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茵 謝家琪 溫耀光 李泳 祁健
摘 要: 要關注當代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本學院“心”認知工作坊項目的開展,主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和方法。以非結構型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參與式實踐、團隊合作形式為輔助,系統(tǒng)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倡導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在課程設置的引領下幫助參與大學生確立切合實際的人生目標,并不斷提高抗壓能力與環(huán)境適應力,從而使自己更適應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社會生活變化和價值觀變遷。
關鍵詞: 大學生 心靈成長 自我認知 心理適應性 心理抗壓力
一、引言
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關注。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不僅成立了相關的管理機構,還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指導性文件,各高校也紛紛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和心理服務部門,并逐漸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為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地發(fā)展,本項研究創(chuàng)想“心”認知工作坊系列活動,以非正式訪談法為研究方法,在各項活動訪談中通過深度交流學習與改變,讓大學生們意識到如何正確認知自我,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心靈成長。
二、項目研究現(xiàn)狀
當今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與國家的關注。首先是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和抗壓能力。大學生的適應性表現(xiàn)以大一新生為主,他們進入新的學校,對于學習氛圍和生活環(huán)境容易產(chǎn)生心理不適應。由于大學生學習生活模式的轉變,導致對自我認知產(chǎn)生偏差,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職業(yè)規(guī)劃,職業(yè)方向感缺失,人際交往有障礙等。因此,該項目對于大一大學生心理適應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性及代表性。其次是心理抗壓力。在心理領域中,心理抗壓能力是心理健康領域出現(xiàn)率非常高的敏感詞匯,具體到當前我國各大高校學生群體,要提高大學生抗壓能力,就要從學生的壓力根源著手。學業(yè)成績、個人情感、未來就業(yè)等問題都有可能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來源。根據(jù)“大學生壓力情況調(diào)查報告(北京市青年宮)”,得出以下結果:有效問卷共有4762份,在受訪者中,感覺自己壓力大得難以承受人數(shù)占比13%,比較有壓力的人數(shù)占比35.8%,感覺壓力一般的人數(shù)占比27.1%,另外,感覺自己壓力不大和沒壓力的人僅有19%,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調(diào)節(jié)自身心態(tài),提高心理抗壓能力。
三、項目研究設計及實施情況
(一)“心”認知工作坊項目設計框架
本項目以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篩選的具有針對性的30名代表學生參與本次項目研究,以非正式訪談開展關于大學生個人成長“心”認知工作坊,針對大學生此心理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方向,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通過活動的實施效果及學生反饋,得出此加工坊適應性活動給參與學生帶來顯著的成效。
活動課程安排框架:
項目研究為期一年,分為上學年和下學年。項目對象先通過調(diào)查問卷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進行篩選,選出最符合課程研究針對性的大學生作為參與者?;顒娱_展的設計方法主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和方法開展,以非結構型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參與式實踐、團隊合作形式為輔助,系統(tǒng)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對大學生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和集中輔導,采取講授、討論、情景表演、外出采訪等多種形式,并貫穿小組工作法(Group Work),全面系統(tǒng)地訓練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二)“心”認知工作坊項目開展過程
1.點亮初心
(1)“最初的自己”是重新認識自己的初心,重新定位自我。運用圖畫心理學繪出自畫像,投射參與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完整性,并且在小組內(nèi)互相分享交流,別具一格的自我介紹使大家更快地建立起友誼和信任并融入團隊。中間環(huán)節(jié)穿插專業(yè)的ted演講,演講師以自身豐富的經(jīng)歷和獨特的見解引起學生的共鳴,富有感染力的說辭使學生深有感觸,并引導學生制訂計劃,充實大學生活。最后通過書寫一封信給一年后的自己,記錄自己的想法,見證對自己的期許,同時提高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目標感和方向感。課后設定心靈樹洞,作為情緒的發(fā)泄口,使學生找到傾聽自己聲音的地方,撥開迷霧,排解壓力,悅納自己。
(2)“非常零距離”通過外出取材對社會各階層人士進行心靈采訪,體會各種職業(yè)背后的心路歷程,使大學生親耳所聞、親眼所見,了解到理想中的工作運作流程,以及對方關于自身職業(yè)規(guī)劃的建議,切身了解到現(xiàn)如今社會的各行業(yè)人員對自身職業(yè)的現(xiàn)狀認識及深刻體會到成功非一朝一夕,必然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并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零距離之旅讓大學生增加自己的見識,站在社會高處的角度看問題,擺脫井底之蛙,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對于職業(yè)規(guī)劃也是一樣的道理。
