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倩倩
摘 要:文學類文本教學要摒棄功利性,是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絕佳素材,因此文學類文本教學應摒棄功利性,借此“誘導”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并獲得鑒賞美的能力。
關鍵詞:文學類文本教學 情感體驗 美的享受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于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學生一起分享這篇小說不失為一種美的享受。
如上所言,《邊城》中人性的善良,愛情的純粹,鄉(xiāng)土的清香都是美的,因此,通過教學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美,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學。
我們在對學生蒼白的語言表達感到無可奈何的時候,在對孩子貧瘠的精神世界感到痛心疾首的時候,更應該做的是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應該以追求對學生產生內在影響為目標,從而促使學生將這種影響自覺外化,所以語文教學影響到學生的現在直至未來。語言學習,尤其是文學文本的學習只有跟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才更具有意義,而要想獲得持久的影響需要撥動學生心弦,這樣才能在學生內心產生漣漪。
由此,在類似《邊城》的文學文本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朗讀,以讀促教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朗讀是閱讀的起點,也是感知文章的重要方式,它更是學生完成閱讀學習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毋庸置疑,朗讀對于語文學習,尤其是文學類文本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閱讀將靜止的文字轉換為流動的聲音,這能更有效地使學生獲得情感熏陶,發(fā)展思維能力,有助于情感傳遞,使學生獲得深層認識。[1]
對于人物形象鮮明的《邊城》,分角色朗讀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讀,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課堂氣氛,更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翠翠的心理活動。
此外,還可采用對比朗讀的方式。可請學生朗讀小說中翠翠與爺爺的對話——“爺爺,爺爺,你快把船拉回來呀!”,把改后的句子——“爺爺,你快把船拉回來呀!”——作對比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翠翠的焦急、害怕的心理,從而更加全面地把握翠翠的人物形象。
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非常主張朗讀,強調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前人早已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我們在今后的文學類文本教學中也應重視朗讀,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投入情境,獲得更為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師生互動,互助互學
新課程改革告訴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師生、生生之間平等互動,自由發(fā)表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只有這種自由開放的師生互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才能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老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課堂上老師應改變滿堂灌的教法,注重引導,發(fā)揮老師的導向作用。
如,學習翠翠在呼喚爺爺回來時的心理時可反復引導學生回到現實生活,想象盼望母親(或最為親近的人)回家時的心情,進而總結出翠翠對爺爺的依賴,在爺爺遠去后的焦急、委屈。在分析翠翠說“爺爺,你為什么不上來,我要你”時,可交流生活中等人時的感受,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對比、體會翠翠等爺爺時特別的心情。最后帶領學生一起總結,翠翠內心的絕望,以及對于爺爺的絕對依賴。
三、探究教學,啟發(fā)興趣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的“問題思維理論”指出,思維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思維起始問題,是由問題情景產生的,而且總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我國張熊飛教授提出“誘思探究”教學思想,所謂“誘思探究”就是誘導思維,探索研究。[2]此二者都指出以“問答”的方式來教學,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引誘”學生深入思考小說。
在學習《邊城》時可設置如下問題串:“翠翠夢見了什么”→“為什么會作這樣的夢”→“翠翠是沈從文筆下最美的女性,為何要塑造這個人物形象”→“又為何以悲劇結尾”。
問題設定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過反復朗讀,設置“關卡”,學生求知的欲也將被激發(fā),“誘導”著學生深入挖掘,最后得出,沈從文要表現的是健康、樸素、不悖乎人性的美。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尚美的過度,語文教學應該自覺承擔幫助學生尋找一雙審美眼睛的責任,文學類文本教學更應降低學習的“功利性”,切實關照學生的內心世界,精神發(fā)展,而不只是程序般的套用,機械般的運行。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在感受中享受,享受互動的愉悅,享受合作的高效,享受語言的魅力,享受人間的苦樂與悲喜。
參考文獻
[1]黨偉.誦讀[J].新課程中學,2015年第02期.
[2]楊春英.問題思維理論在化學新課程中的應用[J].新教育,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