泌,促進癥狀的改善。分析其原因為,丹參酮膠囊主要有效成分為隱丹參酮,其有廣譜的抗菌功能,對痤瘡丙酸桿菌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并且具有溫和的抗雄性激素功能、雌激素樣活性以及抗皮脂腺分泌功能。
綜上所述,丹參酮膠囊聯(lián)合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對痤瘡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采取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可以有效控制炎性反應,降低皮脂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