(3)“未來的模樣”要求學生現(xiàn)場畫出自己的“生命主宰線”,對自己的過去做出梳理及未來做出規(guī)劃,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反思與暢想,更多的是與自我內(nèi)心的深刻交談,并引用“角色理論”開展活動。最后進行戲劇表演,運用戈夫曼戲劇理論,讓學生學會印象管理,將自身期望的未來角色表演出來,并對自身這一表演角色進行分享與思考。
2.非凡人生
第二系列分為兩個主題,分別是“一人一故事”和“黑夜對話”。由于“黑暗效應”,黑夜能夠給人一定的偽裝空間,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卸下白天的防備,使內(nèi)心最脆弱最敏感的一面暴露出來,有利于更加愉快地交流。我們的活動是在黑夜進行,讓大家卸下白天的“偽裝”,通過安全氛圍的營造,他們可以選擇傾訴或者聆聽,傾訴者訴說自己壓抑已久的心事,釋放自己,聆聽者安靜傾聽,達到共情的目的。無論是傾聽還是訴說,他們都可以通過這樣的交談認識到自己的另一面,分享快樂,釋放負面情緒,達到減輕壓力的效果。
3.破繭而出
(1)“情緒氣象站”是對大學生情緒心理的研究,一個人的情緒會對心理產(chǎn)生一定或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大學生的情緒會影響個人的認知與主觀意識,包括兩種特殊存在形式,第一個是內(nèi)在狀態(tài)或體驗,第二個則是外顯表情。本課程著重對外顯表情進行詳細解剖,在課程中傳授微表情的干貨知識,然后設定各種不同狀態(tài)的生活情景,讓參與者感受不同情緒給自己感官的變化及心理的異樣,引導大家學會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緒,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自控能力。
(2)卡耐基曾說:“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85%決定于人際關系,而知識、技術、經(jīng)驗等因素僅占15%?!痹凇叭藖砣送闭n程中,參與者通過我們設置的人際交往難關,學會如何在人際緊張的氛圍下通過語言的巧妙溝通緩解各種尷尬場合。其中還有外出采訪環(huán)節(jié),主動出擊與陌生人打交道,讓他們走出自己人際交往的舒適圈,感受陌生人帶來的不適感,并且克服這種不適應,使他們自如地與陌生人打交道,掌握人際交往的主動權。
(3)最后一個課程,“破繭成蝶”回歸了本項目的中心主題,旨在挑戰(zhàn)自己、突破自我。本主題呼應項目的開端,在他們認清自我后,將自我目標碎化,并嘗試挑戰(zhàn)自己。課程中設置各種“身臨其境”的情景,鼓勵參與者突破自己內(nèi)心的防線,邁出從未嘗試過的腳步,通過這個項目一系列的課程連貫,逐漸讓參與者探索對未來的真知,最后尋找到真實的本我,突破自己。
(三)“心”認知工作坊活動開展成果
活動結束的最后,我們對參加課程改造的30名學生進行一次系列課程后收獲分享,大部分參與者認為參與的課程活動對他們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以下是抽選的一些同學的收獲感想(以下編號為參與者在活動中的代碼):
09號:此活動給了低落期的我很多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成功搶戲許多回,也讓我傾聽到了許多故事,希望這種創(chuàng)新型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更好地傳承下去和幫助更多的人。
16號:參與了這個活動幫助迷茫的我尋回已丟失的初心,三個系列都是實操參與,體驗了外訪的故事會,才知道社會原來有那么多人為夢想而堅持,年輕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墮落呢?為學業(yè),為未來規(guī)劃吧!
26號:我在這里認識了一些新的朋友,也讓自己成長了許多,心變得更大了,也變得更開朗了,打卡活動讓我知道了其實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29號:在“非常零距離”中養(yǎng)生堂老板的導師那段話給予了我Power,我本來是很在意別人看法的人,但現(xiàn)在開始我只想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解憂樹洞也很有意思,那晚我跟樹洞聊了很久,它的一句話“融不進的圈子,就不要委屈自己”觸動了我的心靈。
四、結語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日益受到國家與社會的關注,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節(jié)奏不斷變化。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智力庫,因為生活與學習各方面的變化而產(chǎn)生各種不適應。目前為止,針對大學生此心理問題本學校開展的活動大多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如心理講座、心理測評、大型素拓活動等,參與人群眾多,沒有針對性,效果不顯著,開展的時間也是一次性的,連貫性和跨度性較短,產(chǎn)生的影響不大。本項目運用非結構型的訪談法,并且跨度為一學年,貫穿三個課程,形式豐富多樣,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這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活動設計系統(tǒng)而全面,針對性強,有很好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但是,僅僅靠一個活動是不夠的,還要靠學校的一級心理輔導中心和二級輔導站、輔導員等共同努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從多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研究,順應時代發(fā)展,讓心理學與現(xiàn)代相結合,積極響應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號召,重視大學生心靈成長,完善學校社會工作。同時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危機意識,并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活動,讓大學生的心靈也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魯威,趙敏.國內(nèi)外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現(xiàn)狀的對比及啟示[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2(10):1382-1386.
[2]羅藍燕.淺談如何提高大學生抗壓能力[J].青年時代,2017(2).
[3]劉夢.小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姬天舒.圖畫心理學——繪畫心理分析與治療[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5]樂國安.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31.